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教学思想探析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学记老师教师

袁 青

(中国政法大学 国际儒学院,北京 100088)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论述教育的专著,它对教学的目的、作用、制度、原则等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仍有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作用

《学记》首先论述了教学的目的问题:“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这里,《学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謏闻”、“动众”、“化民成俗”。“謏之言小也”,“謏闻” 指的是小名声。 “謏闻”、“动众”、“化民成俗”这三者的层次有高低之分:思虑合乎法度、招求贤良之士就可以获得小名声,却不足以感动民众;亲近贤良之士、体恤疏远之人可以感动民众,却不足以化育民众;只有学习才能够化育民众从而形成良好的风俗。“化民成俗”相对“謏闻”和“动众”来说层次更高,只有学习才能够实现这么高的目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化民成俗”,又称“化民易俗”:“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对于“化民成俗”和“化民易俗”的区别,元人陈澔说:“前言成俗,成其美俗也。此言易俗,变其污俗也。”这就是说,“化民成俗”是指教化民众成就美好的风俗,“化民易俗”是说教化民众以改变不好的风俗,两者实际上说的是同一回事。

从大方面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或“化民易俗”。除此之外,《学记》还论述了教学的具体的目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这里,《学记》提出教学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生学习可能会犯四种过失:贪多、学习面窄、轻易对待学业、满足现状而停止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过失然后加以补救,教学的目的就是助长学生的优点而匡救学生的缺点。《学记》认为教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继承老师的志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对于这句话,孔颖达说:“此一节论教者若善,则能使学者继其志于其师也。言学者继师之志,记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这就是说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其志向,乐于学习,这就像善于歌唱的人一样,能使人乐于仿效,接续其歌声。要做到善于教学,就要求教师语言简约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白。

关于教学的作用问题,《学记》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认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懂得大道,这就像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一样。这就是说学习是明白大道的必要条件。由于学习很重要,因此古代君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是以教学为首要任务。《学记》还用食佳肴来比喻学习得重要性:“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就是说虽然有好的饭菜,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好处。

由于教学是明白大道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地位自然就非同凡响了:“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说,能够做老师才能做长官,能做长官才能做君主。所以老师就是用来学做君主的,因此选择老师一定要慎重。老师很重要,所以要尊敬老师。尊敬老师是很难做到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就是说尊敬老师是很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才能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严肃地对待学习。更进一步,《学记》认为在古代教师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就是说君主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下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充当被祭祀的神时,二是当臣子做老师时。大学的礼仪规定,天子前来视学,老师即使对天子讲授,也不面向北方,这是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而《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教师与祭祀中的尸主相提并论,可见教师的地位。

二、教学制度和教学原则

关于教学的制度,《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就是说,古代的教学场所分为塾、庠、序、学四类。每年有学生入学,隔一年对学生做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学生点读经典的能力,辨别学生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重视学业,热爱群体。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学习广博,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术的水平,所选择的朋友。达到了目标,叫做小成。第九年做到学识明进,坚强自立而不违反老师的教诲,就叫做大成。《学记》又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教必有正业”一句,孔颖达疏曰:“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这就是说,教师教学的内容一定要是儒家的经典。

《学记》还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第一,“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立论。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不教之时,谓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于不足也”,“既知困弊,然后能自强学,其身不复懈怠也”。这就是说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了解到自己的知识的贫乏,知道知识贫乏才能够奋发图强而不懈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己身何长何短。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其身,而求诸己之困,故反学矣”。这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努力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第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这里,《学记》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并提出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三种方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所谓“道而弗牵”,即“使人晓解之法,但广开道,示语学理而已。若人苟不晓知,亦不逼急,牵令速晓也”,亦即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强牵着学生走;所谓“强而弗抑”,即“师微劝学者,使神识坚强,师当随才而与之,使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亦即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所谓“开而弗达”,即“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亦即启发学生学习却不把话说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的效果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道而弗牵则和”,即说“若人苟不晓而牵逼之,则彼心必生忿恚,师与弟子不复和亲。今若但示正道,宽柔教之,则彼心和而意乃觉悟也”,亦即使师生关系融洽。“强而弗抑则易”,即说“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和易亦易成也”,亦即使学生容易接受;“开而弗达”,亦即“但开发义理,而不为通达,使学者用意思念,所得必深”,亦即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得。

反之,不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便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学记》称之为“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第三,“学不躐等”。《学记》认为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不应逾越等级。《学记》说:“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与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说的是“正业积渐之势”,不练习指法就不能演奏乐曲,不广博地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诗,不学习各种杂事的礼仪就不能学好礼仪。所以君子永远心中怀有学习之志,即使休息时、游玩时也都不忘学习。《学记》还认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所教学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分:“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所谓“当其可之谓时”即说“可,谓年二十之时。言人年至二十,德业已成,言受教之端,是时最可也”,即说当学生可以进行教育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教育,言下之意当学生还未达到教育的年龄就不要对其进行高深的教育,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谓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又顽皮者,当教以小事,而又与之少,是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从其人而设教也”,即说要按照学生的年龄、资质等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过了学习的年龄然后学习,那就相当辛苦而难以有所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循序渐进,那就会破坏教学秩序而不可收拾。

《学记》还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即说优秀的冶工的子弟必须先学会补缀皮袄;优秀工匠的子弟必须先学会编制儿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必须先将它拴在马车后,让小马随车而行,逐渐适应,日子长了,再让它驾车,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学记》总结说:“学不躐等也。”即学习不要逾越等级而应循序渐进。

《学记》总结教学原则:“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肖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褅,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在这里,《学记》提出教学七大原则:(一)大学开学时,要穿皮弁,用菜祭祀先圣,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二)学习《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勉励学生做官入仕;(三)学生入学,老师击鼓招集学生,打开书箱,为了让学生恭敬地对待学业;(四)用夏、楚两种教鞭,是为了达到整肃校风的效果;(五)天子、诸侯没有通过占卜举行祭祀之前,不考察学生的学业,是为了使学生能优游心志,从容向学;(六)老师经常观察学生而不轻易开口解答学生的疑惑,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七)让年幼的学生专心听讲而不胡乱发问,因为学习不能逾越等级。

[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2]陈澔著.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10.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学记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六·一放假么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