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指导为载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1-03-20王林雨
王林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以就业指导为载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王林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剧增。本文以就业指导为载体,分析如何多方面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稳定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指导 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人才辈出的毕业生群体中,高职院校学生如何脱颖而出,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剖析,以就业指导为载体,提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就业现状总体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决策的出台,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和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大大缩短了时间进程,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60万,加上未就业的60多万往届毕业生,就业总量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相比较,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但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生相比,社会对其在学历、能力的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市场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重点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时间比较长,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严重滞后,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企业急需招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专业功底薄弱。此外,各高职院校尽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但其主要是在学生即将离校时作综合性指导。实际上,就业指导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长期而全面的渗透教育。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这种速成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效果甚微。
(二)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就业期望值过高。
现在各高校的学生主体均为 “90后”,2008年入学的高职院校学生也已进入实习阶段,即将完全踏入社会。“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庇护下,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环境中,他们大多数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在学习上存在着从众心理,缺少对学业和职业的详尽规划。毕业在即时,更多的是焦虑和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之相对应的矛盾是,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却居高不下。他们希望毕业后能选择一个岗位稳定、待遇丰厚、工作强度不大的单位,这又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存在不健康心理因素。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现在高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很明显,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事物有一定的见解,容易因为自己与别人的意见、观点不同而产生矛盾,一旦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即使是细小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挫折,随之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因素。在择业过程中,更有甚者,因为一次面试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在失望的情绪中不能解脱,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同时,当代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还存在其他心理问题,如:自负、自卑、盲从、依赖、求稳等。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狠抓服务保障,健全全员参与的长效就业机制。
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也是检验教学的一把尺子和镜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做到全动员、全程化。各高职院校要组织成立机构严谨的工作指导小组,形成一条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向联系的链条,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及学校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政策,对就业工作分项分块,实行专人负责制。在学生开始踏入社会实习前,安排实习动员大会及上岗前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随流。根据政府的政策,积极引导学生拓宽就业途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技能是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我们应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社会调研反馈,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的实用型高职人才。在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面向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群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实践,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基础,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行“多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书,又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多项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书或其他非专业的技能操作证书。多一个证书,就多一分就业成功的机会。
(三)以就业指导为载体,指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
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依托于课堂教学,然而,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对高职学生来说,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1.开展学业和职业规划大赛,了解个人定位。
大学应该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有效、最集中的学习阶段,也是实习自身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通过组织相关的比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计划性,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从事的职业作出方向性的方案。通过个人的规划设计,高职学生可以提前做到“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这样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就会少走弯路,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2.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就业指导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定位不一样,为了让就业指导行之有效,需要区别对待,分阶段进行教育指导。一年级是试探期,属于适应阶段。这一阶段可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载体,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就业教育提供依据。大二阶段属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可组织学生参加简历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实践平台,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大三阶段属于实践阶段,各高职院校后期均进入实习阶段,在学生离校前,高校要着重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指导,为学生成功迈出第一步做好各项充足的准备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由于当今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加之高度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物质生活,大学生出现了崇尚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等弱点,部分学生还存在就业心理误区。客观来说,大学生出现这些情况属于正常问题,这与他们的思想仍不是非常成熟,还没有深刻理解社会现实等有关。现在各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高校可以从大学生成长方面入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指导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及心理咨询等途径培养大学生拥有豁达的心胸、完善的人格、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择业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缩短就业后进行角色转换的进程,而且将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候也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4.重视创业教育,以创业为导向,促进就业工作。
“创业教育”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创业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逐步开展。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创业模块教育,结合专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市场及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层的思考,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缓解部分就业压力。
以上叙述的几条对策,是我根据自己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并结合其他相关参考资料的总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员参与,全社会普遍关注,从而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李秋云.浅谈目前高职院校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2]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新华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