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1-03-20刘帮军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图书习惯

刘帮军

(泗洪县大楼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天才儿童60法》一书的作者——美国的杰瑞·克里斯也认为,培养天才儿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热爱阅读”。他说:“太多太多的东西”,依赖于对阅读的爱好。这些名言无不强调了阅读的好处。许多著名的中外教育家,更是对阅读教育情有独钟,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强调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思: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受一个人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所制约。有了兴趣,有了追求目标,就有更多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也需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学生喜爱听故事、看故事,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嘎然收声,并动容地告之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情节更复杂,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学生好奇心强,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作品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作品内容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只有培养起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用“多读书,可以少做题”调动阅读兴趣。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这不能不说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我们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宝贵青春耗费在毫无意义的练习上。我在平时教学中就告诉学生“只要多读书,就可以少做题”,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非常乐意。让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

二、传授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但学生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阅读,学会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介绍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生学以致用。如学习完《繁星》之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代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古人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将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而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朗读所学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两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

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培养坚持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需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的朗读情况。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也可以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总之,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便是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的过程,我们既然已经栽下了一批“树苗”,那么,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它们终究会长成成片的“森林”。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修订版).

[2]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

[4]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8,(1).

[5]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图书习惯
图书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