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原始人体文化“教育”探源

2011-03-20莫小新

文化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裸体文身先民

陈 璐 莫小新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教育研究者说,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便有了教育。如果人们认同这一点,那人体知识的教育就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据众多人类学、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的研究资料表明,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用最朴素的方式,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身。尽管时间的距离已经让我们远离过去了的人类早期时代,使我们难于清晰地观望到早期人类的人体知识教育与学习的形态,但时间的距离却也让我们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和文化的眼光,宏观鸟瞰那个时代的人体文化,并感知其在整个人体文化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这宏观让我们领悟,是历史和文化,让远古时代的人体教育凸显出了它的伟大意义和价值。

中国众多的史学、考古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原始时期,在人类服饰文明产生以前和刚产生之时,中国早期先民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早期先民一样,是以全裸或半裸的状态自然与自由地生活着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一个无“裸体意识”的“身体的自由王国”之中。这种自然与自由的裸体习俗形成的裸体环境,就是早期人类进行人体知识教育的天然大课堂,是它,提供给了人们对人体形态、人体行为、人性本能最原始、最直观、最自然、最朴实也是最便利的认知条件。正是因为这“课堂”的天然,早期人类对自己身体的感官直觉认知,要远远甚于对人体知识的理性认知。人们自然地观看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自然地认知了人体以及与人体有关的许多知识,这种观察和认知十分纯净、坦然和真诚,没有一丝现代文明人对裸体的羞耻感。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许多出土的中国早期人类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上深刻感受到。

一、认知“头”和“脸”——早期先民认知自我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出土的各种史前雕刻艺术品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以人头为题材的骨雕、陶塑、玉雕头像,它们告诉我们,早期人类对自身身体的关注,曾经大量地集中在人的头和脸上,如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一尊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小型骨雕人头像,距今已有六千余年,雕像五官雕刻比例准确,结构清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自身头部的关注十分仔细。甘肃礼县高寺头1964年出土的一尊圆雕少女头像,也是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杰作。头像用堆塑与锥镂相结合的手法制成,头顶锥刺着一个小孔,前额至后脑堆塑着半圈高低起伏的泥条,仿佛盘绕在额际的发辫。脸型丰满圆润,五官部位安排准确,那微启的嘴巴仿佛正在娓娓地谈话,神态颇为优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远古先民对人类人体中最重要的结构——头部造型的观察和认知多么精确。仰韶文化陶塑浮雕人面像中,还有一尊在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的陶塑人面,塑工相当细腻,额上有隆起的披发,眉弓清晰,耳垂有穿孔,作张嘴欲语状。用圆雕人物头像装饰的陶壶或陶瓶,也始于仰韶文化,陕西长武县和商县,皆有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红陶壶出土。商县出土的陶壶壶口部分就捏塑着一个发辫盘顶、笑容可鞠的女孩头像。甘肃秦安大地湾1973年出土过一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瓜子形的脸庞上,堆塑着清秀的五官和刘海型的披发,鼻翼微鼓,生趣盎然。瓶口设在人像头顶,瓶身绘三列由弧线三角纹和柳叶纹组成的黑彩图案,造型设计宛如一身穿花袄的小姑娘。河南省密县莪沟北岗遗址第35号灰坑也出土过一件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人头像。这尊头像的脸型方扁,前额较平,左右相连的眉脊粗壮,深目宽鼻,下颏前突,嘴、眼剔刻而成。专家考证说,这是一尊距今已有7000多年、在迄今的发现中年代最早的人头像[1]。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过一件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人头像,其头长圆形,高颧骨,线刻眼、嘴,脸部表情十分生动[2]。1950年代在半坡遗址出土一尊用泥巴捏塑焙烧而成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头像,虽只有4.7厘米高,但在其扁平的头上,方脸、泥片粘附而成的嘴和鼻、两眼眶内锥刺一洞的眼栩栩如生。同时代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还出土一件距今6000多年的塑绘人头像,其为平顶头,脸部丰满近圆形,鼻梁挺直,双耳扁平,嘴、眼雕镂成洞孔,头发用锥刺纹表示,整个头部施红陶衣为底色,眉毛、胡须用黑彩描绘,十分生动精美[3]。在中国出土文物中,还有一批雕刻有人头像的各种陶器器皿,比如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就有一类在陶器上的人头像雕塑。他们大多被雕塑在器皿的盖纽、口部、肩部、腹部或把手上。如甘肃省秦安县寺嘴村出土的一件仰韶文化红陶瓶,器口就是一栩栩如生的圆雕人头像[4]。半坡博物馆1977年在陕西省洛南县文化馆征集到一件仰韶文化类型的人首壶,其壶高颈,鼓腹,平底,颈上塑置一造型似一老年妇女的人头像[5]。而另一件骨管浮雕人像作品,则是原始浮雕中最早表现人的面部表情的佳作。因为在这件浮雕上既写实又夸张地浮雕着三个相联着的表现人的哭泣、愤怒和嬉笑三种表情的人面像其构图的奇巧,刻工精细,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人的头和脸已有了从形到神的深化认知,在人的直觉式自我教育上有了一定深度。[6]

