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传播:杜诗未刊评点的传播方式

2011-03-20曾绍皇

武陵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友朋藏书家杜诗

曾绍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人际传播:杜诗未刊评点的传播方式

曾绍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杜诗未刊评点是杜诗学史上具有独特批评形态且文学批评色彩较浓的珍稀文献。与小说、戏曲评点着意于文学传播之商业价值的多向性、大众化传播方式不同,单向性、私人化的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传播的唯一方式。在其版本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父子传播、友朋传播和师生传播等三种主要的传播形态。杜诗未刊评点这种单向性的人际传播具有强化杜诗经典地位、激起学界和收藏界对杜诗未刊评点不断珍视的现实功能。

杜诗未刊评点;杜诗学;人际传播

杜诗评点肇始于南宋刘辰翁。洪业曾说:“窃谓宋人之于杜诗,所尚在辑校集注,迨南宋之末,蔡、黄二本已造其极。元人别开生面,一转而为批选。虽天水之世已有《诸家老杜诗评》、《少陵诗格》二书,可谓滥觞所始。顾惟刘辰翁以逸才令闻,首倡鉴赏,于是选隽解律之风大起。”[1]可见,刘辰翁批点杜诗拉开了杜诗评点鉴赏的序幕,导致明清两代评杜、注杜之风盛行不衰,涌现出许多高质量、成体系、有特色的评杜、注杜、解杜之作。如王嗣奭《杜臆》、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不过,除了这些大量业已刊刻的杜诗评注之作外,在明清两代尚存有数量可观的杜诗未刊评点。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全国各大图书馆中的杜诗未刊评本中有姓名可考者多达一百余种,其他佚名批点的杜诗未刊评本更有数百种之多,加上散佚于民间的杜诗未刊评本,其数量更为巨大。杜诗未刊评本以其存世数量的繁多、文献资料的稀见、批评理论的独创和传播方式的人际化在杜诗学的演进历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从传播角度而言,评点作为一种以读者鉴赏为本位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不过,相对于小说、戏曲评点的多向性、大众化传播方式主要侧重于文学传播的商业价值,注重评点对通俗小说、戏曲的销售发行、广告宣传等层面的价值功能不同,杜诗未刊评点在传播途径上不太具备刻意的商业色彩,而是呈现出鲜明的人际传播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性、私人化的人际传播方式。

一 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传播的唯一方式

在传播学概念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主要是针对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而言,强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作为与大众传播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它包括个体之间也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传播关系。我们将传播学领域的人际传播纳入文学领域,所谓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具体而言,“书籍的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互借、传抄、赠送、散发、交换等非正式交流形式开展的书籍交换与共享活动。书籍的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当然也是文学接受的重要形式之一”[2]348。

人际传播是文学传播中最常见、最直观、最丰富的传播类型,它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雅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自宋代以来,书籍的借阅和传抄一直在书籍传播中非常普遍。这或者是出于刊刻费用的高昂,或者是出于对稀见秘笈的珍藏而采取的一种小范围的书籍传播方式。应该说,这种小范围的传播,在未刊的文学著作中更为普遍,因为书籍尚未刊刻,故传本稀少,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书籍传播。比如杜诗未刊评点,其评点的本子仅此一个,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业已刊刻的杜诗著作那样,广播天下。由于杜诗未刊评点本稀少,所以在传播途径上只可能采取人际传播这一方式,或由后嗣子孙对先辈评本加以传抄,或由友朋、藏书家等加以题跋珍藏,因此,其传播的范围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小范围之内。当然,业已刊刻的杜诗评点,如刘濬《杜诗集评》、卢坤辑五色评《杜工部集》等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其已经刊刻,故其接受群体较未刊评点更为广泛,传播渠道也较未刊评点更为繁多。

