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职学校的校训文化建设

2011-03-20夏爱君韩洲生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校训办学师生

夏爱君 韩洲生

(安化县第二职业中专,湖南 安化 413500)

中职学校校训是以中职学校为载体,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精神,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凝聚。中职学校的校训对内可以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形成中职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对外则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从而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的特性

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承,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成为了一种校训文化。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中职教育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要建设校训文化,必须准确把握中职校训文化的特性。

1.导向性。

中职学校校训要能为中职师生的行为确定方向,将学校的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漫无目标的行为有效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教育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地前进,使校训真正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师生的行为指南。

2.特色性。

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高。而中职学校的地域差异、社区特点、学校财力和独特的历史等也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中职学校的校训应体现出个性化特色。

3.渗透性。

中职学校校训的渗透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校训应吸收企业文化的因素,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校训应渗透到学校管理、德育、课程、教学、科研、培训、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等各种活动和过程之中,用来引导全校师生的言论和言行。

4.概括性。

中职学校校训是提炼出来的简短语言,因此,它必须是概括的。一是体现在外在的词语和语言的概括;二是体现在内里的丰富概括。它不是师生具体的工作、学习的原则、要求、策略和方法。

5.稳定性。

中职学校的校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因此,一方面校训要对师生的发展和影响是长远的,具有战略性,要对实践层面产生较长时间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校训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在变化和调整中要处理好一脉相承与创新的关系,绝不能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的现状

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训经过世代传承,最终可积淀为一种独特的职业学校风气和精神。世纪之交,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的许多政策向职教倾斜,校训文化建设也就提上日程,校训已成为中职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但此时中职学校的发展主要聚焦在量的增长,而质的提高则显得有些滞后。我们每到一所学校参观学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漂亮的教学楼、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但是如果再深入一步,看一看学校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教研气氛等,就有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学校仅有漂亮的外观,但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像一位没有文化水准而身着艳装的少妇,虽然外表看上去很漂亮,但一经接触,却给人一种浅薄之感。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中职学校文化的特性,尤其是校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校训这一灵魂,具体表现如下。

1.装饰化,缺少内涵。

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热衷于墙面、标志、雕塑、亭台楼阁等环境形象设计,注重学校装饰、内部设施的优化、校园的美化,连校门也换成了电控门。但在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学生乱扔的纸屑、果皮,随处能听见学生脱口而出的脏话。有的学校找来专业人士作字画,或是在电脑上下载一些字画,送到装潢门市部彩绘出来,制框钉在校园或是教学楼的墙上。可一些字画中的字学生根本不认识,所引用的话都是成人化的;有的满校园贴了许多,却没有本校学生自己的作品。校训文化建设中忽略了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学校追求发展规模的背后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忽视。校训文化的内涵应该体现大多数师生的价值追求,围绕校训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其根本所在就是“为人”,校训文化不是靠“贴标语”“竖牌子”做出来的。只有把“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做好了、做长了、做习惯了,才算是建设“校训文化”的开始。

2.随意化,不能传承。

校训制定的目的是 “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因此,学校应当将校训文字非常醒目地铸刻在石上,贴在建筑上,印在校刊、宣传册上,挂在校园网站上,以随时随地影响和规范本校师生的言行举止,激励他们自律向上,同时也方便社会公众、职校同行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但我们课题组从对教育部2008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网站上点阅情况来看 (查阅了54所),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对自身校训的阐释和传播工作很不到位。只有32所学校有明确的校训,且只有12所在校园网主页的校名处有醒目标注。其余均在学校简介或校园文化二级栏目下不同方式地提及校训。仅有5所学校对校训内涵进行专门的阐释,无一所学校对本校校训历史进行特别介绍。另外,我们对两个中职学校(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和株洲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向老师和学生问及学校的校训,结果竟没有人能准确流利地说出本校的校训。

每位新校长上任都有自己的治校方略,一切都重新开始:更改校训,重新制定“三风”。各种时髦的口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以说是一任校长一个特点。厚实的学校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一代一代传承,是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每位校长在任职期间都要十分重视积累和传承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挖掘学校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件和人物的教育价值,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3.雷同化,没有特色。

