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1-03-20梁巍巍李继涛富宏丹
梁巍巍 李继涛 富宏丹
(沈阳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使毕业生逐年增加,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走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创造出自己的品牌,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独立学院就业率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客观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寻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和途径,努力提高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成因分析
1.1 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独立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能力及质量存在顾虑。
1.2 独立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3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参考母体,建校初期的培养方向定位并不明确,专业设置大都是市场热门专业。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照搬母体高校相同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加之独立学院生源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生源过于集中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第二,独立学院师资以从母体聘请为主、引进为辅,新引进的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1.4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就业渠道狭窄。
首先,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在逐步探讨和摸索之中,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其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还不完善,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信息渠道比较窄。由于学校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尚且有限,校友等社会资源又相对缺乏,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难度很大。最后,独立学院普遍未能单独为毕业生举办较大规模的招聘会,毕业生基本上依靠参加挂靠母校招聘会实现就业。与一般本科甚至重点本科毕业生同台竞争,独立学院学生势必处于劣势地位。
1.5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存在误区。
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看重经济利益、消极自卑情绪较重、依赖心理强等就业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给就业增加了压力和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自身定位不准确,追求薪酬待遇和地域条件,理想与现实脱节;二是被动就业观念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三是静态就业动机强,动态就业观念弱,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就业观。
2.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2.1 明确办学定位,优化育人环境,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与研究性大学相比,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为此,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特色,培养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社会对专业的急需性和应用性,有选择地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二要规范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建立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的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控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要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利用独立学院规模相对较小,经费较充足的优势,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实习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改进独立学院的内部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促进就业。
2.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独立学院要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进行正确定位。应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边远落后地区建功立业,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智发挥,而且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左右,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把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追求。
2.3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
就业指导对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提高学生技能、加强学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培训;要走出去,多吸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加强经验交流和互动。二是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全员就业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了解就业,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引导他们系统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四是加大考研、考证、考公务员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努力提高就业的层次。五是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还可以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2.4 扩大就业半径,努力开辟独立学院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就业渠道。
首先,独立学院要逐步建立具有自己的特点、以学校片区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即传统的就业市场。其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培育学校的“无形市场”。通过网络搜集、发布和管理信息,开展就业指导,把网上择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和便捷的就业方式,使之成为学生择业求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最后,要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促进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后,学校可通过“订单式”培养或者定向培养等方式,为用人单位稳定可靠的输送专业人才。
2.5 全程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加大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正确审视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是求职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做到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自信而不自负,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导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剔,要居逆境而不气馁,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求职目标。
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充分认识和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建立自身品牌,扩大就业半径,最终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1]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23-324.
[2]于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55-57.
[3]孙江丽,丁倩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