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侨乡的民俗学解读

2011-03-20邱国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青田温州人侨乡

邱国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侨乡的民俗学解读

邱国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侨乡形成的独特性,成为温州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从民俗学时空理论的视角,以温州侨乡为中心,将跨国移民、侨乡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相联系,并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是一种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温州;侨乡;民俗学;区域文化

一、研究背景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温州的区域文化有诸多特点,其中侨乡的形成与演变就是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本文用民俗学的方法研究侨乡形成的原因,具体来说,是用民俗学时空理论来研究、解读温州侨乡。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而区域文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民俗学视域下的时空,则是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其基于二者而形成的文化圈和文化层。早在20世纪,学界在探讨民俗学的基本特征时,民俗学时空理论就已经初见端倪。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1]13。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则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和横向传播过程。

21世纪初,有学者在民俗学原理的探索中,借鉴了维也纳学派的文化圈和文化层理论。文化圈论最早源于拉采尔(Ratze l,F.)开创的传播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文化层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时间层次关系上的文化被称为文化层。文化层概念在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中是与文化圈概念连体共生的。文化在空间并存的分类是文化圈,在时间序列中的分层则是文化层[2]291。遗憾的是,民俗学时空理论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它多见于研究视角,而乏于作为研究方法加以拓展。因此,从方法论角度,用民俗学时空理论研究区域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二、温州侨乡的地理环境

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观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如同民间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入21世纪之后,学界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侨乡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存在的重要性,侨乡是一些区域民众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温州侨乡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所辖3区、2市、6县,有近800万人口。从地理位置看,温州市东濒东海,南部与福建省宁德市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部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20世纪90年代之前,温州交通不便,一面濒海,三面环山,进出温州只有“水(死)路一条”①温州方言“水”与“死”发音相似。。温州的周边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西部的青田县,该县现隶属丽水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青田县曾是温州市管辖下的一个县。温州市与青田县有着悠久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相近性、相似性和亲缘性。温州辖下的文成县北接青田县。文成县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青田与文成两县不仅地缘接壤,其侨乡文化也多有渊源。

“八山一水一分田”或“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人们对温州地理环境的通俗描述。温州山水俱佳,气候宜人,适合居住,但耕地十分稀少。温州土地总面积为11784 k,人口总数为779.11万人[3]。温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1‰,人口约占全国的6‰,人均土地面积约0.13,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0.8 h左右)水平。这个数字还不能说明实际问题。温州“七山一水二分田”,这里的二分田还是个约数,实际耕地面积仅是全市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几,人均土地面积约0.02 h m2左右。因此,再好的气候、再肥沃的土地、再勤劳的人,耕地的产量是有限的。在农耕文化时代,这样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是极为不利的。如永嘉县七都镇,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十年有九年荒,甚至数年田地颗粒无收,昔日曾有民谣曰:“女儿勿嫁七都郎,晴天无水吃,下雨路难行”。瑞安市丽岙也曾是食不能裹腹、衣不能蔽体的地方。过去,温州农村一直比较贫穷,与浙北的杭嘉湖平原鱼米之乡形成鲜明反差。为了生存,历史上温州人就有到外面闯的传统。古徽州旧时民谣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温州亦是如此。“丢”到外面学手艺和经商,这是温州人外出谋生的两种方式。前者不仅造就了名噪一时的“弹棉郎”,也使温州获得“百工之乡”的美誉;后者既培育了温州的商业文化,又使温州成为著名的侨乡。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但温州不然。以永嘉县为例,旧时,十多岁的男孩,大多跟随父兄到江西、湖南一带弹棉“赚饭吃”。故当地民谣唱道:“永嘉弹棉郎,挑担走四方。”弹棉而称之为“郎”,自然有年轻的意思,它是特定年代一批温州年轻人的谋生方式。当弹棉郎是地少人多的永嘉农民最简单的就业门路。在永嘉县桥头镇,人均耕地0.02 h,如果只从事农业,全镇8000名劳力就会有70%的剩余。文成县著名侨乡玉壶镇,以前也是穷出名的地方,过去玉壶镇号称“五十都”穴,爬底爬不出②这是一句温州土话,意思是说,进得去却出不来,像个洞穴。,人多地少,无田可种。加上温州人又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于是温州人就开始到全国跑,甚至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外。到了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海外关系限定了这些地方外出谋生和赚钱的路径和行动范围。