从某种层面来看,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唯一的传播途径。虽然杜诗未刊评点的底本多样,但是一旦加上某些人的批点之后,原本非常普通的杜集,如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常见杜诗著作,则变成了拥有此人批点的唯一评本,其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较普通底本更为重大,成为诸多普通底本中唯一拥有此人评点的评本。这也是现在诸多图书馆将批校本纳入善本,甚至是孤本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唯一性则导致了其传播途径不可能像其他普通底本一样拥有广泛的受众,而只能局限于得到这种批本的个人了。如果要传播,只可能通过借阅或传抄该本的批点而获得与这个批本同样信息含量的评点内容,具有同等的文学批评价值,但从文献价值的角度而言,传抄本已打了较大折扣。不过在原本业已遗佚的情况下,传抄本也具有几乎与原批本相等的文献价值。比如屈复《杜工部诗评》就是因杭世骏、余重耀等人的过录而得以保存下来,也是因传抄而得以代代流传。因此,人际传播就成为了这些批点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杜诗未刊评点的很多流传实际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父子继承、友朋探讨、收藏家珍藏等是杜诗未刊评点在流传过程中非常明显的传播方式,而这些传播形式,无疑都是本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范围传播,是典型的人际传播。

二 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主要形态

人际传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杜诗未刊评点的人际传播形式亦不逾斯矩。考察杜诗未刊评点的人际传播情况,其与杜诗未刊评点家族化、宗族化倾向密切相关。因为“清人学术活动的宗族化,主要表现在姓氏宗族中的子承父业、兄弟相继、代代传承;亲友之间互相提携、学术切磋;同门师徒间的思想传授;同里乡邦的学术切劘等几种形式。”[3]杜诗未刊评点作为拥有家族化倾向的学术活动之一,其亲自批点、训示儿孙等特殊的撰著方式和批评目的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形态有父子之间、友朋之间和师徒之间等三种人际传播方式。

(一)父子传播

杜诗未刊评点因其批点的私人性和家族化特征,在传播过程中有浓厚的家族传承特性:或过录传抄前辈杜诗评点以赓续家学,或珍藏批点原稿且撰写跋语以记录评本流传的相关情况,或将评点内容刊刻出版或纳入自己著作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家族传承性体现在传播形式上就是父子(亲属)传播。这种人际传播方式往往在批点本的显要位置或序跋中将其中的渊源关系作了交代。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佚名过录诸家批点《杜工部集》一书,虽然现已不知是何人批点,但其在卷之一眉栏上有墨笔题“此部系家坦菴宫詹批本,伯父点斋公手誊,国记”字样。从此处记载来看,该本显然是继承了先辈的批本而来。

传抄在父子传播过程尤为明显。或是父辈为训示子孙需要,要求儿孙抄录临摹某些名家批点,如复旦图书馆藏神生过录钱陆燦、王觉斯、仇兆鳌等诸家批点《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集》一书,在《杜工部集目录》末尾处有红笔批校,交代了钱陆燦要其二儿子临王觉斯批点的情况:“庚戌夏月,命二儿临孟津王觉斯先生阅本,大红圈笔。湘灵燦记。”另如湖北省图书馆藏徐恕录鲁一同批点《读杜心解》一书,在卷首上“墓系”尾页处有题为“彝记”等朱笔题识称:“庚午十二月命儿子钞录,偶有所见,即记上方,名以别之。”亦可见其命子嗣抄录的情况。或后世子孙主动传抄先辈批点。如国家图书馆藏方育盛跋并录方拱乾批注《杜诗论文》,方育盛在题跋中明确地标明了传抄其父亲批点的实际情况:“先大人阅杜诗,凡数绝编矣。品题丹黄,无不精核,若神会少陵然。此则己丑春日批以训小子者,书载行笥,廿余年矣。拈签时有脱落,今客芝山,公余之闲,敬照底稿,誊录清册,以便时时翻诵云。”或出于教授儿辈之因。如国家图书馆藏佚名批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一书,在卷二十末尾处有蓝笔旁批,交代了批点授受其兄子道永的情况:“乾隆元年九月十三日点定毕,授兄子道永。”可见其出于训示子孙的目的,也是家族传播的重要表征。

除了传抄父辈批点,珍藏父辈批点也是父子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清吕留良批、吕葆中跋《杜工部分体全集》,也是在吕葆中跋语中阐明了继承先父批点的意愿:

忆自丱角时,家君手批《杜工部诗》,朝夕讲解,且训学诗宜从老杜入手。谓是浑然元气,大吕黄钟,不作铮铮细响。五言七言,当于此求其三昧。葆中识之不敢忘,但恨赋质愚蠢,诗学一途,至竟无成,追悔奚及。惟愿后之子孙,恪守斯训,庶无负尔祖批注之苦心也夫。

