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的使命

2011-03-20董国顺

文化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育人高职文化

董国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0)

大学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引领文明进步的主要功能。其中,培养人既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推动创新、促进文明和民族图强的使命要求。而创新的过程和民族铸魂的根本是文化,由此,文化是大学育人的灵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文化育人的宗旨。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展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并且远远超过了预期的目标。原计划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而这一目标已于2002年完成。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大众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国提前8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在校生最多的国家。

(二)高职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贡献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不断增长。仅高职院校数量从1999年的474所增至2009年的1215所,增长了近2.6倍,已占普通高等院校的52.7%。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数量从1999年的61.2万增至2009年的313.4万人,在校生规模由1999年的136.2万人增至2009年的964.8万人,增长7.08倍。

高职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

1.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11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 2 号)(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中,更加明确地提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意见”比较科学完整地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后来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2.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其在高等教育的结构中,是以一种类型存在,而不是一个层次出现,其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等属性,只存在社会分工和岗位要求的对应性差异,而不是层次性差异,由此,高职教育不但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普适人才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相当数量的技术应用型拔尖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属性(职业技术性和教育高等性)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探究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途径

(一)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地方性、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体系,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具体构建和实践创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堂中学习、实践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的文化育人体系。

1.课堂中学习

为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完人”,学校突出文化育人的作用,开设了《哲学基础》、《大学国文》、《数学及数学文化》等通识课程,使学生除了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能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在这样的平台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抉择。其中,《大学国文》讲授传统文化和文史哲知识,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解决传统文盲重返大学校园的严重现象;《哲学基础》让学生感受智慧、提升境界、使学生懂得人生之道、求真之道、善恶之道;《数学及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感悟数学美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强调专业内容与人文内容的融合,如,应用化工技术(涂料)专业的教师与艺术系教师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把涂装工艺与艺术审美、色彩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一门艺术涂装课程;烹饪专业的老师与艺术设计系的老师紧密合作,将烹饪工艺与造型设计相结合,使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融入菜品创新中,突出美味佳肴色、香、味、美的完美结合。

2.实践中体验

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命价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长见识和生命体验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意志、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年组织二年级学生参加2周以上的社会实践,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家电义务维修”、“边远山区支教服务”、延安和井冈山革命老区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认识自我,体悟生命价值,提高社会使命感,并一直坚持将实践认知和生命体验汇编成《社会实践感思集》进行总结积累和文化沿承。

突出实验实训的人文环境,促进人文与科技融合。学校在实验实训室软环境的建设中突出文化内涵,一是体现人文关怀,如装裱“人文与科技相容,做人与做事并重”等具有人文价值的提示语等,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精神融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二是引入企业文化,如打卡上班制度等,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三是强化实践体验,写出心得体会。

强化企业实习中的人文教育,深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在企业实习中,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习工人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的艰辛;二是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精湛的工艺技术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三是学习企业老总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质。

3.环境中熏陶

构建富有神韵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熏陶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愉悦作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现人文美,追求精神美,在景观上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校园布局整齐,环境幽雅,绿茵成片,湖水清澈,给人以宽敞、舒适、现代、清新的感觉,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学校精心设计了校徽及校园的文化景点,如学院的校徽整体为树形,以树喻人,借用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手”的写法,勤劳的双手象征着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阳光、星光象征着阳光普照、星光闪烁,象征着学院坚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校门的整体设计做到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校门呈弧形,寄寓着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大门两侧各5根类似于华表的石柱,似一个人之左右两只大手。整个造型,如人之敞开胸怀,寓意学校虚怀若谷的开放包容精神。标志性建筑智慧门上通天宇,下连厚土,内涵碧波,面向四方,是通向世界的主体之门。门中的 “天圆地方”、“世面”、“菩提相伴树”、“卦向步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诠释;以中国古代技术史上最为精妙的稳定构造熏香球为原型,铸成门内的智慧之心,隐喻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永恒追求。莘莘学子入学时登上一级一级的台阶进门,象征求学艰辛,要步步登高;毕业时走出智慧门,带着知识和睿智走出我校,踏向社会。学校现代化的船型图书馆屹立在湖中心,湖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同学们在这里学习、阅读,犹如乘一艘驶向知识彼岸的船只扬帆远航。提醒师生“寸阴当惜”的日景是根据《汉书》记载,以日景观测计时的圭表,其现代含义是中心12米高的锥形石柱即为“表”,地面凸起的“表盘”即为“圭”,其上分圈雕刻的中国时辰、古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则表示人类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诠释,其理念暗喻莘莘学子勿忘“时光如金,寸阴当惜”。团结协作的信合广场寓意深刻,“信”是讲究信用,真诚待人,是做人之本;“合”是讲究合作,互帮互助,是处事之道。

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活动文化。学校坚持举办文化素质大讲堂,倡导崇文尚德,推出了“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百余场,在全院形成了一股“尚文化品位,向名师学习”的热潮。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构建活动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学校共有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等学生社团近百个。

学校引入高雅文化,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每年都邀请省内大型乐团和舞蹈团进校举办新年音乐会。先后邀请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广州芭蕾舞团等来校表演,让学生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周末大批学生离校,学生无论是烈日炎热还是刮风下雨,都自觉排队候车、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受到地区人大代表的赞誉。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认为,从排队这样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学校人文环境与活动文化的育人成效。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已经连续举办四届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我校学生在多数项目中代表广东省参加技能大赛,每届都获得一、二、三等奖,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争了光,获奖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3.学生走向国际

酒店管理专业多名学生,在澳门国际五星级酒店实习和就业,起薪点8000澳元。有4位学生在马尔代夫的国际假日酒店实习。有些学生到香格里拉等多家国际五星级酒店顶岗实习,并在所实习的酒店就业,很快转正升职为部长、主管等。

李月梅、汤雪梅同学作为广东省“弘扬中华文化志愿者”赴印尼执教。由于表现优秀,因此他们二人以每月5000人民币的月薪续签继续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2009年11月,我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单位。

三、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统领,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从哲学层面讲,办学理念是教育精神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具有指导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人的意志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和思考,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围绕一个统领,强化一个核心,提升三个凸现,凝聚一个追求”交互渗透、开放延伸的校园文化体系。一个统领,就是以大学办学理念为统领,一个核心,就是以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三个凸现就是:凸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相融的校园物质文化(或环境文化);凸现以人为本原则与改革精神统一延伸的校园制度(或规范)文化;凸现生命体验与品牌树立关联提升的校园活动文化 (或行为文化);一个追求,就是以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融合,创建学校的品牌,作为凝聚师生的文化追求。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文化育人的本质诉求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只培养“技能人”和“半个人”,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各类各级学校都必须遵守和贯彻的教育方针。由此,高职教育应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文化育人的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开展立体的、多元的、高度融合的人文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高等职业教育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重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使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讲话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其在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底蕴,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博大的人文精神,对陶冶青年学生的文化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文化传承的魂魄,更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更加了解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育人的体系,既要继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又要在实践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胆赋予新的内涵,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不辱使命,真正体现文化育人的宗旨。

猜你喜欢

育人高职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谁远谁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