校训是学校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学校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的外显形式,一些中职学校没有深入思考探究校训的含义、功能和价值,没有把校训建设与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很好地结合起来,或把校训当作一个口号、一个标语,甚至是“人有我亦有”的时髦点缀,所以在一些学校被视为校训的词语,在其他学校则“摇身一变”为校风或职校精神。如今,分析中职学校的校训可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校训与普高无异,且雷同的很多。在对教育部2008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训情况调查发现, 校训中带有 “勤奋”、“求实”、“合作”、“创新”等词语(含近义词)出现的频率高达40%,这就导致中职学校校训存在十分严重的同质同面化,给人“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些中职学校与其说制定校训,不如说是进行词语的“标准件组合”,甚至可以说是玩“凑字成训”的文字游戏,使得部分校训在师生中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

囿于办学历史、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的局限,经典校训更是鲜见。纵然有一些校训用语符合中职学校的特点,有一定的特色,如“我要成为职场能手”(株洲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敬业乐群,双手万能”(合肥建设学校)、“求学求职求成功,做人做事做强者”(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但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等广为传知,甚至连中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校训,在中职学校中还没有一例。

三、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的建设

我国中职学校在发展建设的同时,都较早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制定了自己的校训,这是中职学校普遍重视校训文化建设的体现。但是如何在校训文化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创立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入人心。

首先,各中职学校要认真抓好校训的建设工作,使其“立起来”。要全面认识校训的功能作用,深入研究校训的制订原则,结合时代精神、区域文化特色、自身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制订出合适恰当的校训;要切实维护校训的神圣地位,使其成为中职学校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而不能随某些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变来变去,也不能追求十全十美改来改去,更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以至于使本校校训长时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其次,要大力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其“亮起来”。要增强师生对校训的广泛认同感,最终达到校训入耳、入心、入脑的目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包括:在校内重要建筑物、宣传品、标识系统等载物上铭刻、标记校训文字;借助校刊、宣传橱窗、校园网站等多种宣传平台,对校训的由来进行介绍,对校训的内涵进行阐释;经常性的组织专题或特色活动,引发师生对校训的共鸣;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为师生做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其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增强师生对校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等。

2.重德行。

校训的宣传工作是比较容易到位的,但思想教育工作却不是一日之功。校训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落实到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去。自古以来,重道德,讲法治,强调人的守礼守法,遵守法规礼仪,自觉地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内心的自我完善,这是我国历代多数思想家、政治家所推崇的。“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演变为内涵丰富、普遍性强的人际准则。千百年来,“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守诺言”“言出必行”既是无业人员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更是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也。”宋朝有个周敦颐,他在《通书诚下》中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在《河南程氏遗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表其德而增人之怨。”这一切告诉我们,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校训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国家教委提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职业教育的德育过程,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仍是重要的德育内容。所以,在校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并以特定形式体现在标准字中,绝不能缺失。

3.精技能。

师生有了职业操守,才能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业精技强。“精技”就是精湛技艺,业精技强,精通技术,精益求精,它是时下各行各业对员工的工作要求,是当今国内外许多企业和公司生产的普遍追求及品牌的象征。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查找到成千上百个以“精技”命名的企业和产品,他们尤其推崇德国精技,以其为榜样和目标,誓要实现并超过它。“精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要求,也是投身社会、创业就业必备的职业技能条件,更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前提和职业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中职学校落实校训文化建设,就要在“精技”上“动起来”。有学者曾经尖锐地指出:“诸多事实表明,不是学校校训出了问题,不传神,被大家遗忘,而是实践校训的制度缺失。”“也正因为没有去实践,才使得校训成为简单的口号,弄得大家爱理不理。”只有立足于实践,把校训贯彻落实到诸多实习实训中,加强技能培训,才能使校训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而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摆设,也才能真正体现校训文化。

4.促特色。

重德、精技应该是个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的共性,但在校训的构建过程中,既要体现学校道德、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共性之处,更要体现职业教育和本校的教育理念及价值追求,我们要把一所中职学校的独特的东西反映出来,构建具有独特精神元素、独特育人环境、独特学校历史、独特专业特色的校训文化。

中职学校的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浓缩。总之,中职学校要通过校训精神的宣传、建设和践行,使自身永远保持独特的精神气质、旺盛的生命力,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师生的人生追求、事业发展提供无穷的精神力量。

[1]钱大庆,郭永生.职业院校校训构建与践行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熊丙奇.大学校训:不能玩文字游戏[N].北京青年报,2007-10-8.

[3]李中耀.关于校训的思考[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3).

[4]刘南平,刘鹏.议高职院校校训的提炼[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张瑞雪.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6]段彩屏.高校“校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校训办学师生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