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课型初探
2011-03-20曹振宇
曹振宇
(丰县王沟中学,江苏 丰县 221700)
一、课型简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本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尝试改变单一的方式,围绕“青春”话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
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看,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经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物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案例描述
下面是我执教毕淑敏《我的五样》一文的教学过程。学生已初读课文,并按照阅读提高的相关要求,对自己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做了取舍,就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结果,以及选择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了探讨。
师:虽然我们今天只是纸上谈兵,所做的只是一个虚拟的心理游戏,但我看到了许多同学因为举棋不定而愁肠百结的样子。大家对于身边的每一样美好事物都不想放过,更不想舍弃。下面请大家就自己抉择的结果和过程谈谈你的心理体验,看看你是为何而生?
生1:我选择的五样是知识、地位、亲人、健康、金钱。(排名不分前后)
(众生笑。)
师:能简单谈谈你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生1: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知识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地位是身份的象征,是一个价值的体现。亲人,特别是父母生我养我,从那里我得到了最真的爱,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一切。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是保障。现实点来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点金钱做后盾,很多事都是行不通的。
师:所以你选择了这些,那你又是怎样舍弃的呢?
生1:我第一次舍弃了金钱,因为它毕竟是身外之物。第二次舍弃了地位,没有它一样可以生活。第三舍弃了健康,因为保持头脑清醒比四肢发达更重要。第四舍弃了知识,其实我不情愿,但在亲人面前我不得不屈服了。
师:这位同学谈得很好,理由充分,我们现在十分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同学他的一生将是为何而生?
众生:亲人……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位同学的意见,这次我想请一位女同学,看看男生和女生在思想意识上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
生2:我的答案是书籍、爱美之心、家、梦想、健康。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美之心嘛,人皆有之;健康是每个人应该珍惜的,失去了它,会后悔的;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很充实;家是自己受伤时心灵的港湾。
师:这位女同学对她的五样的理解也是一样精辟,下面再听听她又是怎样舍弃的?
生2:首先我舍弃书籍,其次是爱美之心和健康。因为没有了这些都可以继续生活,最后在梦想和家之间我留下家,因为我觉得梦想实现了,但如果不能和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那就失去了意义。
师:这位同学对人生做出了抉择之后,我们可以这两位同学是殊途同归啊。他们人生的归宿都是和家里亲人有关系,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父母亲人不在人世的时候,你们又准备如何了此余生呢?由于时间关系,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就他的取舍的结果和前面两位同学相比,看看有没有异同。
生1:我选择的是运动、父母、事业……还有两个我没想出来。
师:看来这位同学在抉择的时候十分慎重,内心也经过了强烈的斗争,所以在速度上比别的同学稍微慢了些,那如果在这三样里面选择的话,你会留下哪一种呢?
生:我会留下父母啊。
众生:啊!
师:看来我们是找到知音了,已经连续有三位同学最后的选择是跟亲情有关的,那么,我们今天不妨看看,全班到底有多少同学选择了父母或与之相关的答案呢?
(学生举手,大概八成以上。)
师:那么有多少同学舍弃之后结果是父母或与父母有关的答案?
(学生举手,大概一半。)
三、案例分析
课堂上学生对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的选择,趋向于同一——亲情。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并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但不能说这是一种完全正确的人生观。“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生们的这一选择,我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站在人生高度上去看,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亲情而活,这种“孝”也未免太狭隘了。因此,我断言:这堂体验课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方面是失败的。
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一边倒的结果呢?在我引导时把握不准,还是学生心里根深蒂固的情愫引导造成的?通过课后和学生交流,终于找到了导致这次情感体验失败的“元凶”。学生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们认为身边只有父母是值得依赖的人,也是最不容失去的人。听到这些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后,我一方面为这个家庭教育的“成功”而庆幸,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担忧。
究竟原因:其一,目前大部分学生生活的空间较狭小,而且在学校寄宿制、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的途径大多是一种间接的非体验模式。在这种生存空间里,他们心里的可供选择项势必会减少。因此,经过权衡之后,学生选择为父母而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对孩子灌输“爱”的教育。相比之下,在学校里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得到的师爱,显得微不足道,或者更多的是师道尊严。学生在家里才会真正享受到体验所带来的乐趣。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对活动体验课有一种无形的冲击,最终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把选择的视线从广阔的社会拉向家庭。
四、教学反思
我再仔细翻阅《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中有关本专题的教学建议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指出“让学生通过设定自己的身份(如学生、子女、公民)来确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我在执教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细节,以致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父母—子女”这一身份上,最终才出现了前面所描述的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体现的难堪局面。其实只要在学生对人生最宝贵的五样进行选取之前,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下来,并提供一定可选择的方向,相信最后的结果将肯定是“百家争鸣”。
为此,活动体验课教学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思想给予必要的引导的关系,既要防止用唯一的价值标准评价学生观点的错误做法,又要防止放弃教育责任的行为。更多的时候,可以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二是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这一板块内容的话题,需要理性地思考,需要虔诚地面对,需要用心来感受。因此,创设一种带有庄严感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不能让严肃的人生话题在谈笑中变得浅薄,成为玩笑与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