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及引导机制

2011-03-2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舆论政治思想

李 磊

(江苏大学 京江学院,南京 212013)

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及引导机制

李 磊

(江苏大学 京江学院,南京 212013)

网络舆论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便利、有效的工具。但网络舆论自身由于所涵盖内容的混杂性和紊乱性,往往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校园网络体系的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契合,师生、生生之间网络舆论的链接对大学生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以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线的一条重要通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便利的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高校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是公众观点意见与网络传媒相结合的产物。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其焦点内容丰富,但大都关注于校园生活;传播隐匿,但又具有相对公开性;范围虽小,却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作为精神文化素养提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渠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但这种网络文化在引导学生正向建构自身人格和素养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遇。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惯例被网络舆论无形的弱化和消弭,逐渐向边缘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论自身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遇到了网络舆论所涵盖内容的混杂性和紊乱性,对价值观导向的不确定,正进一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甚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导和逆反的瓶颈。梳理好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推动高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实现,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1.时空的确定性与流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生命线,既是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又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观念的主要拐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时间上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拥有固定和明确的时间安排和空间设置(一般都是通过固定的教室或固定的办公场所),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在横向的共时态上,还是纵向的历时态上,总是可以找到相关的确定方式,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统一,教育过程程序化明显,教育效果也容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加以评估和量化。但网络舆论正挑战着权威,冲击着正常的课堂教育方式,网络舆论的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时空上流变性很强,没有固定的时空坐标图示,也不以时空的变化转移为转移对象,教室、办公场所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这种教育模式由于网络舆论的冲击已经收效甚微,亦或是如履薄冰。原有的教师权威、书本权威和政府权威在网络的喧嚣声中日渐式微。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Q Q、电子邮件、博客、飞信、空间、论坛、微博、B B S等工具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网络手段反过来也促使他们形成自身的思想意识,思想与网络相互交织,从而产生主体性的自我认识和对共同体的认识。

2.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流的决裂

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传统意识形态和精神性人格品质,这种囊括了华夏文化诸多精髓的特质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传统文化意识的特质形成的固定化、成型化、规范化思维模式,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支柱,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现代社会,尤其是后现代意识“流体”的出现,形成了诸多与传统意识相对甚至相悖的意识“流体”形态。这种意识流不是一种线型的历史承接物,而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新时代信息网,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精神与价值体系,是一种正在重新建构的把握当今世界的方式。这种新的建构方式,使得网络发展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学生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凸显,网络信息的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挑战。这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产物,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传统的德育资源在网络舆论下越发显得薄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挥空间也越来越被压缩和挤占。学生已不再将兴趣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海洋里,他们对时代潮流的领悟已远远超乎书本的范畴,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对事物的洞察力、看问题的视角也往往超乎寻常,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等诸多特征,使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及政治活动等发生了重要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是高校校园内,教育的价值理念主要着眼于理性范畴,非理性或感性教育相对较少,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应的也更多从理性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现实事物,校园内成文性的和不成文性的规范,往往是学生行为准则的唯一范式,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是单向的主体式教育。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与即时性,网络环境无边无际,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交织、融汇和碰撞,其内容芜杂、意识多元,情绪化明显;网络舆论的信息量巨大,参与讨论的人员参差不齐,心理诉求也不同,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非理性和情绪化的声音。在这种网络舆论的教育影响下,学生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往往会出现价值立场不坚定、思维方式分散化、行为方式怪异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意识、自我动机为行为方式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持无所谓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学生甚至采取不屑抵触的态度,尤其是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宣传一些反动的、虚假的信息,以此舆论影响和左右社会的认知和决策,这极易误导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对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大学生产生不小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交锋激烈,一些低级庸俗信息泛滥,对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理想信念、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目标、理想、学习动力,有的甚至沉迷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空间,陶醉在种种幻象之中,以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为价值导向,贪图享乐,不愿吃苦,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主体的人事实上是被这种舆论“异化”成非主体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膜拜者。

3.师生、生生之间主体性的“貌合神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通过固定的授课、开会讨论等直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途径也主要通过其具体日常学习生活的方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解决。这种口头传播的舆论方式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但师生之间面谈的沟通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接受信息的间接性较多,相对于人数众多的学生又显得远远不够,这种狭窄的联系方式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疏离,使得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同学反映来认识学生,沟通交流的间接渠道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真实程度。因此,沟通渠道的障碍不仅会缩小学生工作者信息来源的机会和范围,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广泛及时,接受新生事物的时效明显高于口头传播的方式,作为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始慢慢“被弱化”,相当一部分内容转向网络空间的虚拟式传播路径。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也就相应的更加减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进一步淡化的现象。如果人文关照不够,个体将逐渐失去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将日趋减少,群体纽带开始松驰,群体意识也开始淡漠[2]。尤其是“90后”,他们生活阅历有限,辨别能力有待提高,但主体性意识又非常强烈,加之网络舆论中任何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是自我的,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是属于个人的,他们对于个人权利的表达直截了当,喜欢我行我素,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被网络“匿名”行为大大削弱,某些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开始在网络中放纵自己,从而产生发布虚假信息、恶意造谣中伤、攻击他人等不道德行为。对于教师的话语、同学的善言往往表现出淡薄、“貌合神离”的态度,甚至是不屑一顾。