早期先民的这些雕刻清晰地告诉我们,我国早期人类曾十分专注地关注自己的头,曾十分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脸,更刻意地观察过自己脸上的表情。中国后来的人像雕刻一直保持着对头部尤其是对脸部表情的精致刻划,显然是对早期人类对自己的头和脸的认真关注和刻意表现的沿袭,而且,这种关注一直贯穿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始终。应该说,早期人类对自己的头和脸的关注,是一种了不起的、堪称伟大的关注!因为,人的思想产生于人的大脑,人的思想则常常表现于人脸上的表情。在中国出土文物中,在那些被早期人类雕刻大量表现的人头像上,那些承载了人类丰富思想情感的“头”,那些人头上距离大脑最近的、表情各异的“脸”,不正是人类努力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的产物吗?

二、认知身体——早期先民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

早期人类对自我身体的关注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关注。中国出土的大量远古时代的各种材料的人体像是我们探究早期先民关注人体的一个重要线索。考古资料表明,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件人体像,是196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西水泉遗址出土的一尊小型陶塑人体像,其属于红山文化。尽管这件人体像的身体已经残缺,但其胸部上两个保持完好的对称的乳房,可看出这是一尊裸体女像。1970年代初,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了一件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小型人体像[7],其为捏塑成型,脸上颧骨突出,眼、鼻刻划而成。1982年,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一件残高5厘米,一件残高5.8厘米的两件小型陶塑立像,它们的头和右臂均已残缺,但腹部圆鼓,臀部肥腴,左臂弯曲手抚上腹,腹下阴部显露,明显是两个裸体孕妇的塑像[8]。1990年代初,在陕西省扶风县案板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灰坑中出土了八件小型陶塑人体像,其中也有一件裸体孕妇陶塑像,虽头部和四肢残缺,但身躯保存较完整,其乳房丰满,腹部隆起,腰部曲线优美,体态丰腴,女性性特征明显地被强调刻划。[9]