除地少人多这一因素外,侨乡的形成还与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产方式有关。永嘉县的七都镇、桥头镇,瑞安市的丽岙镇和塘下镇,分布在瓯江沿岸。瓯江是温州地区最大的江河,也是浙江省第二大重要河流。瓯江发源于浙江省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处,流经丽水市,从温州市流入东海。从温州坐船,通过瓯江,可以直达上海、宁波等城市。瓯江沿江的居民,依靠瓯江,主要从事捕鱼、航海等经济活动,如遇到天灾人祸或有出国机会,他们也是通过瓯江辗转到海外的。据《七都镇志》(未印稿)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和灾害并迫,村民们无可靠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故背井离乡,陆续漂洋过海出外谋生。最先跟洋人到香港做厨师、航海撑船作业。”早期,温州人出国一般是先乘船到上海,再转乘外国轮船从上海进入法国或意大利。瓯江不仅养育了沿江居民,还为他们出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温州的几个主要侨乡,最初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侨乡形成原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这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侨乡形成原因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

三、温州侨乡的历史背景

温州侨乡最初的形成,固然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如一个令学界困惑的问题,同样是温州地界,为什么一些地方会成为侨乡(如永嘉县的桥头镇、七都镇和瓯北镇,瑞安市的丽岙镇、仙岩镇,瓯海区的腾桥镇,文成县的玉壶镇等),其他地方不会呢?解释这种现象不妨从民俗学视野,对温州侨乡的生产习俗及历史背景作一探索。

物质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由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民俗,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与其民俗传承关系密切。侨乡形成也遵循这一规律。温州移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20世纪以来,温州先后在一战之后、1930年前后、改革开放后出现过3次大规模移民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逐渐放宽,很多温州人通过和新中国成立以前移居海外的亲戚“团聚”的方式移民到其他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43万温州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31个国家和港澳地区[4]。传承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地传递,其因袭相传的活动[2]284。温州侨乡的形成显然与谋生方式的传承有关。换言之,地理环境只是侨乡形成的原因之一,行业(生产)习俗的传承则是考察侨乡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行业(生产)习俗,是指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习惯性行为或倾向,它是在生产劳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业(生产)习俗一般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流行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地域性或民族性。在温州的历史上,行业及其行业传承与侨乡的形成密切有关。

(1)民间学手艺和经商传统。民间学手艺与温州地方出产有关。从民间工艺角度看,青田石可以算一宗。青田石产于青田县,曾经隶属于温州市青田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此地属括苍山余脉和洞宫山脉,地形复杂,切割强烈,千嶂万壑,山地占89%,水面占5%,平原仅占6%。大自然似乎是为了弥补青田严重缺田的不公,馈赠给青田人这种精美的石头。青田石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1500多年前,青田人开始认识并利用它。从此,青田石雕从无到有,从衰到盛,从国内到海外,从单一工艺到艺术精品,似一条艺术长河,闪耀着一代代艺人们的智慧之光,从古奔流到今。开采和利用青田石,可视为1500多年前青田这块土地上的一件大事。它对青田县的环境改变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青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为日后侨乡的形成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石雕是当年温州青田人赖以谋生的一种手艺。早在19世纪80年代,青田石雕已经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青田侨志》(未印稿)记载:“嘉庆七年(1802年)本县山口陈半山人刘国云携石雕东渡日本销售,光绪十年(1855年)方山邵山村杨灿训携石刻经莫斯科去墨西哥贩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青田旅法华侨获准在‘巴黎赛会’上出售青田石雕等。”这些记载说明青田人以石雕为谋生手段由来已久,青田人携石雕赴欧洲经商和移民历史起始于19世纪[5]。