从此跋语,不难看出吕葆中在保存父亲手批本中的代际传承特点,二者之间属于典型的父子相传,并期盼代代相续。同样的情况在上海图书馆藏清顾大文批、顾堃跋《杜工部诗集》一书也是如此。据顾堃跋语知其父子相传的实际情况:

呜呼!此先君子手泽也。……堃弱岁侍家塾,亲见先君子口诵手批,孳孳不倦,及今见背已十有二年。……今岁归检旧箧,竟残缺失次矣。谨广为搜取,幸而获全,因稍稍修破补败,藏示子孙,俾知手泽所系,并以志堃之罪也。

其他如湖南省图书馆藏杭世骏抄并录屈复、王士禛批点《杜工部集》,亦是先由叶德辉收藏后,传至其儿子叶启发一代。也有些批本虽不是自己先辈批点,但是属于自己先辈珍藏之本,故亦一如既往地加以传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清申颋批点《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一书,该书虽是申颋批点,但是此本曾经武福鼐家珍藏。该本在首册内旧封页上有武福鼐墨笔题识称:“此明初刻本,未见著录,然亦未精也。重是乡贤手泽,且为吾家旧物耳。”即使武福鼐病中,仍念念不忘此本,并希望子孙世代守之,体现出强烈的家族传承意识。

(二)友朋传播

除了父子之间的人际传播外,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另一个形式就是友朋之间的传播。友朋传播的一种形式是借阅。从书籍传播的角度看,借阅是书籍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出版业尚不发达或出版业有所推进,但出版费用昂贵的时候,很多学者或收藏家采取的更多的办法就是通过友朋传借,进而抄录来达到书籍的传播和知识的获得。在杜诗未刊评点中,很多未刊评点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抄录诸家批点的。另一种形式是互为探讨杜诗相关理论。也就是说,这种友朋传播的目的不在于借阅和抄录,而是在朋友之间针对某些问题的探讨。

借阅自己钟爱的杜诗评点并加以抄录是友朋传播的一种极广泛形式。“在书籍的人际传播中,借阅和传抄活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借阅和传抄活动原本是书籍人际传播的一种古老而又持久的方式,自有书籍以来便有这种方式。”[2]348-349杜诗未刊评点在传播过程中,友朋之间的借阅传抄亦非常普遍。如湖北省图书馆藏徐恕录鲁一同批点《读杜心解》一书,即是徐恕借他人之书抄录鲁一同之评语的。该书封皮上徐恕题识中已经明确标明此事:“从谢研榖借所钞鲁通甫评语,迻录未竟,为索回。研榖殁后,其本不知入何人手,后之人傥见鲁评别写本,补完之。亦一墨汁因缘也。”同样的情况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丁杰录清王文元批《杜诗偶评》一书中也有体现。该本在《杜诗偶评》卷四终页处题跋称:“辛酉正月以景伊所藏之北溪老人评阅本用蓝笔照录,并录其眉评,小疋识。”介绍了借友朋之藏本以过录他人评点的情况。当然也有借阅后自己加以评点的情况,如浙江大学藏丁耀亢批点《李杜全集》一书,其题跋称:“是书得之青州,明衡藩国除以后,市中所货也。族侄赤岸收之海上,顺治癸巳,予卜居海村,借而读之,因记以丹铅。”可见其借阅批点的实际情况。其他如浙江图书馆藏余重耀过录屈复批《钱注杜诗》题跋称:“戊午五月,得抄评杜诗于豫章,……惜原书破损,雨窗多暇,遂过录屈评于此帙,以便披览。”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神生过录钱陆燦、王觉斯、仇兆鳌等诸家批点《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集》题跋谓:“甲辰仲冬,于黄天章处借得湘灵先生阅杜诗,对校其评点,颇以己意为去取,不尽依钱本也。”国家图书馆藏佚名批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一书题跋称:“光绪五年自张蔼卿家得所藏方望溪平(评)点本,用蓝笔照临”等等,都是借阅且过录他家评点的典型例证。