还有一些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相对于当时其它诸如“生存”的知识而言,中国早期原始先民们对关于人的身体的“知识”似乎要比其它的“知识”更看重一些,因为它关系着一个族群的生存和繁衍,连接着一个族群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保障着一个族群能在他们占有并生存着的区域里生活并发展下去。因为这个因素,人类早期赤身裸体地进行的各种生产与生活、宗教与娱乐等活动,形成了人类早期关于人自身的身体教育的原生态环境,比如绘体与文身,就是早期原始先民最早在主观无意识的情况下客观实现“人体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绘体与文身大约发生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用蛇、蛙、树叶、鸟类的羽毛等图案“刻画其身,以为文也”。①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断)发文身。”晋范宁注:“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文化研究中关于绘体与文身的功能的说法大致有美饰说、尊荣说、吸引说、巫术说、标志说等五种。与禁忌信仰相关的主要是巫术说和标志说。有专家考证认为,绘体与文身表现了原始先民的一种与自然和神灵同一的整体思维观念。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是生命生存的需要,人与自然同色,同形,意在与自然同在、同处;人与神灵的整体观意在人与神灵同体而合一。“绘”与“文”是原始先民以自己的身体为凭借,在自己身上描绘或刺刻各种花纹图案,以企图协调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一种方式,一种纽带,它表现了原始先民与神灵、与自然同体,便能与之和谐相处,就能得到神灵庇护的渴望。显然,这种朴素的原始整体生存观是原始先民生存的需要。至于早期先民为什么会有在身体上用彩色粘土涂抹或刺刻青黛图文的习俗,研究者们众说不一。有人类学家的研究说,早期先民们开始绘体或文身时,只是为了区分部族、确定归属或通告自己的婚姻信息,后来才有了人体装饰的审美的意义。有宗教学家的研究说,文身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一个内容,目的是为了表示与神灵一体,以祈求神灵的庇护。但也有学者指出,早期先民用来涂抹身体的粘土大多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用它们涂抹身体可以避免蚁虫叮咬。还有学者认为,先民们往身上涂抹湿泥只是用以防晒,比如往身上涂抹用蓖麻油与沙土混合的湿泥,就是为了给肌肤造成一种人为的保护层。而无论是出于精神需要的祈求神灵护佑,还是出于实际功用的作为部族标志、通告某些信息、防晒或避蚊虫叮咬,早期先民文身的事实与目的,可能都与今天的我们所臆想揣测的已大不相同。而绘体与文身的吸引功能说肯定了一点,即无所顾忌的、自由与自然的裸体,是早期先民的绘体与文身得以出现、存在、传播和传衍的必然条件。在人人都裸体的视觉环境中,往身体上涂画或刺刻彩色图案、花纹,不管这图案和花纹是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它首先能做到的就是吸引同性和异性的目光,而关于人自身的身体的认知,就在这相互的“目光吸引”中完成和实现了。有专家考证说,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过绘体与文身的历史。《庄子·逍遥游》中就有言:“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许多史志典籍及小说中不仅记载有少数民族文身的风习,也记载着汉族也有文身习俗。《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及其他习武人身上纹有图案的描绘,就都是文身习俗的传承。有意思的是,这种习俗中有的被某些民族一直保留到今天,有的则随同人类文明的演进,演变成了今天世界性的文身艺术和人体彩绘。

由是,在那些专注于刻划和强调甚至夸张地表现、描绘人的头、脸、身躯的陶塑、石雕、岩画,那些刻意标志、装饰人的身体的文身等早期先民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现象:人类早期先民生活和生产中的自然裸体习俗,恰是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自然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人体——的环境。这是一个天然的人类裸体环境。正是在这个环境中,人类最伟大的自我教育——人体知识的教育——就这样天然地发生而后发展起来,而人类所有文化中最伟大的文化——人体文化——就这样悄然地生发并积淀起来了。

三、认知生殖器——早期先民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观看、了解、学习和认知人的性器官,在远古时代恐怕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在中国出土文物中,数量众多的是早期人类表现自身性器官的作品。它们让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对自己身体的关注,除了自己的头和脸,还曾经大量集中于自己的性器官上。这些性器官显然被早期人类认为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件。它们有的在人身上被放大到超过应有的比例,有的被与人的躯体分离作专门的表现。如河北省滦平县出土过六件距今6000多年的圆雕裸体石雕像,其中保存完好的四件雕像均髋部肥硕,在显露的阴部上刻划竖沟,使阴部明显地呈张开状。她们坐于圆柱形基座上,极像孕妇临产的蹲踞姿态[10]。内蒙古西喇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过一些骨雕女神像。她们或站或坐,形象古朴,仪态雍荣,但同样被强调的是她们那被突出表现的乳房和用双手抚摸着的隆起的腹部——那都是极具性特征的女性人体器官和部位。[11]显然,母系社会时期的人们对女阴、女性器官十分崇拜。这些造型与当时女性的崇高地位有关,但与种族繁衍似乎关系要更密切些。

