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03-20黎红

文教资料 2011年10期
关键词:动力人文素质

黎红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黎红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在许多院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文章就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和培训中的先进理念,依托知名企业文化活动的经典案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教学活动中,探讨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对策方法。

大学生 人文素质课程 学习动力 现状与对策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与分析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来说,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强生活情趣,培养达观的思想境界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发挥等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才。然而,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过于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努力使教育结果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致于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和境界、德性和智慧,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点”,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

人文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因此,为了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造就更多的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我们人文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

1.学生中很少有人思考自己在人文素质课程里应学什么,如何学,达到什么要求,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行动和学习效果。

2.部分大学生视学习为苦差事,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想方设法逃课;有些即使人在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玩手机、打瞌睡、聊天现象屡见不鲜。

3.由于缺乏学习动力,一些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时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找不到与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匹配的学习方法,也无法自觉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部分学生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中,消极对待课后作业,不能主动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开拓人文素质视野等,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原因

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其特定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换型期,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极易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用人方面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中存在“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修养”的倾向性问题,使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其结果,只要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学,也就必然在人文素质课程认识上产生偏差,往往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无实用性,学和不学没有根本性区别,即使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该课程的考试而已。

2.学校因素。

(1)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陈旧。由于遗传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完全相同的学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面对发展个性的21世纪,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但目前我们高校中仍有不少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设计缺乏新意,导致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无趣味性。

(2)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期结束多以一篇文章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这种总结性的单一学习评价体系,使学生们降低了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出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找到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用以测量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程度,否则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3.个体因素。

(1)部分大学生缺乏求知欲,学习目标和动机层次较低。求知欲是学习的原动力,而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对事物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人文素质课程能看懂就行,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素养缺乏探求兴趣。一个大学生有了追求才会有学习目标,确定目标才能有学习动力。学习动机也就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人生目标是有层次的,有较崇高的人生目标的,动力才能持久,反之当目标比较低,实现后,动力也随之消失。

(2)部分学生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精神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学生的精神状态确实令人担忧,一个常常郁郁寡欢的人是很难有充足动力去学习。部分学生面对专业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常患得患失,影响晚上休息,导致上课效果差,往往把人文素质课看成是“补觉”课。

(3)部分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习上缺乏毅力。意志力反映了一个人做事的耐力和韧性,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相对薄弱,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计划无行动,有行动无坚持。学习成绩的优差与学生的意志力有明显的关系,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强是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中开展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并通过教育实践,探索出一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研究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教师的转变首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忽视。不少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枯燥无味,无实用价值,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根本法则。面对现实中“生源”的情况,教师要学会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其人生发展的目标,积极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明确学生为学习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能力结构等的状况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作为教学的逻辑终点。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以此为基点研究适合当代大学生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中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

(二)教学模式的变革

1.改革教学内容,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动力不足现状就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备课过程中挖掘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有意识地把学生的书本和生活沟通起来,使教学内容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具有过程化、外显化、典型化、直观化、实践化、生活化的知识。教师在多元智能观、人才观、成功观指导之下,要按照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觉、自律地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过程中,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中心,让学生在参与课程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学习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会出现一些有一定新意的设想、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些想法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可经整合成为课程资源。同时,人文素质教师应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人文素养,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把当前一些国内外著名企业对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和选拔人才标准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纠正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偏差,提高学习积极性,促成学习动力的开发与保持。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可尝试以系列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可以将当地当代学术界、企业界的一些成功人士成功经验整合进课堂,成为有机的教学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他们请进课堂,或带领同学走出课堂,去现场感受这些成功人士的魅力。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设计。

人文素质课程如何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要求教师突破狭窄、封闭和整齐划一的设计思路,设计问题和指导必须具有选择性、开放性和启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充分独立思考和充分想象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文素质课中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专注于某一种、某一类教学方法,已经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讲授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探索“合作式”、“交往式”、“讨论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人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去尝试。事实证明,这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根源是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学中心向“以学为主”转移。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更新教学手段,在传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巧妙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起了很多教师对优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当今企业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可谓花样百出,其中不乏成功例子。例如:世界知名企业麦当劳在员工工作动力激励方面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比如PAM计划激励、积分奖励、“太座奖金”、奥林匹克岗位大赛、总有新感觉等,员工在感受企业的诚意、活力和价值以后,工作动力倍增。这些企业活动方案中渗透的先进理念给我们教学以有益启示: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中加入企业元素,把一些著名企业活动方案融入教学活动中,将企业激励措施同教学方法有机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

3.改革考核形式,完善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一份试卷、一篇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份问卷设计、一个人物采访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而且能走出课堂,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每一次考核结束后,从学生作品中挑选佳作进行交流,扩大考核正向影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必须是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为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建立一个灵活的多元的学习评估体系,挖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时,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形成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成功体验。

人文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当今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在对员工培训和选拔人才中就非常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并且有一些成熟的考核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课程教学考核机制提供参考。例如:360度反馈(360-degreefeedback),也称全方位反馈(multisourcefeedback),最早是由美国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的。它以提高绩效的目的①,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更为全面。360度反馈不仅可以用于业绩评价,而且可以用于员工的培训和个人发展。进几年来,这种评价方式正逐步运用于绩效评估和其他管理用途,给我们教学改革以新的视点。

注释:

①周箴,彭正龙,孙遇春,朱晨海.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57-258.

[1]张翠敏.创新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论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2]陆季春.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培养途径研究.职业,2008,(06).

[3]李庆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略探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4]方丽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5]袁秀珍.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9).

[6]汪飞,马炎,骆海涛.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构建.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7).

猜你喜欢

动力人文素质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