(2)在青田招募劳工赴欧洲战场。一战期间,中国参加了协约国并对同盟国宣战。协约国的英国和法国在欧洲战场的初期遭受重创,人员损失相当严重,特别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得英国、法国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法国和英国为挽回颓势,相继将目光转向中国,投向那些“干活不知疲倦”的中国人身上,力图通过招募华工来解决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两国要求北洋政府派劳工支援,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招募劳工14万多人。其中,青田县奉命招募劳工2000人,赴欧洲战场。在战争年代,赴战场进行劳务虽然危险,但这对穷人来说却是谋生之路。当时青田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应募,远远超出招募的人数。1917年,他们义无反顾地远走他乡,成为欧洲战场的劳工。对于青田人来说,这是难忘的岁月。对于人们研究侨乡的起源、形成,这也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时段。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德国的投降,一战结束。12月27日,法国总统召见中国劳工并宣布,凡参与此次战争的中国人,每人发给奖金,并由法国安全护送回国;愿意留驻法国的,法国政府配赠房地,以供永久居住,如需就业就学,政府无条件协助辅导。事实上,一战后,绝大多数中国劳工选择了回国,而多数青田人则留在了巴黎。他们有的开餐馆,有的摆摊子卖杂货,有的开洗衣店,有的贩卖家乡的石雕。这些后来成为华侨的青田人,极少数与当地女子结婚,多数是回乡娶亲,或者把兄弟、亲友带到巴黎。他们为侨乡的构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关于某男孩一不小心去了欧洲就发了洋财的传说。在巴黎的温州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20世纪初,一个温州男孩(据说只有12岁),一次跟随其父亲撑船运货到上海。在上海码头卸货时,这个男孩下船玩耍,好奇地爬上了停靠在那儿的一艘法国货船。由于陶醉于玩耍而忘记了在开船之前下船,就这样被带到法国马赛后流浪街头。后来,男孩被一位好心的法国人收养,被带到巴黎接受教育,最终成为有名的古董商。发迹后,他把国内的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带到了法国。传说是历史的影子。解读这个传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温州的地利。温州地处沿海,人们在所从事的航运活动中,比其他内地的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对国外的了解相对要多,这样也就有了通过出国改变自身贫困生活的机会和选择。二是出国就发财。为贫穷所困的人们,为摆脱经济困难、寻找就业和赚钱机会,最好的选择是迁徙。20世纪初,温州人出国发财的传闻已经不在少数,上述男孩的故事,不过更具传奇性而已。三是一个人出国发财之后,必然引起连锁的移民反应,而带亲戚出国又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先期出国的人来说,带亲友出国,有更多的熟人在国外,对于凸显自己的地位也是不无裨益的。此外,帮助亲友的道德义务也是其动机之一。王春光[5]曾以文成县为例,对当地人如何出国做了描述:文成人出国与毗邻的青田人有关。文成县与青田县接壤,两县的民众,大多有亲戚、朋友关系。如1905年,文成县出国的胡恒国,是由其青田的舅舅带出去的。从这以后,文成人特别是玉壶镇人开始走上了到海外谋生和移民之路。

四、温州侨乡的民俗文化

对于温州侨乡形成和发展演变,学者们曾各抒己见。有的学者尝试引进国际移民学中关于移民原因的若干概念(如相对失落、市场分割、连锁效应等)进行理论探讨[6];有的学者则借助行动路径理论,从社会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两个层面探讨侨乡现象[5]。从民俗学视角看,特定民俗文化圈内的社会氛围,似乎更值得关注。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综合体现,是他们的文化基因。无论历史怎样变迁,生活怎样变化,民俗文化都依然存在。温州民俗文化有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即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经济模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中温州民俗(如家族观念、抱团意识、经商传统等)是其经济增长的文化动力。传统家族文化导致了家族企业的生成,助推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深厚的重商文化和悠远的经商传统,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如果说重商文化引导了温州市场经济的发展,那么海洋文化孕育了温州人敢于闯荡的拼搏精神。海洋文化赋予温州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温州模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种典范,从而具有先进性与突破性。由于有悠远的出海谋生传统,改革开放后,温州人隐藏着的闯荡冲动一下子焕发出来,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和重土安迁传统观念的“背离”。走南闯北的世界温州人,总会情系乡土、乡音、乡情,言谈举止,都受制于温州民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和智慧的孵化器,是他们理性和情感的指南针。