考古发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推动了男根崇拜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了男性生殖器的模拟物——“祖”。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6000多年)出土过一件用砂岩圆雕而成的裸体男性的下半身石雕像,男性生殖器明显地裸露在一粗一细的两腿间。[12]1970年代末在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土一件距今6000多年,属于马家浜文化的立式男性裸体全身像,挺胸直背,上肢残缺,两腿短而微屈,腹下两腿间塑有夸张的阴茎和臀部,显然其意蕴与生殖崇拜有关[13]。此外,新疆石门子岩画上的男人像,内蒙古阴山岩画上的男人像,以及四川珙县岩画上的男人像,每个人像都画有一个突出的男根。

然而,并不是说,在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女阴崇拜就为男根崇拜所取代。从许多遗留下来的物证看,中国在原始时期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段里,男根崇拜与女阴崇拜一直并存着。有时,它们甚至同时出现在一件早期先民的雕塑作品上。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遗址就出土过一件极有意思的马家窑文化裸体彩陶壶,这壶的外壁贴塑着一个裸体人像,其人头贴塑于壶颈上,头发、眼、鼻、嘴、耳俱全,嘴呈张开状。身躯位于壶的上腹,贴塑出双臂和两腿,两手、两足刻划而成。最有趣的是其胸部堆塑着一对男性乳头,两旁又堆塑着一对丰满对称的女性乳房,并用黑彩点绘出乳头。其腹下两腿间,还夸张地塑绘着一个既似男性生殖器又似女阴生殖器的器官,它使这个裸体人像成了男女两性的复合体。有专家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两性同体崇拜的产物[14]。也有专家说,这是一种男女交合巫术的法器[15]。更有意思的是,1982年10月,在甘肃省秦安县王营大地湾遗址第411号房屋墓址内,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幅距今5000多年的地画,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幅表现两性关系的地画。它用炭黑作颜料,画在后壁中部白灰居住面上。在东西长1.2米、南北宽1.1米的近方形范围内,画有两个人像。右边一人头部较模糊,似有长发飘散,肩宽而平,身躯宽阔。左边一人头近圆形,颈较细长,肩部左低右高,身躯修长而微弯曲。两人都是右手下垂内曲叉腰,左手上举弯曲抚头,双腿交叉,左脚在后着地,右脚在前稍抬起,在腰部以下胯部均有一圆棍形物体突出。两人动作相同,因此有人认为是在跳舞。在这两个人物前方的12厘米处,画有一个长55厘米、宽14厘米至15厘米的黑线方框,框内有两个仰卧曲肢的动物(也有人认为是人物)。原报告认为,该画似是画在房屋里面的地上,但上面没有任何踩踏的痕迹,保存得相当完整清晰,可见其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有学者认为,这幅地画可能是祖神崇拜的产物,但也有学者认为,地画表现的是围绕神像进行祭祀的场面。还有学者认为,地画中两个人物腰下的圆棍形物体应是被夸张突出的男根形象,而地上仰卧者为女性形象,因此该地画描绘的应该是反映生殖繁衍祈求的交配场面,具有性崇拜的意义[16]。应该说,早期这类显露、强调甚至夸张表现人的性器官的雕刻,大多明显含有生殖繁衍的欲望与期待。它们提供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早期先民关注人体的原因的根据,那就是: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它们生动反映了我国早期先民关注人体生殖器官和部位的初始动机和原始心理。

