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松作品中的“原型冲突”
2011-03-20吴霜
吴 霜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继弗洛伊德心理学说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指潜藏在人类群体心理中的共同的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生活和行为的模式。这一学说自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涉及艺术、文学、美学、考古学等诸多方面。在荣格看来,借助“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可以较深入地探知文本背后作者的某些潜意识。本文就以我国科幻作家韩松的作品为例,分析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冲突。
如果说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先天的心理机制,那么原型就是这种先天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荣格认为:“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原型”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部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原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阴影、人格面具等。这二者的突出表现及互相冲突在韩松的作品中有诸多体现。
一、阴影
阴影是潜意识中的人的基本动物性的部分,深深根植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进化的历史中,处于人格的最底层,是兽性的、本能的种族遗传,包括一切激情、不道德的欲望、行为和被压抑的罪恶等。即使通过抑制暗影的种种显象,把它从意识中淘汰,也不能根除,它只是遁入了无意识里,而一旦时机来临,它又会卷土重来,“困兽犹斗”一般,裹挟着它的猎物淹没在罪恶的旋涡里。
韩松作品的一大主题就是揭示人性之中的丑恶。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评价他的作品 “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是彻头彻尾的绝望与冷寂。代表作品有《天下之水》、《看的恐惧》、《噶赞寺的转经筒》、《绿岸山庄》、《地铁惊变》等。
《地铁惊变》讲述了变异时光中的人性之恶。利己主义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男主角周行在上班途中搭乘地铁,地铁突然间与外界隔绝,进入了一个诡异的时光隧道。由于没有座位,周行“也对那些有座位坐着或者有车体倚靠的乘客,爆发了些许复仇的惬意”。由于希望到地铁车头一探究竟,乘客小寂决定砸破车窗攀行过去,整个车箱无人相助还大泼冷水。在小寂的眼光中,“投射出了一种深刻的看不起,仿佛全车的人都是怠惰者、卑怯者和猥琐者”。此时羡慕又嫉妒小寂勇气的周行在心里念叨:“这个幸福而不得好死的逃亡者。”由于食物短缺,一民工偷偷吃着自己编织袋中的玉米,众人发现后将他活活打死,将玉米瓜分一空。时光在地铁中千万倍地加速流逝,许多地铁车箱中出现了群奸、食人等种种恶行……
在短短一万三千多字的文章中,韩松将人性之丑恶极度浓缩在时间空间之中,读完只觉得“妖风阵阵”,彻骨寒冷。然而这种种的丑恶又是那样似曾相识。破坏伦理纲常,侵害他人生命的罪恶经常见诸传媒的披露,同时周行不时流露的自私利己、幸灾乐祸的心理又让读者暗自汗颜,因为类似的想法也不时浮现在自己心中。每个人都有一个阴影,它位于人格的深层,由人类祖先遗传而来,是心灵中最阴暗、最深入、最隐秘的内容,是集体无意识中受抑制的、未开化的和被否定的部分,它赋予人一种激烈的、挑衅的和暴力的倾向。荣格认为,特定的环境能够唤醒潜藏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激活其中的阴影原型。虽然这篇作品的环境设置十分极端,对罪恶的描述亦十分露骨,却仍然让人信服,正是这种夸张的真实更能直达人心。韩松作为一名科幻小说家,同时又是新华社对外部门的高级记者,经常接触社会上种种丑恶,高度浓缩在自己的作品中后,就产生了这样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部分组成。人格面具指人们为了掩藏自己的真实本性所戴的面具。它就像演戏一样,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人而采取特定的行为和态度。人格面具是人在公共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于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以便被社会承认和接受。
《艾滋病,一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讲述了从日本开始爆发的变异艾滋病毒开始通过空气传播。一开始,国家新闻发言人平静地解释一切只是谣传,但实际上“新闻发言人自己也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他镇定而微笑地发表那番解释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无疑是作者对于这种隐瞒国情的一种嘲讽。新闻发言人对外的态度就是一种人格面具,这种平静、踏实、衣冠楚楚的说辞,无疑是对国民最大的欺骗与不负责。可悲可叹的是,作为病毒受害者的新闻发言人又不得不带着这样的人格面具,连同政府发言部门一同做戏,营造出一种虚浮安定的表象。
《逃出忧山》里的韩愈在进入忧山前,因为婚外恋的把柄对妻子惟命是从,在进入忧山后,对于妻子开始顶撞。“他突然有些理直气壮。在北方那座城市里,他是不敢如此顶撞妻子的。可是,此时此刻的忧山给了他勇气,使他竟能……”。在社会之中的韩愈要顾及到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员的名誉地位,不得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其实心里“已经扇了她无数耳光”。这也是人格面具的典型体现。