二、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

1.校园网络舆论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论中,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积极舆论,也有一些肮脏污秽、反动腐败的负面舆论,这就要求建立良性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空间,将网络舆论的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内,建立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平台,通过电子论坛、教师微博、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室等网络舆论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通过网络进行名著点阅、名片点映、名曲点播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3],把科学的理论思想、正确的观点,系统全面地灌输和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体系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于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中,把传统优秀品质和现代人格精神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意识形态的有效转型,以这种正确的时代精神引领时尚和潮流。这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又不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

通过网络特定的栏目平台,学生也有了表达思想的场所,拥有了彰显话语的空间,一些现实生活中不便于表达的观点得以发表,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纠结可通过网络舆论得以诉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栏目平台,可及时熟悉目前的网络话语体系,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一些错误的舆论及时纠偏,努力提高网络滤毒能力和技术监控能力,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防范网上不良行为,规范网络运行规则,强化网络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和处理。通过网络化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倡导文明上网,培育一种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自觉接受并维护网上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提高判别能力和防护能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即语境也要与时俱进转变。“一种语境的转变,不仅仅是用语上的简单更换,更重要的是要在深层次上反映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特定语境的特定网络话语转变,尤其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摒弃对网络语言的漠视和敌视的态度,用学生所能接受和偏爱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教育内容,建立网络舆论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视域融合的沟通模型;通过对大量网络语言的去弊和剥离,娴熟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话语体系,以勾列出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话语系统。

2.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契合

网络舆论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学生自身思想意识不成熟,很多想法感性,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往往表现出跟风、从众心理,而且在面临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冲动和不冷静尤其明显,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行为举动。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方式无形中产生了网络依赖和强迫心理,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呈现出诸如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追求自我形象的完美与现状的矛盾交织,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自制力和生活自理力偏低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教育。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利用高校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利用心理学中的观察法、问卷法和心理测量法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档案;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开设专门的心理服务平台,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的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他们的内心感受,提出心中疑惑或意愿。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使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思想道德的理论、规范得以践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更加真实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核心价值观体系,把德性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达到二者的契合。

3.师生、生生之间网络舆论的链接

网络舆论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络舆论疏远了高校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对话形式,隔离了相互交流的时空界限,但也从另一个视角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网络舆论成为沟通师生、生生之间新的媒介物和链接体。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舆论的理解和意见,对学生产生积极和建设性的影响,学生也可通过这种网络虚拟的形式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生生之间可通过网络舆论进行真实感情的表达,通过诚恳的态度、温和的方式、真挚的情感,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主题是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正常的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彼此互相遵守的校纪校规、班风班规为重要手段,以尊重个性、促进个体良性发展为目的,最终达到个体在高校中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事实上,网络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过程也是互主体性的过程,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学生主体与学生主体通过网络舆论的方式彰显互主体性。教师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立足点,通过教化、共同参与、相互共情、相互分享,实现对学生全面理解、全面提升素质的教育目的。“只有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意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各个环节,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受教育者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教育目的。”[5]学生在主体性的交流沟通过程中,通过网络舆论的形式,进行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和信息创作,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个性思想得到真实的表达,个人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个体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

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师生的个体意识就会逐渐汇入集合意识的洪流中。在集合意识里,师生又不得不抛弃个人意见而屈服于集合意识所代表的观点,采取从众心理趋向,使集合意识获得充分体现。只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功能,网络舆论才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网络舆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域间,不再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也不再拘泥于高校特定的学习空间场所,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机会。网络舆论的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网络舆论的时空流变性,可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功能。相反,如果因为这种舆论的出现而采取截流堵塞甚至是消灭的态度,反而会积累更多的顽疾。只有对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对一系列网络信息的分析、筛选、综合、归纳及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监控,形成正确的集合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功能。“舆论引导实质上是调控舆论而不是消灭舆论,是传播控制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制作并进行传播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个社会过程。”[6]当然,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是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与具体的显性规章制度不同,不具有硬性约束力,不能通过具体的规章和条例来强制实施,它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

[1]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8-190.

[2] 张名章. 价值理性视角下的网络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J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60 -64 .

[3] 王力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8(10):162-163.

[4] 陈钢.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变革[J].理论月刊,2008(9) :180-182.

[5] 秦颖.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8-230.

[6] 李育全,鲁黎黎. 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及其实现[ J ]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3 ) :75 -78 .

Bottleneck and Guiding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Sigh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I Lei
(Jingjiang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Nanjing,212013, China)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tool for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ue to its mixture and the disorder, tends to weaken the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bottleneck of i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moral standard by establishing school network system, combining networkmor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nnecting link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between students vs students and students vs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641

A

1671-4326(2011)02-0087-04

2010-12-30

李 磊(1983—),男,安徽六安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助教,硕士.

邵宪梅]

猜你喜欢

舆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