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研究
2011-03-20刘兆祥蓝明和
刘兆祥,蓝明和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高校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研究
刘兆祥1,蓝明和2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高校后勤一直存在瓶颈效应,扩招之后更为突出。要提升后勤效能,党员要确立创先争优机制,后勤支部要强化大支部小党员的工作基础,党员要发挥创先争优的拉动作用。还要创新管理,把后勤社会化不适应部分的服务项目调整好,把握营运的主动权,用人及分配公平公正。
高校后勤;效率效益;创先争优
高校扩招后导入后勤社会化运作,在扩招之初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社会资金、技术和人力来解决后勤发展的各种服务项目,学校可以全心全意地搞教学科研。但社会与高校毕竟是有差别的,慢慢地便显现出社会投资期望值与学校公益性运行的矛盾,这些矛盾演变至今,已经明显影响教学活动。要使高校后勤崛起,必须变更观念,改被动为主动,妥善处理好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后勤支部要确立创先争优机制,提升支部工作基础,党员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创造力。
一、高校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确立的必要性
由于扩招发展快,后勤支撑呈现“瓶颈效应”,即支撑明显乏力。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条件不太充分的情况下把人力、财力和物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活动上,对后勤重视相对不足,这对“合格本科院校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要扭转这种“瓶颈效应”,后勤软硬件基础必须全面提升,后勤团队的党员创先争优机制必须确立。第一,后勤要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瓶颈效应往往是由被动的理念引起的,认为后勤是教学活动的配套。第二,学校要把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当作民生大事来决策。后勤党支部必须提升党员创先争优的力度,强化支部工作的基础。第三,从根本上改变后勤功能依赖社会化解决的被动局面,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把握后勤营运的主动权。第四,要由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渡到创先争优的长期性。
二、形成高校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滞后的原因
(一)后勤社会化导致后勤与教学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后勤党员创先争优基础薄弱
最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精英教育”的框桎,向普及教育过渡,新建本科院应运而生。新形势令人可喜,但也呈现出不足。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正致力于搞“合格本科院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后勤建设也列入合格考评的重点。如果后勤支撑力不足,教学就会欲速则不达。高校后勤保障的内容包括:环境安全保障、疾病医疗保障、教学物资保障、餐饮服务保障、住宿保障等,这些内容缺一不可,而且功能、服务要优。这些服务保障,有的高校依赖后勤社会化来解决。这只是一种可能、一种形式,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全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赖社会化去解决,没有条件的、条件不成熟的还是要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不能搞“一刀切”。后勤社会化应因校而定。扩招之初,后勤社会化有一定的好处,依靠社会的力量解决学校后勤问题,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把教学这一主项突击上去。但运行至今,应该来一次评估,成功的应该保留,不足的予以调整,明显不适应的要果断取缔。比如:把食堂承包出去,因为社会物价飚高,学生饭菜跟着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不了集体罢餐,引发了群体事件。要吸取教训,并立即动手调整为自营,加强学校的调控力。由于后勤社会化,后勤的生产、经营、服务相应分离(有的是部分分离),后勤党员创先争优的运行基础也同时被削弱了。
(二)后勤非编人员多,非编人员对党员创先争优意识淡薄
高校后勤员工绝大多数是非编人员,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倡导后勤社会化的情况下,非编人员比例更大,约占后勤员工的80%。非编人员文化低、技能低、工资低(往往是本市的最低保障线),因此工作效率不高,稳定性也不强,员工在思想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也不珍惜手上的那份工作,特别是有一技之长者,随时都有跳槽的可能,无跳槽意识的往往是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员工。这一群体“非编”意识浓厚,较难形成合力,很难融入党员创先争优的氛围。
(三)后勤党建力度不够大,党员骨干少,支部宣传力、党员主动性弱
由于高校后勤实际工作的滞后,有的把后勤推向社会化,因此,党建的力度往往跟不上。首先是支部活动不够正常化,支部的学习往往被业务学习所代替,有的领导认为业务上去了一切都上去了,业务涵盖了支部工作。二是大支部小党员,即后勤部门员工多,党员少。三是党员作用不大,由于非编与入编的矛盾性,非编人员流动性大,处于(不平等的)被支配地位,所以支部一般不重视在非编人员之间发展党员,在编人员的党员也是按照“支配”需要与非编人员联系工作,即利用行政手段指挥工作、组织工作,而不是用党员的先进性引领非编人员促进工作,因此党员在非编人员当中所起的作用不大;由于非编人员对学校期望值不高,临时观念明显,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出要求入党。四是非编人员的党员与入编人员的待遇不一样,年底不能参与评优,因此,后勤员工的“爱校敬业”、“党员创先争优”的大气候极不容易形成。
三、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的确立
后勤党员创先争优的工作目标是突破“瓶颈效应”,并打造长期效应[1]。据此,高校后勤党员创先争优要抓好如下几个层面的工作。
(一)后勤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要争取主动,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的确立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大教育必须有大后勤作为支撑,要突破后勤的瓶颈效应,要下大决心把后勤做大做强。后勤服务是高校的民生问题,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后勤部门要主动请缨,主动与教学活动对接,在规划上与教学同步,甚至超前。当前一定要创新管理模式。后勤社会化运行了一段时间,已经到了进行评估的时候了,有的说后勤社会化好,有的说后勤社会化不好,应该以适应、满足教学活动发展需要为准则。这其中既有客观环境也有自身的条件,后勤社会化要因校而异,不可盲目照搬。后勤是高校的,为高教的发展而存在,自身要有独立性。只有后勤定位清晰明确,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的确立才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二)在后勤非编人员中发展党员,改善后勤大支部小党员的弱势基础
