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伏羲伏羲》中的色彩红黄黑与人物刻画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天青伏羲金山

周 利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河南 新乡 453007)

小说《伏羲伏羲》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研究者大都从主人公形象及女性意识、苦难意识、悲剧内涵叙事方式等内容,却忽略了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所取得的一项独特成就——对色彩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元素,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创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 《伏羲伏羲》中,刘恒就用这一独特的意象表现形式,描摹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内心,使得整个作品收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整个作品,几乎所有的颜色都有所涉及,但是其中,红色、黄色和黑色的象征意象尤为突出,成为该作品主要的色彩基调。红、黄、黑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作品中不同的形象的性格特点,它们不仅直接诉诸人们直接的感性观照,展示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自然和生活画面,而且传情达意,深化主题,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蕴和理性内涵。本文主要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色彩运用具体地分析人物背后所蕴藏的身后的文化意蕴。

一、菊豆——红色生命的彰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根据考古学发现,早在1万8千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喜欢染上赤色铁矿粉的石头和染上红色的野兽的牙齿与骨头做成的装饰品。特别是原始人与大自然搏斗,以及原始人之间搏斗时流血的场面和尸体里渐渐消失的红色血液,长期的经历使得原始人认为带有红色的物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红色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红色在我国民族历史上十分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大概源于对中华民族祖先炎帝的崇拜。炎帝又名赤帝,以火得名。火为赤(红)色。因此人们常以火作为红色的代表,崇拜火是原始人的重要信仰。火常常被人们视为火神和太阳神的化身,他们对火的崇拜转化为对红色的崇拜。中国古代尚红,并把它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礼仪规范,使得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表达了丰富的精神内涵。[1]

在小说《伏羲伏羲》中,第一次出现“红色”是在说开头的部分,刘恒是这样介绍王菊豆的:“女人唤做王菊豆,双十的年纪,生着杨树般颀长的身材和一团小蘑菇似的粉脸。红袄闪耀,像一堆阴雨烧不灭的火,淋了雨的发髻黑油油地放光,又像一大块烧乏了的乌炭。”在这两句话中,红的意象出现了不止一次,从“一团小蘑菇似的粉脸”到“红袄闪耀”再到“一堆阴雨烧不灭的火”,仅仅几句话,作者就给我们暗示了菊豆那如“浇不灭的火”一样的生命激情。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年轻貌美的王菊豆,却被年老体衰的地主杨金山用二十亩地变相买来当小媳妇,作为传宗接代的“生殖工具”。但是在杨金山那里,她并没有受到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女人最起码的待遇,她被杨金山当成是自己的地,可以任意地犁,任意地种,甚至是被杨金山说成是畜生还不如。但是后来,当杨金山发现无法使菊豆为自己制造出后代时,他便开始对她进行惨无人性的折磨、殴打和性虐待。菊豆在至高无上的夫权面前不断地被边缘化,经受着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压,本能的“妻子”身份和精神归属都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这一切的遭遇,使得菊豆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存处境,她哭着跟天青说:“天青……我把话先撂给你,你叔他迟早杀了我!日子没得过了,你见啥听啥给史家营捎个信儿。别拦他!让老东西杀了我吧……我不指望活哩……”“他可是个人?你叔他可是个人?我屈呀!天青,我受他的你也受他的不成?亲侄儿哎,你跟婶子交代交代,我在你们杨家可怎么活?我迟早给他打死,我受不下啦……”王菊豆像火一样旺盛的生命力和迫切摆脱限制的生命激情是不能被浇灭的,她在对天青倾诉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杨金山的势不可挡的反抗和报复。当杨金山牵着病入膏肓的爱骡在由达摩庄至桑峪的山间小道上艰难跋涉时,年轻的菊豆正在和身强力壮的天青进行着一翻天覆地的交合。菊豆首先采取行动,用话语进行暗示。“老东西不在了,你还怕什么?”“你也是五尺高的汉子!”“看看你苦命的婶子,我像狼不?”也正是王菊豆的步步紧逼,让天青最终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与菊豆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结合。他们就像一团火焰一样熊熊燃烧,同时,王菊豆也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洗礼,同时也实现了对老东西的初步的报复。但是,在一个封建宗法制极其严酷的时代,王菊豆和天青的非正常关系显然是不被允许的,从杨金山的反抗和嘲弄,到后来杨天白的反抗,宗法制在对王菊豆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警告,于是最后,菊豆被毁灭了。作品中一句“我那苦命的汉子哎……”为王菊豆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她是带着悲哀和耻辱离开的。这一团生命的火焰终于被强大的宗法制给浇灭了。

二、黄——杨天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古人认为黄色代表永不变易的自然之色,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古不易。”华夏汉族自古生活繁衍的黄河流域,也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所以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又称“黄龙”。汉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在黄河流域,耕种在黄土地,吃的是黄米,饮的是黄河水,生成黄皮肤,总之,这一切黄颜色与汉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2]

