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视角分析

2011-03-20吕汉娜翟中杰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受教育者教育者

吕汉娜 翟中杰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糅合了儒、道、法等学派的思想,可谓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道德、教育等各方面。教育主要集中在《劝学》等四篇中,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可见,《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处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师生关系和谐的心理定位

(一)“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教师摆正心态。

《吕氏春秋·劝学》提出:“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和谐的认知前提,意即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能否接受理义。这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摆正自身的位置,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受教育者的资质及其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双重标准。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1]杰姆士用了“渴望”二字,可见人们对它追求之强烈。如果教育者在认识上能明确这个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地了解、尊重、激励受教育者,双方便会产生更多的交叉点,进而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学生端正态度。

《吕氏春秋·尊师》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论述了师生关系和谐的认知前提,阐述了“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虽然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但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受教育者自身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端正学习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配合教育者的教学活动,与教育者积极互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二、师生关系和谐的目标体系

(一)“师徒同体。”——最高目标。

《吕氏春秋·诬徒》提出:“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就是说善于教育人的老师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地施行教育,这样就掌握了教育的真谛。凡是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了师生一体。这也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力图达到的最高目标:师生一体。在处理师生关系过程中,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授什么样的内容,都要秉着实现这一最高目标,以其为指导。如果不能做到师生一体,就会像《吕氏春秋·诬徒》中举的反面例子那样:“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造成“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即不善于教育学生的老师心志不和谐,取舍不断变化,根本就没有恒心,好像天气的晴阴一样喜怒无常;言谈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明明过失在于自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并且亲近有权有势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唯恐不及;而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忌、厌恶他们;老师的种种心志不和的表现使那些真正想求学的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挚友乡亲。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那么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失败了。从《吕氏春秋》正反两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师生一体”为最高目标,指导自身的言行,端正工作态度,采取配套方法。

(二)“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具体目标。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出自《吕氏春秋·诬徒》,可以说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乐于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一改过去学生普遍认为的学习枯燥、学习无趣的思想,使受教育者既不会感受到师生地位的差异,又能够端正态度,尊重与信任教育者,从而在促进师生关系平等化的过程中提升教育者的威信。这也是通往“师徒同体”这一最高目标的必经之路。只有具体目标扎扎实实做好了,才能为达到最高目标夯实基础。

三、师生关系和谐的艺术

(一)“疾学在于尊师。”——学生以“尊师”实现师生和谐。

《吕氏春秋》中阐述师生关系和谐的方式出自《劝学》篇:“疾学在于尊师。”就是说学生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尊师”思想在当代仍是人们所提倡的,因此,这是师生关系和谐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现代尊师虽然不必像古代那样,老师无论对错,学生都要听从的“愚尊”,但是,学生应该把老师放在崇高的地位,尊重老师。当然,现在更提倡的是师生互相尊重,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一思想的普遍传播,奠定了师生关系和谐的基调,大大有益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教师以“胜理行义”实现师生和谐。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出自《吕氏春秋·劝学》一篇,意思是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尊显。这是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和谐的方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即教师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处理师生关系,都要坚持正确的原则,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以身作则,以严于律己的示范作用征服他人,赢得学生的尊重,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一思想对于当前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真正值得尊重的教师并不是通过体罚等手段树立威严,而是以公正、公平处事等原则逐渐形成崇高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折服,达到更高层次的师生和谐。

(三)“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以教学方式的改善推动师生和谐。

《吕氏春秋·劝学》说道:“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就是说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这可以说是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间接方式。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授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师生关系和谐。这无疑与我们所提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看待和使用“灌输法”不谋而合。列宁是最早对“灌输法”进行具体阐述的,他在《怎么办?》一书中写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灌输法”自提出后得到了全面运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其本来的意义也被歪曲,许多教师认为灌输就是“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灌输法”的形式、内涵,如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的讲授和理论的学习,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等等,即用更加人性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教育模式下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的“填鸭”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放松的心态,心情舒畅地与老师接触。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6.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