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个“侧重”

2011-03-20薛广峰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哲理古典古诗

薛广峰

(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典诗歌以其音韵的优美、语言的凝练、情感的真挚而流传千年不衰,学生借此可以走近灿烂的古典文化,感受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细腻情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提升。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可见,诗歌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以及欣赏其他类别的文学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这些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古典诗歌毫无兴趣、味同嚼蜡,丝毫感受不到诗歌动人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的堆积,然后进行剖析,却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因此,改变古诗教学理念和方法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古典诗歌教学应该强调四个“侧重”。

一、重诵读,感受音乐之美

西汉学者毛亨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诗歌艺术感染力之强,古人在吟诵诗歌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仅仅抱着正音解词的目的来读诗,自然感受不到它的妙处,也激发不出学生学习诗歌的热忱。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沉浸其中,自我陶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对于琵琶女演奏的描述多么准确生动优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段诗句运用比喻形象贴切,拟声词的使用既恰切又有音韵的美感,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多加诵读,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一字一句地解析,就会大煞风景,诗歌的美感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会自发地与这些优秀的诗歌做一次“亲密接触”,体会那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字推敲的诗句背后的韵味与妙处。

二、重感悟,品味语言之美

诗歌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诗人往往为了一字一句而殚精竭虑,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所以,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遣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放弃对整首诗泛泛的翻译和解析,而着重于对富有表现力的字眼的点拨和感悟,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凝练和丰富意蕴。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看似平白如话,但“直”和“圆”两字有着耐人咀嚼的妙处。一个“直”字,写出了荒凉大漠中一缕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作者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出的评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感悟到这两字所传达出的丰富而恰切的意蕴,学生怎么会不为诗歌动人的魅力所打动?

三、重想象,把握意境之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恬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冷寂凄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大气磅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散淡……如果不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学生何从感受诗人幽深的情怀?何从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美?

诗歌中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诗人大多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将这潜藏于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中。如果教师只做诗歌表面意义的解释,就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如果能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学生往往就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四、重反思,体察哲理之美

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无论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抑或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来都不禁令人怦然心动,若有所感。诗人信手拈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提炼升华,以至简的语言道出至深的哲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善于反思自身,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学生之所以对古诗漠不关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缺乏实际意义。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从古诗中反照生活,汲取对自己有益的养分,他们自然会感受到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于中秋之夜遥想亲人,倍感孤寂,但豁达的诗人却吟诵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将骨肉离情升华为“全”与“缺”的思索,世间万物因其易缺难全而令人伤悲,但这并非只是一个人、一件事的偶然遭遇,人生莫不如此,想到此,每一个曾为此烦忧的人不禁释然。诗人最后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两地,只要有这轮共同照耀我们的月亮,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就一定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相信,这样一首包涵人生哲理的诗作一定会给学生一个反思自身、反思生活的契机,从而为他们的精神建构平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诵读、感悟、想象、反思中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理解与运用能力。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潜力,才能让古典诗歌的课堂绽放勃勃生机。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2]毛亨.诗经大序.

[3]於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1).

[4]张慧杰.浅谈鉴赏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2).

[5]曾大兴.“还原”与“发挥”.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J].师道,2010,(03).

猜你喜欢

哲理古典古诗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