有时借阅过录中还特意提起其悉遵原本的情况,强调其忠实于原本的客观态度。如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代佚名批校《工部五七古》一书,在正文首页处有朱笔题识:“硃笔圈点悉遵刘海峰先生选本”,由此可知,该本圈点依照刘大櫆选本的圈点而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题何绍基批点《杜工部集》,在《草堂诗笺元本序》处亦谓“壬午春仲读杜,悉遵方宫詹公看法”。都是强调遵循原批本的纪实精神。

友朋传播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互相探讨杜诗未刊评点或其他相关的杜诗问题。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朱方蔼批点《读杜心解》,该本第六册末尾有朱琰朱笔题跋称:

余与春桥以论诗契合有年矣。兹自武林还信宿草堂,剧谈骚雅,出其近批杜诗见示,指事类情,颇得作者心印,殊觉《心解》之后,又逢《心解》矣。爰识数语以证其迩日之精进云。

这则跋语虽不乏颂扬朱方蔼批点杜诗的意味,但其中提到的“余与春桥以论诗契合有年”,两人之间“剧谈骚雅”,进而“出其近批杜诗见示”,则明显地反映出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过程的友朋传播。同样,上海图书馆藏佚名批《杜工部集》(残)一书,也在题跋中交代了友朋论诗而评阅杜诗的情况:

东涧不敢注杜,予何人也,而敢论杜乎?不得东涧注之,予固不能论,得东涧注之,又不可以分论,论则未免有异同也。予何人也,而敢与东涧异同乎?不求之东涧而专求之少陵,是以或不免异同也。丁丑春借榻吴阊之庵中,申子惠吉见予所论义山诗以为有当,并趣予论杜,因评阅一过,凡管窥蠡测,稍有所见,笔之简端,以就质于申子焉。予论义山诗两阅月始毕,少陵诗未匝月而毕,非详略之悬殊也,力不能举之,气不能吞之,又不欲以意穿凿之,是以阐发者十之一二,阙疑者十之八九,申子毋绳我以义山者论少陵也。

“东涧”指钱谦益。钱谦益号“东涧老人”,其在《草堂诗笺元本序》中称自己“始终不敢注杜”,表示出对杜诗的尊崇之一。此处就此发论,联系自己与申惠吉探讨李商隐和杜诗评点的问题,在申惠吉的要求下对杜诗也进行了评阅,并将其杜诗评点“笔之简端,以就质于申子”,可见友朋传播过程中,互相探讨杜诗评点的具体情况。

(三)师生传播

和父子传播、友朋传播一样,师生之间的传播也是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方式之一。不过和前述传播注重于亲情、友情不同,此处则主要渊源于师生之间感情。如南京图书馆藏吴嗣庐临查初白、邵子湘批校《杜工部集笺注》,该本在最末页有朱笔题识一则,交代了抄录其老师查慎行批点杜诗的情况,且与友朋共相探讨,不示他人的人际传播状况:

先师初白查公有手批少陵诗,余录其本子,携之行箧。用九世兄见而爱之,请余照本录出。右用朱者是也。其墨笔则毘陵邵子湘先生及他名人之本。夫学诗各随资性所近,第不涉历于杜,即极锻炼,终少斤两。用九可谓知要矣。闻生客大余亦录一帙付之,他日出而共商之,无转语他氏也。

从此题跋可知,查初白批点杜诗对后世影响颇大,乃争相抄录。吴嗣庐作为查慎行的学生,亦是倍加珍视,甚至要求友人“无转语他氏”,体现出杜诗未刊评点在传播过程中的私密性和人际传播性。

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清钱佳过录再生翁批点《杜诗阐》一书也有提及,在该本目录终处有钱佳墨笔旁批:

向者予学诗于瓣香居士,亟称卢文子《杜诗阐》一编,既而从外从祖再生翁游西泠,见其笈中有是书,受而读之。考据精确,脉络分明,洵善本也。翁又加以丹铅,眉目更觉楚楚,不啻少陵之觌面也。因遍购诸书肆,三年始得之。今岁辛巳,自暮春至仲秋,往来于南湖西泠之间,篷窗寂坐,目击云山变幻,鱼鸟出没,应接不穷,不觉又作读杜诗之想,重请再生翁原编,仿其圈点,凡一百三十有四日,未卒业,冬以病杜门,续所未竟,又月余,始得告竣,病亦随愈。昔人云,“杜诗可愈疟”。余未敢信,然予两月之病始,殆天之假我以成是书欤?因喜而识之。

