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分析

2011-03-20王婷婷

文教资料 2011年10期
关键词:群体行为灌输一致性

王婷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分析

王婷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具有群体行为一致性,针对该特点,作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群体行为发生的形成规律,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使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化。

就业抉择视野 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形成规律 工作策略

一、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一致性

(一)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1年做了关于线条长度判断的经典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多数人的意见对个人的影响力,有力地说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后来我国学者在1985年和1989年重复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与阿希基本一致。人们由此认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从众行为”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相近的思想,并产生了行为的一致性。[1]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群体行为,研究大学生的群体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把握大学生思想波动轨迹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在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上也不例外。因此,本文通过描述大学生就业的群体行为一致性的表现,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为一致性的形成规律,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正确的工作策略,充分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群体行为,尽量控制和克服其盲目的从众作用。

(二)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的表现。

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广东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生源主要广东地区学生为主。2010年全校毕业生为3882人,其中初次就业人数是3648人。

1.就业流向行业

第一,以文教、企业为主,共占88.06%。其中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达到了62.23%,非国有企业仍然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第二,师范本科的毕业生人数为578人,文教就业人数为501人。其中以普教系统为主共247人,其次是中职学校共195人,另外到高校就业24人,到教育培训机构35人。第三,升学人数增加。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许多学生选择“专升本”或者考研,部分选择出国。

2.就业流向地区

第一,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泛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27.78%,比2010年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到山区就业比例明显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因为金融危机,珠三角地区用人萎缩;二是广东实行双转移政策,到次发达地区的企业增多,待遇提高;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就业目光从珠三角地区转向了发展潜力大的次发达地区;四是广州仍然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约20%,主要原因是广州经济稳步发展,需求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需求量仍有较大空间。

3.申请暂缓就业人数增加

随着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和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争的事实。每年有许多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单位。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制定了毕业生暂缓就业政策。根据有关政策,暂缓就业政策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第一,毕业前未落实工作的。第二,派遣接收单位未正式办理手续的。第三,来年想以应届生身份考研、考公务员的。我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10届申请暂缓就业的132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2%的同学都是已经有工作意向,但想毕业后仍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公务员而申请暂缓就业。13%的同学是没想好户口档案的去向问题,9%的是没有任何工作接收单位,6%其他。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务员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

二、就业抉择视野下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形成规律浅析

(一)心理因素:群体压力。

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群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统一。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这是由于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所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群体发生作用,产生压力。群体压力对就业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就业选择的标准化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他们一结合成为群体,就会在判断和评价上产生一致的意见。比如说,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对公务员、国有企业极为热衷,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认识是稳定、高薪、福利好。对它们的整体评价形成了共同的看法和意见,即使个别人持不同意见,但由于规范的压力和个人的从众性,也势必使其与规范保持一致性。第二,就业选择的盲从性。人们往往把一些创造性行为或者说是有别于大众选择的行为看作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打击和排斥。因此在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的限制下,大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头扎进人们都说好的地方、岗位,盲从跟风。

(二)经济因素:政策导向。

在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尽管有出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但是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之一。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2010年的就业流向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变化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目光从珠三角地区转向了发展潜力大的次发达地区。因为2008年5月,广东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发展战略,推进“双转移”,目的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意见》,政府决定从2009年到2013年,珠三角各个地级市(江门除外)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用于合作共建产业园,以此确保园区建设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据此计算,珠三角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5年内在这方面的投入至少有40个亿。这就意味着次发达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业平台、就业待遇会相应得到提升。而一线城市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也改变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计划,使得一些学生将目光转向这些次发达地区。

(三)个人因素:缺乏职业规划。

同处一室,同出一师,而所得各异。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明确的目标,对于工作单位与地域的选择有着自己的见解。而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存在着一致性,很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岗位,不知道自己要在哪个地方发展。大学毕业生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前提下一定要认清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合理定位。对自己的内、外在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首先是自我评估,也就是对自己作全面的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就业问题。只有找到自身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灌输:系统理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革命导师列宁对灌输理论的论述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工人阶级由于历史条件、时代特征、自身因素等限制,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才能提高工人觉悟。同样,我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就业教育,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改变笼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形式,发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普及职业规划教育。我们通过教育,能使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各种准备。从长远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职业未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而且可行的职业发展途径。也就是说,只有把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就业选择的理论基础,宣传、教育学生,使其为大学生所掌握,并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沟通:“一对一”谈话。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理论内驱,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关爱人、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发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沟通是最常用的工作方法,与学生的沟通是通往学生心灵之旅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工作当中常采用的方式是“一对一”谈话。通过一对一谈话,加深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了解,更重要是了解目前学生的困难,及时作出调整对策。通过一对一谈话,以点带面,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总体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对一谈话,这种平等交流的方法,合情合理地引导大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的理念,使大学生把思想政教育理念不断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激励:开放式就业体验。

美国学者M.勒波夫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受到奖励的事会做得很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经常采用正激励的方式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这种经验方式也能收到好的激励效果。在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方面,我们能做到的除了理论的灌输与沟通以外,就是为学生建设开放式的就业体验平台,给予他们正激励。让他们对职业定位的懵懂、疑惑、彷徨走向了解、认识、确定。开放式就业体验平台的建设不能仅仅看作是是毕业生去实习基地实习,参观大型企业。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应该鼓励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进行短期的暑期实习,并鼓励实习优秀的同学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实习经验,并把其纳入到学分管理当中。与此同时,配合优秀校友进校园、优秀企业家进校园这类的活动,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大学四年的不间歇的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学生对待工作的选择就会更理性、更从容,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避免盲从群体。

[1][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42-337.

[3]鲁凤,孙秀霞.灌输理论及其现实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03,(1).

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ZY024)

猜你喜欢

群体行为灌输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群体行为识别深度学习方法研究综述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化工园区突发事件情景下的群体行为模拟演化研究*
基于因果分析的群体行为识别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