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实施物理反思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1-03-20侯群英

物理通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一堂课探究课堂教学

侯群英

(湖州市第一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00)

1 写一堂课的得意之处

1.1 写自己的教学机智

一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实验设计的成功,或学生“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有益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笔者在讲“动能、势能”,以下面的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各种施工现场,为什么不允许我们进入“视察”呢?

生:很危险,会“中彩”.(其他学生哈哈大笑)

师:哦!原来是怕中了高空掉落砖块的“彩”.如果这块砖是平躺在地上,你还会怕它吗?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里,教师从学生很想去工地玩耍的心理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把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为什么在高处的砖块会砸伤人呢?司空见惯的事情你有没有思考呢?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又如,只要保证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作业要保证质量,按时上交,但允许指明不会做的个别题目,便于教师个别辅导.作业量可以少,但题目灵活,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有创造性的思想或超出一般认识的见解,则给予特别表扬.如笔者在讲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之“超重和失重”后,组织学生到校医务室去称体重,让学生体会突然下蹲、突然起立时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在实践中体验了超重和失重,还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这样的个性化作业,不但使各种程度的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知识面,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又如,笔者在讲“电场”概念时,因为抽象,学生又是刚接触,所以连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也没有.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的物质性时,笔者举了一个例子:电场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盲人走进一间点着蜡烛的房间,对盲人来说,哪怕蜡烛再亮他也感受不到,但是他不能因为如此而否认蜡烛是点亮着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电场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否认它的存在.这么一比喻学生就能非常自然地接受电场是一种物质这一理论.

1.2 写学生创新和独到之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感”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峰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即课堂生成性的知识,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物理课程资源.新课标认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一堂物理课无论课前设计得多么充分,多么完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意外”.学生的提问、插嘴、质疑,问题回答的错误、不到位,实验的失败等等都可能打乱原先的教学预设.面对这些“意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心平气和的对待这些问题,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灵活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其成为新的课程资源.

如在刚接触打点计时器时,有的同学问打点计时器的内部结构、技术细节和打点原理等课标不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点.但是笔者在上课的时候想,若把它搪塞过去,势必会挫伤该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错失了一次良好的质疑和科学探究的机会.于是,笔者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参与了讨论和探究,还把一个打点计时器拆了,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原理.在这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考虑问题,增加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写一堂课的败笔

一堂课,总有几个闪光点.同样,即使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最初的预设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动不够等情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客观地加以记载,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分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书写一堂课的不足,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教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例题的选择是否精简,板书的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反应是否积极,实验设计是否得当等等方面.课后若有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及时作出深刻的反思,并加以记录,再作出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最后设计更合理的教案,以便以后提高实效.

例如,在备“光的全反射”这节课时,由于器材的限制,课上采用演示实验.但课后我写到:本节课由于器材的局限性无法做分组实验,使本节课把“光的全反射”硬灌到学生脑中,是一堂失败的课,这对学生十分不利,今后应多研究实验,摸索分组的器材如何收集和改进,方为负责任的做法.又如“摩擦力”一节的反思:有些组只知道验证摩擦力与粗糙度的关系,没有验证与压力的关系,说明实验前这部分学生只猜想到与粗糙度有关,也说明探究前教师引导不够到位,如何进行探究前的引导,今后要多思索.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为今后的教学起指导性作用.

3 写教学中困惑问题

新课程改革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让教师感到难以把握;到底应该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起初摆脱不了原来物理教学大纲对我们多年的影响,因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硬性的,它严格规定了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准确的分层次要求,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和超纲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而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内容的规定则比较宽泛,很多情况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给出硬性的规定,给教师留下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如牛顿第二定律探究法、研究平抛运动等),让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去创造性的开展物理教学.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又关注差异,如何让全体学生都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在大班额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课堂活起来,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收放有度,都困扰着教师.

为实现三维目标,有时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结果课堂是“活”起来了,但也乱起来了;学生也少了一份深刻的思维,多了一份信息混乱中的无所适从.

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律搞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盘散沙,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为使课堂气氛活跃,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现在学生的“一言堂”,忽略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把这些问题用心地记录下来,今后备课组集体备课时可以和其他教师讨论,也可从教学参考中有重点地注意教学同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4 构思“再教设计”

一堂课完成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课堂的效率如何,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实施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自己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构思“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5 养成终身学习终生反思的习惯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摆脱“遵照执行”的被动局面,回避家长制作风和极权论,必须能够专业自主;而通向解放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追求职业理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教育实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因此,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符礼科.课堂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教育科学论坛,2007(5)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一堂课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