此则题跋一是交代了自己跟从瓣香居士学诗,且深受老师重视《杜诗阐》一编的影响,进而读此编。二是强调自己过录外从祖再生翁批点的情况,在其题跋中充满了杜诗未刊评点在传播过程中的家族传承和人际传播关系。

综上可见,在杜诗未刊评点过程中,不管是父子之间的传播,抑或是友朋之间的借阅和探讨,甚至师生之间的传承,无不反映出人际传播在杜诗未刊评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位置,通过对这些传播途径的分析,可以管窥出杜诗未刊评点在传播过程中相较于小说、戏曲评点着意于商业传播的特异之处。

三 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现实功能

从书籍传播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书籍在民间的借阅和传抄活动与文学接受的互动关系,至少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强化了经典著作的流传,第二是促进了文学秘籍的流传”[2]351-352。杜诗未刊评点的传抄和借阅等人际传播也同样如此。杜诗未刊评点的人际传播,其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强化了杜诗作为诗歌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同时对于清代杜诗学的再度繁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激起了学界和收藏界对于未刊评点等稀见文学秘籍的珍视。

从某种层面说,杜诗学的兴盛与杜诗未刊评点的繁荣密不可分。清代是杜诗未刊评点非常活跃的时期。现存杜诗未刊评点的批本绝大多数是清代评本,这无疑成为杜诗学研究得以采撷的重要原始文献和资料。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没有杜诗未刊评点的繁荣,不可能有杜诗研究著作的兴盛,也不可能有杜诗学在清代的再度繁盛。如杨伦《杜诗镜铨》一书,以简明为宗旨,删汰历代诸家注释,择善而从,成为清代流传颇广的杜诗注评本。而纵观其《凡例》中选录杜评的阐释,也可看出其甄选评语时有意将杜诗未刊评点纳入著作的原则。杨伦的总原则是“惟取简明,意在掇诸家之长而弃其短”。在这一原则下,以下三类杜诗评点可以选录进来:一是历代杜评中“可采者悉录之”;二是“未经刊布者,悉行载入”;三是诗话类中前人“未经采录者,今并补入”。很明显地将“未经刊布”的评点纳入了自己精心构纂的《杜诗镜诠》之中。经过这一番选择,“将各家注杜之说,勘削纰缪,荡涤芜秽,俾杜老之真面目、真精神洗发呈露,如镜之不疲于照,而无丝毫之障翳也”[4]。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杜诗未刊评点的家族传承和代际累积,使得杜诗学作为一门专学在广大人们的心目中播下了诗学种子,打好了群众基础。在明清杜诗未刊评点中,具有家族传承性质的杜诗未刊评点不乏其例。很多杜诗未刊评点在“训示子孙”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十分明显的家族传承意识。诸如方育盛过录方拱乾批注《杜诗论文》与桐城方氏家族对杜诗学的贡献,陈訏批点《杜诗详注》与海宁陈氏家族对杜诗学的热衷,无不体现出杜诗未刊评点的家族传承特质。正是许多杜诗世家将杜诗作为常备的日常阅读之书,才使得杜诗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为杜诗的经典化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杜诗未刊评点对于杜诗学的现实贡献之一。

