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教学中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肖邦学会交流

苏 娟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1)

案例一:教室里,七年级一位语文老师上组内研讨课。初读课文以后,老师问:“同学们,通过昨晚的预习,这一课,你们有什么疑问?”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指名这位学生交流,学生质疑:“雾霭是什么?”老师说:“谁来解答一下?”学生纷纷说了起来,老师对那些离题万里的答案不知所措。

案例二:晚上,孩子写完作业,拿着语文书,走到我面前说:“妈妈,这一课,老师让预习的时候提两个问题,可是我都懂了,没什么可提的,怎么办?”我说:“你可以看看课后习题,是否有什么疑问?”女儿笑着说:“课后习题都有参考书呢,还有什么疑问?”我无语。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质疑就是学习,质疑就是探究。在新课改中,质疑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挑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权威”角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源于好奇心,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与源泉。纵观现在的课堂,到处充满质疑,也随时听到学生解答,可是学生质疑的问题难免有琐碎、重复、边缘等现象,探究价值不大,使老师很无奈,学生往往也不知从哪问起,自学质疑环节仍然由老师的问题来引领课堂,学生的自学质疑仍然是形式上的一个环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课堂上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创设民主氛围,有利于质疑创新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情境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与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辩,进而去大胆探索。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在学习、研究、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民主的,课堂有着和谐,融洽的环境,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学生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胆量去质疑,提出异议,这样也易于知识的创新。如:课堂上学生提出:“肖邦那么爱国,为何离开自己的祖国?”我让学生自己先读课堂后几节,说说肖邦离开祖国做了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如果在国内,处于当时环境之下,肖邦又能做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经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肖邦去巴黎是为了更好地创作,他用特殊的武器——歌曲,号召波兰人民来和侵略者作斗争。有的学生举例:“中国的鲁迅用笔做武器和敌人作斗争,和肖邦有着类似的举动。”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文章的难点,感受到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教给质疑方法,提升质疑质量

学习首先要会疑。只有提出疑问,才有解决疑问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占有材料、分析思考、推理判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训强调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在的知识更重要。为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应多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质疑。教学过程中的“自学质疑”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即在对学习研究的对象感知之后,以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疑难,这样就会出现富有生机的、生动活泼的、自由民主的、热烈探讨交流的教学氛围。那么,疑从何处来呢?

1.疑从课题中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它往往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抓住课题生疑常常能涵盖全篇文章,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出示文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课题,又能为学习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夕阳真美》的话题是:夕阳美在哪?找出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题眼是“倍”字,话题是从哪看出诗人在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学生会依此找出相关语句交流、探究。

2.疑从课后的思考题中来。

学生在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探究课文的好抓手。教师在阅读中围绕思考题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从而更容易深入地理解课文。如《詹天佑》的课后习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作为学生交流的话题;《大自然的文字》的课后习题:“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学生找到相关的内容体会感悟,会很好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培养探究式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形成创新思维。

3.疑从文章写作方法中来。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抓住它们生疑,营造热烈探讨交流的教学氛围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如《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了四次,有何作用?以此作为学生交流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安塞腰鼓体现出的豪放、热烈、独特的黄土风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来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三、多途径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

1.明确目标,自主释疑。

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迸发。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他们就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

2.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课堂上,合作探究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上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此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可以先由学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一个人说,其他组员倾听,组长的作用是控制好音量,不影响别的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这样,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3.迁移联想,阅读释疑。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阅读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生发交流。围绕文本,发散思维,展开联想的翅膀,从课内到课外,从古代到现代,从美术到影视,从俗语到诗词,让学生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自得自悟,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探究活动,从而释疑。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明确实施探究条件和原则,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组织与指导,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思想,让探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阔步前进。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三案 六环节操作指南.连云港市教育局,2010.

[3]杜金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2010.

猜你喜欢

肖邦学会交流
“钢琴诗人”肖邦
如此交流,太暖!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学会尊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