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3-20任倩

文教资料 201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任倩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任倩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贫困生由于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和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往往因为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进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消极倾向,影响正常适应和自我发展。作者对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 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贫困人口已达4007万人[1]。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和所占高校在校大学生比例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2010年,由于我国南部的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贫困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分析和研究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讲,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或者社会底层的家庭,他们有优于其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的毅力和独立的自理能力等。正是由于艰苦的成长环境,这部分学生从一进入校门开始,在心理方面就有别于其他人。按照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且在高校范围内能自主疏导和解决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心理轻微失调。心理轻微失调,是“心理问题”或称心理障碍的萌芽阶段。此阶段一般不会引起本人、家长或学校的重视,往往将其错认为思想问题[3]。

(1)孤独自卑。这些学生一般独来独往,不善与人交往,不愿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同学中没有知心朋友。这是贫困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孤独的直接原因就是贫困生与其他大多数同学没有相近的生活背景,没有共同语言。而贫困、生活拮据、孤独寂寞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这种表现的学生自我意识差,认识片面,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畏首畏尾,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逆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反抗权威,拒绝服从教师或家长的正当要求,有的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对学校的校规校纪,他们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去执行,甚至故意违反;多半学习成绩不好,没有知心朋友,害怕见家长、见老师而逃学、逃夜;有的是酗酒、吸烟成癖,玩游戏机成癖。这些贫困生多半是由于严重的心理自卑情绪,不愿意进入课堂学习,而寻求一种避世的方法。这种现象是一种心理上的抗拒,他们的心理已经开始扭曲。

(3)厌学。其明显的特征是学习无动力,觉得是为了别人而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字迹潦草,没有复习习惯等。厌学带来的后果是学习成绩差,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成为生活困难生的同时也成为学习困难生。

2.轻度心理障碍。有这种障碍的贫困生虽然从表面上看与正常人无异,能正常学习和生活,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这一类心理障碍最大的危险是人们很不重视它,不把这方面的“问题”当作问题,不去主动寻找帮助,往往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自杀或发展成精神病。

(1)焦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理症状,如口干、出汗、头晕、尿频;二是情绪症状,如不必要的不安和害怕;三是运动症状,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足等。贫困生中常见的是考试焦虑症,多见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前就开始担忧:“我这次考试考不好,拿不了奖学金怎么办?”这种考试焦虑症是过重压力造成的,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或教师的殷切希望,最终在当事者身上反映出来。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障碍,轻重不等,这里指轻度抑郁症。基本症状是丧失信心,对一切学习、生活、娱乐活动失去兴趣,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郁闷、孤独、沮丧。外表上看闷闷不乐,精神不振。常伴有头痛、乏力、背痛、四肢不定位的不适感。抑郁症中相当多的人会有自杀倾向。

(3)强迫症。有两方面:一是强迫观念。如强迫怀疑、思维、回忆等。如有的学生总是在头脑中想着某一种东西,怎么下决心不去想也不行,好像背后有人强迫自己这么想似的。二是强迫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强迫计数等。明知这些行为是多余的,但是不做不行,好像有人强迫自己这么做。强迫症一般多见于谨小慎微者,他们做事十分小心,唯恐自己犯错或有不当表现。

(4)恐怖症。表现为对一定的事件、物体或处境产生莫名其妙的持续的惧怕心理。如:恐高症、恐旷症、恐夜症、恐血症,以及对其它特定的人、事和物的恐惧。恐怖症的发展过程是:由于害怕而采取回避,而回避又强化了恐惧,恐惧后更加害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

从以上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在高校才有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当前环境的影响,只不过在高校中集中体现出来。

1.家庭成长环境——历史原因。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使他们过早地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冷暖,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目前农村的父母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谈不上科学地教育孩子,他们有的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有的经常训斥、责骂、殴打孩子,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有的对孩子溺爱,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袒护孩子,缺乏严格要求,使孩子形成孤傲、自私的不良品格,等等。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功利主义思潮——现实原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之上等社会不良习气充斥着贫困生的视线,这些又与他们自身所处家庭环境格格不入。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这些贫困生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受此影响,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他们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3.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欠完备——学校教育自身问题。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大多都是由人格障碍导致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累积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在高校爆发。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有的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一般的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贫困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包括培养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进行情绪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4]。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病态;如果他感到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向心理健康的方向迈进一步”。要教育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眼前困难和人生发展的关系;要利用一些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贫困生在任何时候都乐观地、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要教育他们辩证地看待经济上的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压力变成动力;帮助他们在求学路上树立自己的目标,提高耐挫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精神。

2.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总是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导致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从孤独走向开朗,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建立贫困生档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问题。一方面,引导他们在品德上、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最终成为心理健康、体格健壮、智力健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让贫困生参加企业勤工助学活动和一些结合专业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特困生的经济困难,使贫困生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提高自信心、自尊心,促进精神解困。

4.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优化完善教育环节。学校领导部门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办公场所,划拨专项经费,以便开展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就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教学,不仅针对贫困生,而且使全体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生由于受家境和教育现状的影响,出现自卑、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几率远高于一般大学生。关心、教育好这部分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履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应关注贫因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注意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2010.06.

[2]中国新闻网.http://www.cnr.cn/jy/yw/201008/t20100813_506888893.html,2010-08-13.

[3]唐红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4]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