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2011-03-20张颖颖周先进

文教资料 2011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大学生能力

张颖颖 周先进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试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张颖颖 周先进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的思想、心理和价值观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发展,包括价值观念、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等四个方面。

新形势 大学生 全面发展 内涵

数千年来,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立以前就有很多进步思想家为之进行过辛勤的探索,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直至马克思主义才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的特征,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色,才能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就其实质内容而言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1]但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只是分散于一些著作的篇章之中。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素质和潜能三个层面上,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2]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3]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科学的,同时马克思也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当今时代世界发展迅速而多变,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心理结构、价值追求也相对在不断改变,当代大学生更具有自身的特点。我认为,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价值观念、知识体系、综合能力、个性发展四个方面。

一、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

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人才标准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阶段后,现在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日本政府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美国小布什政府曾提出建立高达2500万美元的品德教育基金来促使思想品德教育进入美国校园;英国政府则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5]各国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品行的教育,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际范围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品行的要求,他们希望本国的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因此教育上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让学生成为品行优良、热爱国家并且对国家忠诚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和国际一体化给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上造成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给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冲击。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涌入,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国人民,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相互冲击中陷入了困扰的境地。一方面传统价值观是大学生从出生就耳濡目染的,他们接受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西方的事物对于他们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很容易去刻意地模仿或学习,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现在我国很多传统节日在一些大学生中间逐渐淡化,但是西方的节日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比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看电影很多大学生更钟情于看外国大片;对于电视剧,很多人则喜欢看韩国的泡沫剧,而且片面地认为韩国的泡沫剧中包含了很多传统伦理观念。我们国家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到外国的电视剧中去寻找道德伦理,这不是很奇怪的现象么?此外,现在“留学热”很盛行,我们国家也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有用经验和先进技术,以后能够为我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但是很多留学生却是有去无返。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单纯地责怪大学生,毕竟大学生说到底只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需要时间去磨练。因此,大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也是为国家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据此,我认为,现代大学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民族,才会形成民族的特色,没有文化作铺垫,这个民族就是不稳定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同样,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只有它的文化被人民认同,它的人民才会树立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才会对这个国家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并且升华为一种信仰,为其奉献一生。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开设传统文化课和大学语文课等,帮助大学生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爱国主义情操,也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根源,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是我国对“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无形中培养起他们的一种爱国情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让这种情感理性化,升华为一种爱国思想,这样才能进一步转化为爱国行为,让爱国主义永存大学生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课堂的理论灌输,又需要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放映革命纪录片等,更需要大学生的实践行动,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坚决同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以后才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二、不断健全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就人类发展和文明的核心来说,智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6]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从以牛耕地到现代化机器应用到农业生产,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代大工业的发达,都是人类智力发展的结果,人类的智力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有力工具,没有人类智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不可能会进步如此神速;反过来,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那么人的智力是怎样发展的?先天遗传是一小部分原因,后天的学习才是人类智力进步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学习,建立健全而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为国家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牢固的基础。在现代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要想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去实践,为以后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知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世界是无边无垠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到全部的知识,只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报效朝廷、造福天下百姓,同样现在我们学知识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社稷做出自己的贡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么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走到大学教育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苦读了十多年,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但我们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不断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四年后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学生,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一是努力掌握理论知识,主要是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刚进大学还不习惯,还是高中的思维,觉得什么课都要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一心一意,总是贪多图快,觉得什么都懂一点比只懂一门专业要有优势,但结果往往是当被别人问到关于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精,回答得很肤浅,或含含糊糊说不清楚。大学生学知识要切记泛而不精,如果本专业的学生都对本专业的东西说不出个一二来,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尤其是文科性的专业,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话来,我们就要解释这些人说不出来、说不透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别人认同我们确实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人,作为大学生我们确实学到了知识。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大家去多看书,多学东西,只是要在熟练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扩大视野,做一个通才中的专才,这样才是一个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人。二是学会怎样学习。大学教育和以往的教育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再只是单纯的死板的理论灌输,更主要的是教会大家怎样去学习,教会大家一种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不像以前的教育,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我们学到的知识几乎是老师灌输的,大学教育留给我们的空余时间很多,之所以留出这么大的空间给我们,就是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去自觉地学习,去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自己知道怎样去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学到真正的终生受用的知识。前面我们说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如果知道了怎样学习,就会明白那是我们不断健全知识体系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为了去把前人的一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去不断探索,发现真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确理解学习知识的含义,要逐步健全知识体系,高校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去探索一种更适合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育方法,让知识和社会真正联系起来,让大学生把现在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三、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干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7]。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8]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如果只有知识没有能力,那是万万不行的。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智商,更多的成功靠的是情商和个人能力,学习知识是为发展能力作铺垫、打基础的,最终我们学到的知识是要转化成为能力来发展自我。

人的能力是人在与外部自然变换过程中,从自身开发出来的多种力量的综合。[1]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实践能力。和美国等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学校老师往往硬性灌输为主,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考试分数很高,实践能力很差,创新能力缺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以现在的大学教育就要看到以前的教育弊端,吸取教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有空洞的纯理论,要加入实例分析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在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能力,大学生才会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去发现真理,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国家需要大学生去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二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成熟,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误入歧途。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能够对美丑善恶进行辨别,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科学的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要成长成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有高尚的德行,只有德行高尚,才会明辨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德行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人文关怀,等等。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是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更需要有德性、能辨别是非的的人,所以我们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中不要忘记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构成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相对来说还比较小,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高的一个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智商重要,但很多情况下更需要情商高的人,因此智商和情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是健全的人。高校应尽可能设立多种课外活动,比如有效组织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科创研究、大型集会、节日庆典等社团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和谐相处、应对处置各种事件的能力。四是自我调节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等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由于心理还不是很成熟,承受能力不强,很容易在挫折、压力和困难面前出现焦躁、困惑、不安等情绪,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导致自杀等悲剧的发生。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势在必行。高校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诚地去关心、理解他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和苦恼发泄出来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且尽可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思想和心理历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也往往纠结在一起,二支队伍联手效果会更好。

四、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既是教育要求的目标,更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实践是创新的前提,个性则与创造性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创新,而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人无个性必平庸,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的社会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来推动它不断进步,国家也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来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高校作为为国家服务的教育机构,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良好的个性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良好的个性很难说是全面发展的人。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国内的学者给个性下了定义:“所谓个性,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它是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素质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9]大学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总的来说个性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倾向性,即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体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1]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高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的兴趣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人生追求不同,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个性特征等,给予不同的帮助,促使他们发掘自身的潜力,正确引导他们开发、利用自己的潜力去更好地发展自己。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找出学生优点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加完善自己的个性,并且处理好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关系,以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完全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人,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从受教育者的地位转换为教育者,让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会发觉自己的潜能,学会自我教育,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这样每个人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才会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三是优化高校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养成除了先天素质、教育之外,还与环境有很大关系,高校要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我,争做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我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沈炜,宋来.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0,24,61.

[2]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5-366.

[3]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

[4]姚小泉.高校德育和人的全面发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70-173.

[5]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4.

[6]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0.

[9]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3):4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成才问题研究”(07YBA081)。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