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1-11-11张胜利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职业

张胜利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张胜利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本文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深层次地分析了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所形成的劳动力高峰导致就业困难,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近十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直线下降导致就业岗位的增长率减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针对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本文提出了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更新观念、摆正心态,积极准备、理性行动。

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 原因 应对策略

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降低,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也不断下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针对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实,系统地分析了其原因和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脚印:劳动力高峰所导致的就业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组织的全国人口0.9‰抽样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1)。从繁群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目前的年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衰退型种群,10—20年内将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同时人口数量将逐步下降。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分布特征来看,目前人口最高的是40—44岁和45—50岁的两个年龄段,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目前正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短期内不可能退出职场。在40岁以下的年龄段中,20—24岁和15—1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高,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正是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主体,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现有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主体短期内不会退出职场,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又是中国人口的另一个高峰年龄段,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图1 2010年全国人口0.9‰抽样调查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扩招的结果: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带来的就业压力。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实施高校扩招,扩招的结果一方面使更多的公民得以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使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图2),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变得越来越严峻和突出。2011年全国预计有643万应届毕业生,比2010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增加近30万人,再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毕业生等原因,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图2 2001—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和未就业毕业生数(数据来源:教育部)

(三)经济因素: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GDP增长所带来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图3中的折线图是采用根据我国“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的GDP变化情况和就业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基础数据所得出的各年度就业弹性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九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均在0.1以上,表现出GDP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2001年以后,就业弹性系数直线下降,GDP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能力不断下降。这也正是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3 1996—2010年间我国GDP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社会因素: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近十年来政府和社会,在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表现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从而形成招聘者很难招到合适人才、求职者很难找到合适岗位的不良局面。当然,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是很有成效的,2007年6月29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2007年8月30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规范了就业的法律环境;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从2008年起提倡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全方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对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各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自身原因:主体的认知与行动

面对“就业难”的现实,高校毕业生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自身定位和对职场的认知偏差,又包括就业观念的深层次问题,还包括心理依赖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因素[2]。

1.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目标所作出的想像或设计[1]。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会设计一个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或职业目标,但在求职就业时,可能会发现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即毕业找工作时,一般很难按照职业理想来实施,而必须考虑现实条件下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是超现实的,“饭碗”则是十分现实的。因此,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心理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天之骄子”的惯性思维。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长期以来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使大学生成为职场的稀有资源。自1997年招生并轨和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减小,使高校毕业生不再是职场的稀有资源,而是一种大众化资源。因此,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时,职业层次或职业岗位必然要适当下移,必须克服“天之骄子”的惯性思维。

3.专业对口问题上的认知偏差。高校为广大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针对性的职前培训,为此而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以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职前培训。但这种针对性是有限的,而且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更加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大学期间的综合能力训练,从而实现就业的宽口径。事实上,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大部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低于30%。如果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势必会丧失许多机会。

4.面对困境的心理依赖。“80后”、“90后”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施后的一代,从小就在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一切均由长辈们安排,很少有独立处理问题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依赖。大学生毕业后待到求职应聘时,受到几次挫折后,就很容易丧失信心,加上父母和长辈对子女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在子女求职应聘过程中也给予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部分毕业生在毕求职应聘中的心理依赖,造成了就业过程中的主体被动。

5.求职应聘的行动能力。在就业形势相对艰难的今天,大学生求职应聘的行动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面对大学生的招聘岗位中,应聘者数量与招聘岗位的比例有时高达数百比一甚至数千比一,从而使大学生求职表现出激烈的竞争。面对竞争,大学生求职应聘的行动能力很重要。因此,大学生在强化真才实学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求职材料、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求职应聘的行动能力和行动实效。

6.对从基层做起的认识与行动。近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国家和地方组织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有效地体现了对大学生“从基层做起”的导向。但面对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学毕业生直接加盟基层工作,这既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又包括企业、公司的基层工作。只有通过基层工作的经验积累、经历积累和资源积累,才有可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有可能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平台和资源积累。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应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高校层面,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社会层面,应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积极吸纳人才,通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是毕业生。因此,此处主要针对“主体的认知与行动”来讨论毕业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观念,摆正心态。

1.“就业—择业—创业”的职业发展思路。纵观目前的商界精英和成功人士,多数都是在职业领域经历了“就业—择业—创业”的成功之路。大学毕业后,面对现实和求职竞争,应实现“先就业”以求得一个职业发展平台,从而积累自己的经历、经验和社会资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择业”,以使职业岗位逐步趋近于职业理想,并进一步积累职场资源;在经历、经验和所掌握的资源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创业”,以实现职业理想。因此,高校毕业生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不尽如意,但必须把握机会积累资源,为职业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认为什么对你最重要”,或者说“你最在乎什么”。面对纷繁的招聘信息,必须合理分析职业岗位所提供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以及职位的社会认可度,可以根据职业价值观来作出判断。对职业价值观中各项因素,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心理期望值”[3],如果面向大学生的各类职业岗位都达不到你的心理期望值,表明你的心理期望值偏高了,必须适当调整,以减少或避免求职过程中的挫败感。

3.纠正认知偏差,准确定位求职目标。求职应聘过程中的认知偏差是多样化的,也是个性化的。大学生要主动克服“天之骄子”的惯性思维,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的大学生是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先就业”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平台;要认识到学校教育尽管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具体对照某一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总是存在差距的,必须在职场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有时候在跨专业或与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更能挑战自我;要认识到职业人角色不同于学生角色,要克服依赖心理,敢于面对竞争。

(二)积极准备,理性行动。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职业发展的设计思路和行动方案,在了解自我、了解职场(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而使求职应聘和职业发展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措施具体。当然,大学阶段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修正。

2.积极做好求职准备。大学生的求职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和材料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是在修业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心理准备主要是树立信心、克服紧张心理。求职应聘前的准备关键是材料准备,包括收集招聘信息、求职简历或求职函的制作、仪容仪表准备及其他材料的准备。

3.善于利用求职资源。图4是2010年湖南省内8所地方高校(3所本科高校、5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途径及其分布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求职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可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类资源。

图4 湖南省部分地方高校2010年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途径及比率

[1]高志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9.

[2]高志强,许春英,黄拥军.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障碍因素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4-5,14.

[3]许敏.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69-170.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面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