杨天青一直是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而存在的。鲁迅先生的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形容杨天青的形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正如黄色所代表的“自然之色,万古不变”一样,作为杨家的族里人,杨金山的亲侄子,同时也是养子,杨天青却和杨金山的地位、财产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家里的家长杨金山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奴隶一样的存在,杨金山为了有人继承自己的财产,千方百计地像造出一个儿子来,同时杨金山这样做也是在剥夺杨天青对自己财产的继承权。也正是这样的处境,养成了杨天青“坐稳了奴隶”的性格,但是他的奴隶式的卑下表现却并未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安宁,相反,如同陷阱一般,把他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

正如张艺谋说:“杨天青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他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战,负担非常大,心态是扭曲的、压抑的。但他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杨天青就是这样一个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现实心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它让我们看到了杨天青在我们身上的影子。”[3]

杨天青是一个典型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的中国男人。小说中有一处情节:杨天青晚上听到了笤帚疙瘩或烧火棍打在菊豆肉上的抽打声时,满腔怒火再也无法按捺,发疯地抡圆了粗壮的胳膊,把整个身子都带得蹦跳张狂起来。但是当杨金山问了一句“……谁?”的时候,杨天青就没有士气了,只是唯唯诺诺地答了一句“我”,敷衍了几声就走开了。后来,当菊豆试图挑逗他时,他再一次恪守着黄皮肤人的祖训,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天青的懦弱似乎激怒了女人,活像刀子一样甩过来割他,脸上却不失笑。”一红一黄就这样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而这一次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与菊豆的关系发展中,杨天青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是菊豆主动采取行动完成他们之间性爱的结合。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满足菊豆的情欲之后,也满足了自己对“性”的生理需求。但是每当菊豆下定决心要采取断然措施,毁了老东西时,天青便拼命地阻拦。他不让菊豆打死杨金山,也不让她向杨天白揭出他们父子关系的真相。后来,菊豆再三要求要一起出走,他却觉得已经无路可走了,只有坐以待毙,任人摆布,苟且偷生。最后一次和菊豆的交合是在地窖中完成的,这其实是一种变相自杀。在被自己的儿子杨天白踹了一脚之后的某一天里,杨天青扎了缸眼子自杀了,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寄人篱下、任人摆布的生命历程。

三、黑——杨金山、杨天白的封建家长形象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视为高贵的颜色之一,是政权神权的象征,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等等。[3]

作为封建大家长而存在的杨金山,不仅有黑色的象征政权的沉重和庄严,而且有黑色的阴险和毒辣。他一直都是一个剥削者和压迫者的形象。他为了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一连娶了两个妻子,最后又花了大价钱买回了自己的第三个“工具”——王菊豆。面对自己的侄子,杨金山看到的只是一个可以为自己卖命,供自己使唤的奴隶,丝毫没有叔侄之间的正常的感情,就是这样,还一直埋怨养着杨天青一点都不值。可以说,他主宰着杨天青的命运。

在王菊豆嫁过来之后,他又变成了王菊豆命运的主宰者。为了自己的欲望,他惨无人道地对王菊豆进行性虐待。不幸的是,杨金山身体的瘫痪,再一次昭示了其生命力的湮灭。后来,在杨天白出生之后,他曾经没有人性地试图害死杨天白。后来,阴谋败漏,他便把杨天白教化成奴役王菊豆和杨天青灵魂的工具。他一次又一次地运用着自己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特权,甚至是在他死了之后。

在作品中,唯一一个以人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就是杨天白。他在一种畸形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出生长大。他不仅经受着自己家庭的仇恨,而且忍受着外人的编排和羞辱。这样的环境,自然会消磨小孩子应该有的生气、纯真和可爱。相反,他却有着超出自身年龄的成熟。他阴沉得就像是杨金山的鬼魂附体了一样。在杨金山死后,作为杨金山的直系继承人,他便自然而然地承当了封建家长的职责。他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延续者和保卫者,他只是一个符号,象征着某种力量。同时,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果报应的行刑人:杨金山死去的时候是和杨天白在一起的,同时,他也充当了杨天青生命的无情杀手。另外,也正是他的所作所为,结果了母亲的所有生活的希望。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是封建道德伦理下一切悲剧的凝结点。

四、结语

在《伏羲伏羲》中,透过火一样的王菊豆,作为封建家长的杨金山和杨天白,以及“受虐者”杨天青等几个人物的行为和复杂的关系,我们看到了封建家长制统治之下的渴望情欲自由的两代人毁灭的整个过程。同时,作家对色彩的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处在新旧变革时代受宗法制奴役的普通老百姓的悲剧命运。

[1]骆珊珊.中韩两国色彩文化比较——红色篇[J].科技信息,2010,(10).

[2]周明辉,厉蓓蓓.浅析汉语词汇中的黄色、红色词语及其文化含义[J].学术论坛,2008,(5).

[3]李栎.浅析“黑”与“白”在中西方语言中的艺术表现及含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天青伏羲金山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天青雕刻龙凤呈祥对杯
伏羲创八卦
汝窑为魁 天青如玉
青梅竹马的岁月成诗行
抢险当金山
翠挂金山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21124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