荣格认为,如果人格面具太造作或过于刻板,就会产生精神失常的症状,如易怒、忧郁、孤独、空虚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一种人格面具过于专注,太倾心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自我意识亦开始全然将自身视同于这种角色。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会导致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与自己的天性疏远(异化),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陷入人格分裂的危机中。
在《美女狩猎指南》中,神秘公司用生物技术,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可以快速生长的人造美女,将这些“长有卵巢和子宫的纯种动物”放到一座岛屿上,供有钱而寻求刺激的好色男人进行狩猎。以真枪实弹武装的男人捕获女人后可以随意处置,但也有被女人杀死的危险。科学的进步反而助长了最黑暗欲望。一些蒙受过性心理创伤、成年后又被僵硬的社会现实所掏空的男人们只有在以死亡为筹码的猎捕和征服中,才能重新找回生命的激情,以变态的方式释放被扭曲的欲望。男人们在岛上纷纷摘下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具。以“眼镜”为例,由于在现实社会职场的压力,对性爱极度渴望,沉迷于灯红酒绿,到了岛上反而不满足于一般的美女狩猎,野性大发,破坏游戏规则,以变态的手法凶残地杀害了众多少女,这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所扮演的“猎人”的角色,引发的人格分裂。男主角小昭也是如此。在享受刺激快感的同时,他也不时因为怜悯女人而厌恶“猎人”凶残的人格面具,却又丢不下人格面具,结果完全被自己的人格面具所“吞噬”,使他陷入人格扩张的紧张心理状态,造成人格的分裂与扭曲,最终走向毁灭。
三、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冲突
“阴影”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它是人生中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本能的欲望,它蔑视一切所谓的“道德”与“文明”,就如同尼采所谓的酒神的狂醉一般,只有生命力的爆发。无论是罪恶还是诗的灵感都来于此地。“阴影”是所有原型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最危险的一个,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它总是被“人格面具”压抑着。“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如果人格面具过于强大,就会导致压抑紧张焦虑甚至精神崩溃,膨胀的人格面具不断胀大,最终导致碎裂,野蛮的本我毫不顾忌地释放出来,表现出人的最凶残的一面。阴影与人格面具经常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和阴影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相互冲突、激烈的整合过程中达到对立统一,得到平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稳定、成熟的“个性化”人格。否则,任何一部分被片面化发展,都会导致人格的扭曲和畸形,最终在痛苦的挣扎中趋向毁灭的结局。但是,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的显露并不总是表现为个体自身发展的本能的一部分,外界和社会的规范和期望常常是它们赖以滋生成长和显露的必不可少的土壤。个体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的显像常常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镜像”,社会中各种元素的对立冲突是造成个体心理中不同成分的悲剧冲突的根源。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一部心灵痛苦挣扎的辛酸史,在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暗影原型进行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构成了韩松作品的一大特色。因为受到日本文学影响颇深,他习惯以一种淡然的、嘲讽的口气描绘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引人思索。韩松的科幻作品往往视点很高,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准确揭露种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冲突,表现出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冲突。
[1]陈楸帆.诡异边缘的修行者——著名科幻作家韩松专访[J].世界科幻博览,2007,9.
[2]许虹.荣格艺术思想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3,6.
[3]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M].重庆出版社,2008,7.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韩松.宇宙墓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韩松.艾滋病,一种能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本影锥下的初潮.不要让老婆的幽灵在互联网上找到你.美女狩猎指南.闪光·阉割.我的祖国不做梦.互联网资料.
[7]韩松.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商士杰.荣格思想的文化心理学解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7.
[9]韩松.天下之水.看的恐惧.噶赞寺的转经筒[J].科幻世界,2002,7.
[10]韩松.地铁惊变[J].科幻世界,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