民俗文化还对人们的行业选择具有制约作用。行业的产生,一方面是有一定民族、地区的生产环境、生产水平、物资基础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人们古老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乃至原始信仰的影响有关。行业的传承和演变,带有经济民俗深深的烙印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色。历史上,因贫穷求生存是温州人漂泊海外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也有少数华侨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温州人移居国外目的就更加明显。这显然与温州民俗文化有关,温州人在追逐财富这一问题上从不遮掩,爱面子、讲排场、好攀比也是他们共同的民俗心理。在温州,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南风窗”(即家中有人在国外)是没面子的。在这样一个民俗文化圈内,人们更易产生“相对失落感”。新经济移民理论主要代表奥迪·斯塔克以自己在墨西哥的经验研究论证,同一收入差距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意义,因此引发移民的动因不是两地“绝对收入”的差距,而是基于同参照群体比较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失落感”[7]。

在人类文明史上,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文化。本文关注和研究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是注重当代社会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在较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中上层的贵族、绅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主流文化或者上层精英文化;而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市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无疑属于这里所说的小传统。对温州侨乡的研究或对世界温州人的研究,众多的研究者将目光主要集中在大传统上,如以永嘉学派为代表的瓯越文化。而事实上,闯荡世界的温州人,无论是早年“无奈荡天下”,还是后来“乐于争闯天下”,都是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居多,小传统对他们的熏陶和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五、结论

(1)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时间概念,时间概念反过来又成为人认识外界和自身的思维框架。以哲学范畴审视,时间可能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也可能是主体思维过程的一种投影;而在民俗学视野下,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时间构成了人生存的一种背景。温州侨乡的形成是时间的累积,人和时间的关系设置形成了温州侨乡形成的一种模式。

(2)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俗空间形成的自然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俗空间。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到民俗学的文化圈层与空间,虽然有各自的研究角度,但都指出了侨乡与民俗地理亦即民俗空间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共同孕育了温州的民俗。民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民俗的稳定性与社会的稳定性呈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1]17。温州民俗文化不仅塑造了温州人,也促成了温州侨乡的形成。甚至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民俗文化还将影响温州侨乡的发展演变。当然,随着温州侨乡的发展演变,随着更多的温州人走出国门,温州的民俗文化也会发生变异。

[1]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乌丙安. 民俗学原理[ M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 温州市统计局. 温州统计年鉴2010[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25.

[4]43 万温州籍华侨华人遍世界 投资移民潮的温州样本[EB/OL].(2010-12-13)[2010-12-18].http://www.oushinet.com/172-527-100566.xhtml.

[5] 王春光. 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 (3 ):43 -52 .

[6] 李明欢.20 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2-18.

[7] 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 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 J ] .社会学研究,1999 (5 ):85 -95 .

An Interpretation of Folklore on Wenzhou as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QIU Guoz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325035, China)

The unique feature of Wenzhou as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has become a special reg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Wenzhou. It is of significance, from the view of space-time theory of folklore, with Wenzhou as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as the center, to study the cross-border migr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by combining these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folk culture, and mak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is reg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Wenzhou;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Folklore; Regional culture

K901

A

1671-4326(2011)02-0011-04

2010-12-21

温州市文化工程项目(wyk 10111)

邱国珍(1954—),女,江西鄱阳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任映红]

猜你喜欢

青田温州人侨乡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温州人都进来看看”——温州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鹿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