大教育要靠大后勤支撑,大后勤要靠大团队支撑,大团队要靠党员创先争优输入动力。后勤队伍非编人员多,有的学校高达80%,是后勤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在后勤非编人员中发展党员很重要。实践证明,用非编人员的党员参与管理效果好,他们是非编群体的优秀代表,在他们之间影响力最大、语言沟通最方便、情感更容易接近,他们之间配合度更好。为了结合后勤业务运作,应该首先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成绩突出、贡献大的员工中发展党员,从而实现党员先进性与技术先进性的合一,起到一面旗帜的作用。后勤工作长期排后,党务工作也难免排后,后勤党员创先争优也只能是走走形式。因此,后勤支部首先要制订党员的发展计划,要把非编人员列入其中,并不断发现、培养非编人员为发展对象;同时,宣传党员的先进事迹,让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有成就感、荣誉感,从整体上造就一个弘扬正气、创优争先的大氛围。此外,改善用人环境,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模糊入编非编观念,唯才是用,把入编非编人员放到同一个起点上[2],将一批愿意奉献、愿意上进的优秀党员、优秀员工提到一线的重要岗位上加以培养。在非编人员中发展党员,就为后勤党员创先争优打下了基础,并注入了生机。
(三)客观评价后勤绩效,推行激励机制
要使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长效性,必须对后勤各项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好与差,要用数据说话,一切以工作成绩为导向[2]。现在有的学校后勤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有成绩与无成绩一个样,有能力与无能力一个样,这种旧机制无法发挥鼓励上进的作用,与后勤党员创优争先背道而驰。评价后勤绩效,必须是科学的、公平公正的、一视同仁的,并维护后勤员工利益的。为此,评价绩效时要客观分析后勤的工作环境、条件,以条件论业绩。第二,指标(标准)要适当,赏罚分明。指标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使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同时要奖罚分明,有功者奖,有过者罚,非编人员应视同入编员工一样,可以参与年终的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员的评选,年终考核列入个人档案,成为以后学校选用人才的依据。第三,提高非编人员(特别是骨干)的工资待遇、福利水平。现在非编人员的工资都是按照本市规定的最低保障线设定的,工资不高,而现在的市场物价又涨得特别快,生活压力比较大,应尽可能提高非编员工的分配水平,特别是非编人员当中的骨干,比如食堂里的班部长,责任比较重大,工资应该高一些,应该有电话补贴等。第四,理顺工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非编员工刚进来时放在重要岗位上,工资比较高,后来发现其跟不上要求,下调了岗位,但工资没变。这种非绩效工资体系的形成,无形中破坏了正常的分配秩序,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这也给后勤党员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阻力,必须给予纠正。
(四)鼓励后勤党员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后勤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和创利水平
各高校每年都承接(申报)许多科研项目,有宏观的、微观的,有基础的、应用的;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院级的;涉及到诸多领域。但很少是后勤部门申报的,为本校后勤经营管理服务的项目更少。而在高校后勤的实践中,后勤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比较多,而且都是重大问题,急需研究解决。比如:后勤怎样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资金利用率、财产利用率、盈利水平、校园稳定等。目前市场物价飞涨,怎样控制学生用餐成本,稳定学生用餐供应价格,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课题,事关全校师生餐饮的事,属于校园和谐稳定的大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经济承受力。据统计,全国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贫困生将逐年上升[3]。例如,梧州学院2008年贫困生达到40%,但梧州学院自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学生饭菜的供应价格一直不变,餐饮管理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适合于本校的管理定位、经营定位、产品定位,三间食堂主推又平又靓的“家常菜”,深受学生欢迎。后勤缺少科研项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专业对口的党员少,特别是副高以上的党员干部少。在党员、员工当中很少人能起科研的带头作用。因此,后勤支部要抓紧培养高素质党员科研人才,这既是支部创先争优的措施也是后勤提高效率、提高服务和创利水平的必然途径。
四、结语
高校后勤创先争优机制的确立,是为突破后勤的瓶颈效应服务的。后勤要过渡到高效率、高服务、高创收的水平上,要跟上教学的发展形势,在指导思想上就要主动出击;要提升创先争优的基础,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大支部小党员的工作状态要尽快改变;还要管理创新,不能让社会化牵着鼻子走,这是一个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党员创先争优机制确立的基础,目标必须明确。
[1]芦石磊.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面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EB/OL].http://bn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401006,2011-03-10.
[2]陈强安.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36138497,2011-02-19.
[3]林娜,赵庆贤.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0(3):160-161.
D263
A
1673-8535(2011)05-0098-04
2011-08-26
2010年广西高校党建立项研究课题(10DJC46)阶段性成果
刘兆祥(1954-),男,广西梧州市人,梧州学院政工师,综合管理处支部书记、副处长,研究方向:党建、高校后勤管理。
蓝明和(1954-),男,广西藤县人,梧州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餐饮管理、企业文化。
高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