让“课文这碗饭”香味十足
2011-03-20石兰春
石兰春
(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江苏 南京 211507)
我听过这样几节课:①教学四年级的《九色鹿》一课,上课刚开始,老师配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课文,读后提问:“你们觉得九色鹿美吗?拿出纸、彩笔来画一画九色鹿。”这下教室热闹了,老师一边指导一边画。这一画大概用了20分钟。试问:剩下的20分钟能把这篇课文讲完吗?②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老师要学生填写准备好的表格,即概括文章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课上热闹了将近15分钟,最后只简单核对了答案:宙斯(残暴、心狠手辣)、普罗米修斯(勇敢而极富同情心)、赫拉克勒斯(英雄)。③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第2节时,老师一开始就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答的都是书上的原名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急着问:“你们还看见到什么?”(本意是让孩子想象书外的东西)学生还没想好又去想其他的,搞得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也就无所适从了。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课堂内容重点是什么?你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了?你的底线在哪?我们的文本在何处停留?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实践中改进。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要知道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如何把握住语文那跳动的脉搏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语文的度
1.把握语文课上各种学科自由整合的度
语文课不是单纯的音乐课,不是单纯的画画课,不是图片欣赏课,不是游戏课,不是品德教育课。但是不是说语文课就不可以听音乐,就不可以画画,就不可以有图片的欣赏,就不可以做游戏,就不可以教育人呢?
不可否认,这些形式有时确实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孩子有兴趣,让孩子静下来,让孩子认真起来,让孩子激动起来。例如王菘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最后播放了《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再现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工作的艰辛,让孩子再一次又走近了文章的中心,让孩子不得不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再如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在引领孩子感悟“大火连烧三天”这句话时,让孩子猜想英法联军到底烧了多少东西。窦老师播放了一段英法联军抢烧圆明园的视频,最后定格为熊熊燃烧的大火的画面,再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一个半分钟就把刚才你们体会的平湖秋月瞬间就化为灰烬,一幅字画不用几秒钟就变为一片灰烬,那么,在这8600个这样长的时间里,你想想,烧掉的这8640个半分钟里的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呀?”孩子们对“大火连烧三天”这句话就有正确的理解。
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这些形式呢?如何让这些形式真正为我们教学所用呢?那就要看老师的智慧了,就要靠老师把握尺度了。
2.把握语文课上自主合作的度
新课改刚实施时,课堂立即呈现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热闹讨论的景象,却不知道小组合作不是为了体现形式而组织的,而是课程设置的需求。如例②,这样的课看似热闹,似乎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其实,老师不知道这样简单的问题在上完第一课时,就已经有答案了,何须再浪费15钟呢?而这儿为什么不抓紧一点呢?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称“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呢?而且小组合作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组织的,需要不断训练,做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
再比如: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形式,上课时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自己讨论的问题,讨论时老师也不深入学生之中。结果小组交流情况呈现的时候,学生讨论的问题五花八门,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当然越走越远了。
3.把握文本拓展的度
文本拓展也是老师要注意的环节。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找了很多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堆砌,不拣轻重,不论深浅,一股脑儿灌输下来,这种不知菽麦、不辨良莠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有的老师总是让孩子想象文中的留白,而忽略了文本的意味。如例③,为什么不在文本上多停留一会儿?“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怎样挺拔的翠竹,怎样苍劲的松柏?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都有什么绚丽色彩?多美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不多咀嚼,先尝到这一口的饭香呢?
总之,课堂上各种形式是不可少的,但不是都要用的,我们应让这些形式确实对教学有用,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巧妙设计,不能少又不能多,恰到好处,要像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二、上出语文的味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有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我们要发挥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更适合我们,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语文的美扎根在我们的课堂。
1.语文是简约的
你的课堂是否简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要力求简约。但简约不是简单,教学中要找出一条简单的线索,拎着这根线索,发现最丰富的信息,把简单教得丰满。例如教学《天火之谜》,只要抓住“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的现象。”和“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两句话,不断地深入,采用一唱三叹的形式,学生就能体会出不同时间段富兰克林的心情,在不同心境下对句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富兰克林的“智慧、自信、坚定”油然而生敬意。
2.语文是厚重的
字词教学不仅仅注重字音、字形,还有耐人寻味的字情。例如教学《天火之谜》,我抓住课后要求:用“不足为奇”造句。我不是让学生直接造句,而是先问一个问题:“富兰克林又会把什么当成不足为奇?”让学生想象扩充。这样一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造句就容易多了。这不是单纯的教学造句,而是又一次对人物形象进行渗透,扎实而厚重。再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翻山越岭”一词时,在学生理解了“翻”和“越”的字义,明白了成语的意思后,出示了“母亲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一句,问:“同学们,‘翻山越岭’仅仅指母亲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吗?”学生由于对“重担”有了认识,很快体会到课文中的“山”和“岭”指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一次次挫折,指的是家庭生活中的难题,母亲养育儿女所付出的辛苦,母亲的艰辛折射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就是语文的厚重所在。
3.语文是情智的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开了情,课堂就索性无味,缺乏美感。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语文教育必须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赋予文本以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显示出灵动的活力,艺术的魅力,发挥巨大的感染力。这也就不难理解新课标为什么要把重视语义的熏陶感染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特点加以强调。因为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相关,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相谐的一面。语文是情智的,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
当然,语文有这么多的特性,我们不能全部运用在每堂课里,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题材,找寻属于语文课堂的特质。只有把握好语文的度,上出语文的味,才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1.理解古诗,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词句的意思,反复朗读、品味古诗语言。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2.展现画面,再现春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彩色画笔再现出来。
3.亲近自然,练习表达。在学习古诗后,我带领学生去郊外田野观赏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回来后,结合自己春游看到的景色,将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受到了一次极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4.积累古诗,表演背诵。学完古诗后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然后到郊外的草地上,在春的怀抱中轮流背诵古诗。在盎然的春色里,孩子们呼吸着春的气息,吟诵着祖国的诗歌精华,其乐融融。
(三)紧密配合学校工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我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许多科室的布置、画廊的设计、橱窗的展览经常由学生自己动手,尤其是学校橱窗的展览经常展示学生的手抄小报,我会鼓励学生抓住这些机会努力展示自己。
1.充分鼓励,具体指导。在制作之前我先表扬学生在美术作业和日记作文等体现出来的优秀表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手抄报给他们观赏。然后提出明确的要求:手抄报形式不限,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每份作品必须都包括:图画、文章及自己的创作(可以是篇章,也可以是片段,甚至只是一个优美的句子)。
2.分工合作,集体定稿。为了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我采用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的形式。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展现自己的特长,挖掘智慧和潜力。如写字好的同学负责抄写文字,画画好的同学负责插图,写作好的同学负责改写古诗。其他同学还可以查找一些与主题内容有关的资料、文献,作为补充。出好小样后小组再集体讨论进行修改,达成一致后定稿。
3.自主评议,公开展览。当每个小组的手抄报都出好,在全班进行展览、评比时,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布置,自己评比。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既是参赛选手又是评委,评选的结果就更民主。评比按版面设计、文字书写、插图绘制、独立创作四个方面进行。每个小组要对除自己作品外的每件作品给予简短的综合评价外,全班交流后投票选出优胜作品,送交学校进行公开展览。
这些活动综合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读、写、听、说等各项训练,语文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因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自己也从中获取教学的快乐。
[1]黄再洋.试谈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
[2]姚文莉.怎样开展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