此外,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早期先民对自然有着极其敏感的心,他们用自己天然敏感的、与自然相通的心灵敏锐地感应着自然,并由此在自然中发现了大量与人的性相类、相通甚至相同的事物,他们以此启迪自己并教育后代对人的天性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国民间遗留的拜物习俗得到证实,比如,我国四川盐源的老百姓在自己的住地发现了两座与人的性器官十分相似的山,一座形如男根,一座形如女阴,他们把这两座山称作“公母山”,并将其作为生殖崇拜的灵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供奉和祈求它们庇护自己家族繁衍,人丁兴旺。不独有偶,江西的老百姓也在自己家乡一座名为龙虎山的山上,发现一对极似男女生殖器的山岩。他们给那座形若男性生殖器的山峰取名“金枪峰”,把那块状似女阴的石岩称为“羞女岩”。这一山一岩遥遥相对,千百年来也一直享受着当地百姓的虔诚祭祀和叩拜。自然对人的启迪,使中国人对人的生殖器、对人的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于是,人们依仿自然创造出了自己的性崇拜物。在我国云南大理州的剑川县,有一个距今已经1100多年的石窟群,里边供放着许多石雕佛像。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石窟群里,有一个石窟不仅供奉佛像,还供奉着一个一米多高的人工石雕女阴,当地人称它为“阿姎白”。人们用石头精心雕刻出这个女性生殖器,把它与石雕佛像排列在一起,真诚地供奉着,表现出当地人把它看作是与佛一样重要的神氏。男女阴阳之交如天地自然之合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着,也渗进了中国文化界,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学者。除此之外,广东韶关丹霞山也发现阳元石与阴元石,而类似的自然景观及其衍生出的男女相爱的性故事、性传说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和流传。《易·系辞下》中有“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之说,《易·象·归妹》也有“归妹(嫁女,婚嫁的意思),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之说,都是把人的男女相交与自然的天地万物兴衰联系在一起,认为男婚女嫁是天地之大事,人不婚嫁,会阴阳失调,如同天地不交,万物就不会兴旺、不会生长一样。春秋时代,儒家甚至把男女性交媾看作是 “行周公之礼”。在儒家学者的心中,周公之礼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亵渎的。显然,儒家认为,如行周公之礼一样的男女性事,当然应是一件须恭恭敬敬、认认真真、隆隆重重地去做的大事……中国古代这些从民间到学界对人的性的关注与研究,无不与远古先民对人体的男女性别的深刻认识与教育有关。考察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和人体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和人体文化发生于一种极天然的裸体语境之中。这种语境重视身体力行的经验。在那个还没有自觉的“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人们正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摸索、总结对自然和对自我的认知,日积月累成关于人体的“经验”的。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整个族群所共同拥有的、公共的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当人类处在最原始的族群状态时,人的身体的自我裸露和炫耀以一种本能的方式表现着,人们自然地裸体相对,没有对他人的人体的神秘与好奇,没有对裸体的自我的以羞耻感为核心的心理障碍,没有文明的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约束……这一切,不仅形成了中国人体文化最基层的土壤,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人体知识教育初始时最自然的语境,在这个自然天成的语境中,人人裸露的身体成了一个人人“无私”呈现给人人的公共“教材”,而关于人体的所有知识,都在一种人人都本能地展示自我的身体、也自如地观看他人的身体中获得。自然地“给人看”和自然地“看他人”,成为原始人体知识教育最自然的方式。它让人最便利直观地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相同与相异,了解了自己的同性性类和异性性类的相同与相异,并在认识自己和他人中,认识了大写的“人”。也就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中国历经数万年,积淀起了一种特有的关于人体的文化,中国人体文化浸染着中国人的生活、观念、情感与思想,使中国人的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历史地积淀成了一种充满文化意蕴的符号。

[1] 浙江省文物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8,(1).

[2]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A] .考古学集刊·第一辑[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4] 张彭川.寺嘴村人头红陶瓶.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 .文物,1979,(11).

[5] 张瑞岭.仰韶文化陶塑艺术浅谈[J] .中原文物,1989,(1).

[6] 魏京武,杨亚长.近年来陕西新出土的仰韶文化原始艺术品[J] .考古与文物,1991,(5).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 .考古学报,1982,(2).

[8] 郭大顺,等.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群址发掘简报[J] .文物,1984,(11).

[9] 王建新.陕西扶风案板出土陶塑人像[J] .文物天地,1992,(5).

[10] 吴诗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雕刻[J] .中国文物世界,(61).

[11] [15] 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23.480.

[12]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沟遗址发掘[J] .考古,1989,(12).

[1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87,(1).

[14]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柳湾[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6] 甘肃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仰韶期地画的发现[J] .文物,1986,(2).

猜你喜欢

裸体文身先民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文身
文 身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裸体写生
今夏,来瑞典祼晒吧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