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思考

2011-03-20黄晓梅

文教资料 201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化意识大学生

黄晓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思考

黄晓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紧迫性的要求,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可行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思考,以对高校进一步加快培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且适应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人才有所启迪。

新时期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主要内容 可行途径

当前,高校能够培养出数量足够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已成为我国缩小同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差距的极为关键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才的培养模式、规格、目标等,必须与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否则,高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尽快适应现代社会要求,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因此,如何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值得所有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重视。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校园文化是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桥梁,如何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1]

1.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紧迫性

1.1 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特殊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变革社会,这就要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符合时代对高校的要求。

1.2 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然选择。

学生素质的高低,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益好坏的主要指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给一些高校招生自主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力,如果一所高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滞销,高校的声誉必然会受到损害,必然会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疏远,则高校的生存必然会面临危机,因而高校在追求规模壮大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高质量的学生。

1.3 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精力也很有限,不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准备得很充分,而且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决定了学生目前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挑选。另一方面,就业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不可能从一而终,岗位的经常变换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就是要针对高校和社会的实际,尽量弥补高校的不足,同时又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对工作选择的多样性,扩大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空间,从而减少人才闲置和浪费。

2.当前高等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2.1 过重过多地强调学生共性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标准是单一、脸谱化的,这必然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潜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高校在对学生的个性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其实在衡量每个学生共性好坏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个性才是一个学生最真实,比较公正、客观的一面,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对个性的挖掘和培养,才能更有效地缩短学生的社会“断乳”期。

2.2 实践环节的薄弱,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效果。

现在父母大多关心的是子女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对子女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来支持子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子女产生“学好书本知识就万事大吉”的错觉,因而使大多数学生依赖心理强,自理能力差,对社会的认识过于单一、肤浅、片面,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而高校因受教学经费、场所的制约,只能偏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大多数学生能说不能做,眼高手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才能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高校培养与社会使用的有机衔接。

2.3 不少教育工作者观念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进程。

教育工作者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而一些教育工作者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思路,固守既定的教育模式,抱残守缺、裹足不前。或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自己的职责范围仅限于传授知识,至于学生如何尽快地融入社会是学生自己的事。部分教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不愿潜心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愿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或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太繁琐,懒于突破和创新。此外,个别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社会化程度偏低,也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进程的缓慢。

3.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使大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2]

3.1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其实就是做人准则的教育。社会较多关注并易于量化的是大学生的智育,而对德育有所忽视,导致部分学生智育上是高能儿,德育上是“低能儿”,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政治立场模糊,对国情缺乏客观、公正的了解,社会公德失范,理想、信念淡薄,等等。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精神,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2 市场意识教育。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求高校培养出数量巨大的、具有市场意识的大学生。市场意识的教育,一方面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需要有市场意识的大学生去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市场意识的教育,缘于大学生本身是特殊的“商品”,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缺乏市场意识,必然使学生不能很快地审视自己,很冷静、理智地分析社会,自以为是,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给自己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缺乏市场意识,也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被社会冷落甚至淘汰,对学校的发展和生存也极为不利。

3.3 挫折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许多不可预测性,缺乏足够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一筹莫展,甚至一蹶不振。现在的学生,总体发展比较顺利,由于家庭忽视或轻视了实践锻炼和挫折教育,一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低,难以抵御挫折磨难和生活的委屈、痛苦、不如意等,应对方式简单、易走极端、易自暴自弃,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承受逆境的能力有限。没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挫折意识,很难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挫折意识的教育可以对学生及早“免疫”。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抗挫折意识,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必要。[3]

3.4 创新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需要全新的人才,信息社会必然催生全新的教育,也就必然要求“创新功能”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创新意识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培养创新意识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3.5 创业意识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是针对学生本身和社会现实提出来的。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倾向于留在大城市,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而社会的现实是,随着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企业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城市和事业单位、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已相对降低,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发展极为缓慢。同时,加强创业意识,也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举措,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其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立业。高校毕业生不仅越来越少地被称之为求职者,相反他们将成为创业者。”这充分表明,创业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内涵所在。

3.6 发展意识教育。

发展意识教育就是要求学生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对待学习和工作。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不少学生以为只要学好外语、计算机,以及拿到其他比较时髦的证书,就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导致在学习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但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汲取,知识结构不合理,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其实只有做到文理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去顺利地开展工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决定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从事某一项工作,工作岗位经常变换,要求学生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工作环境,涉足于已有的工作能力,必须有前瞻性意识,训练和培养自己在各种环境开展工作的能力,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才能去公正地对待各科知识的学习,才能很快地适应各种环境,才能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7 终身学习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学习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没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大学的学习只是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只有珍惜大学的学习时间,积极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必须使学生意识到:终身学习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个人提升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竞争所必备的,只有抓紧时间,把握住每次机遇,不间断地给自己“充电”,自己才不致于落伍,才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于主动地位。

4.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可行途径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非制造器材;我们的大学,是培育高层次的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次的器材;是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4]所以,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是以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教育制度的规范,以及实践的强化为保证。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塑造人格的目标、计划、制定和采取一定的方法,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人格。[5]

4.1 观念转变是先导。

围绕大学生社会化教育问题,家庭、社会、高校都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三者协调统一,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家庭应尽量避免保姆式的抚养,鼓励子女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理能力。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高校,必须对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勇于突破人才培养的旧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作为高校人才使用者的社会,必须主动与高校挂钩,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使社会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二课堂,弥补高校在育人场所、经费、精力上的不足;作为学生自己,更应该意识到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性。

4.2 制度规范是保证。

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比较严格的系统工程,要保证此项工程的良性运转,保证社会化教育的效果能凸显出来,没有相应规章制度是做不到的。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实际,结合毕业生今后的主要去向,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有本校特色的社会化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加大贯彻执行制度的力度,使本校的社会化教育问题确实在制度指导下开展,同时,允许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与规章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化教育的新方式、新举措,使社会化教育既有章可循,又百花齐放。

4.3 实践强化是基础。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成果的有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实践是社会化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强化实践,就是通过感性认识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消除学生头脑中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教育工作者是社会化教育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体戚相关。因而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掌握必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化教育的规律性,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把教育的重点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高校要建立优化教师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开展储备充足的人力和智力资源。

总之,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主体的高等学校应站在时代的前沿,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规律,把握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永葆生命活力,高等学校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1]王福军.浅析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J].科教文化,2009-2.

[2]杜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价值工程,2008-2.

[3]陈林元.农林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6)7.

[4]颜琳.“科学发展观”与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7,(5).

[5]甄慧林,张征.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探索[J].科教平台,2006,(30).

猜你喜欢

社会化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