对于杜诗未刊评本的珍视,明代以前的收藏家都不太注重。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私家书目对于杜诗未刊评点的关注,人们逐渐对杜诗未刊评点进行了正确的审视,很多藏书家都以收藏罕见杜诗未刊评点秘笈为荣。比如杭世骏、管庭芬、张元济、叶德辉、余重耀等一批藏书家都参与到杜诗未刊评点的收集和保护之中,对杜诗未刊评点秘笈的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体而言,杜诗未刊评点和私家藏书家至少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杜诗未刊评点者与藏书家之间的角色融二为一。私家藏书往往因学术而生,为治学而藏,所以很多藏书家往往与学问家合二为一。杜诗未刊评点作者群体中也不乏其例。很多杜诗未刊评点作者身兼两职,既是杜诗的评点者,同时又是私人藏书家,如陆超曾、钱陆燦、傅增湘、秦应逵、吴骞等。这类藏书家往往自己本身又是学问家,所藏之书,多为研究之用。二是杜诗未刊评本与藏书家的关系。很多杜诗未刊评本的批点者虽然不是藏书家,但因系名家批校,所以很多藏书家对其都视为珍宝,加以庋藏。如王望霖珍藏题张问陶批注《杜诗论文》、丁福保藏奚苏岭批《杜诗详注》、刘承幹藏黎维枞批《杜诗详注》、沈炳巽评笺《杜诗集解》(稿本)、叶德辉藏杭世骏钞并录屈复、王士禛批《杜工部集》、翁同和藏傅山批点《杜诗通》等等,均是藏书家广收杜诗未刊批点,且成为其收藏重点之一。三是很多藏书家对稀见杜诗评点的过录。杜诗评点,尤其是某些杜诗名家手批本,有时难以获见,很多藏书家就利用自己所见的珍惜批本,加以抄录,从而保存了诸多杜诗未刊评点。如余重耀过录屈复的批点,其在卷之一前有朱笔题跋标明了这种心迹:

戊午五月,得抄评杜诗于豫章,为屈悔翁评本,向未见锓版,可珍也。惜原书破损,雨窗多暇,遂过录屈评于此帙,以便披览。

实际上,屈复的批点自藏书家杭世骏抄录《杜工部集》并录王士禛、屈复评语时即开始关注,其在旧钞本的护页处有墨笔题识说明了这一点:“壬戍腊月呵冻悉仿新城王渔洋原本评点于金台客舍,并附蒲城金粟老人评。”此处虽题附录“金粟老人”批点,而未具体指出“金粟老人”即是屈复。叶德辉在题识中据郑方坤《国朝诗抄小传》、杭世骏《词科掌录》、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屈复事迹考定“金粟老人”为屈复之别号,从而知道杭世骏所录二家乃王士禛、屈复之批点。而在叶启发跋语中对屈复批点之稀见也予以了强调:

杜诗注本传世者无虑数百家,评者亦多。道光甲午卢坤刻《五家评本杜工部诗》,王氏所评即在五家之中。唯屈评颇罕见,盖流传甚希之故尔。

可见,正是由于杭世骏、叶德辉、叶启发等藏书家对屈复批点的重视和过录,屈复的批点才得以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而现实的情况也证明,现存最为完整的屈复批本就是余重耀过录本和杭世骏过录本。可见,藏书家对古籍辑存功不可没。到今天,甚至有人提出要将未刊评点视为稿本,充分反映了未刊评点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总之,杜诗未刊评点的人际传播是杜诗诸种传播形式之一,充分了解杜诗未刊评点的人际传播特质,对于正确理解杜诗传承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杜诗传播的潜在途径,而且对于如何促进杜诗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

[1]洪业.杜诗引得(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2]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明星.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M].北京:中华书局,2007:52.

[4]杨伦.杜诗镜铨·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e W ay to Spread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 s

ZENG Shao-hu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s are the rare literature that boast unique criticism form and rich literary criticism color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Du Fu’s poems.Different from the way ofmulti-directionalmass communication that comments on fiction and drama adopt to emphasize their commercial value,one-way privat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spread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threemajor forms:communic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communication between friends,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One- wa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s enhance the status of Du Fu’s classics and stimulate scholars and collecto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s.

the unpublished comments on Du Fu’s poems;the study of Du Fu’s poem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206.2;G206.3

A

1674-9014(2011)04-0118-06

2011-05-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时期未刊文学评点的整理与研究”(06JJD75011-44005)子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项目“杜诗未刊评点的整理与研究”(1011244B);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文学批评视阈中的杜诗评点研究”(2010BQ33)。

曾绍皇(1978-),男,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史。

(责任编辑:田 皓)

猜你喜欢

友朋藏书家杜诗
“友朋小吃”里的故事
秋日访友
试论清代济南府藏书家的图书出版活动
道谊日相求:王阳明友朋观探析
《花乱开》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