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

2011-03-20钟礼珊

物理通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施力物体思维

钟礼珊

(南京第29中学致远校区 江苏 南京 210029)

1 标题名称界定

1.1 课堂生成问题

本文所指“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多数是由学生提出,并非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具有真实性、随机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课堂生成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课堂上某一具体知识点拓展出来的思维含金量很高的问题,这类问题并非需要学生理解,但值得教师从专业技能提高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还有一类是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共同体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问题,这类问题常常跟学习方法、思维定势、学习习惯等相关;第三类是具体在某一常态课堂中即兴产生的问题,可能是某几个学生有而其他学生没有的问题,此类问题本身思维含金量不一定高,但由此可以挖掘出来的引发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价值很高,笔者认为用学生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课堂生成问题很可能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值得教者关注和研究,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类问题展开讨论的.

1.2 破发点

“破发”(service break),源于网球比赛,是指面对对手的发球局,取得一局比赛的胜利的一分.一般破发是网球比赛制胜的关键之一.本文中“破发点”特指课堂从一般有效走向真正高效的关键点,具体体现在课堂生成问题产生后一段很短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教师应该准备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注意些什么,正是本文立意的几个视角.

2 概述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每每读到这几句,笔者都会热血沸腾,非常想去做些什么.从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潜心研究一些课堂生成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提高个人教学素养的一个着力点.

钟启泉教授也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对于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按照课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安排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正确应对课堂生成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较高目标,也只有正视学生在课堂上急性生成出来的问题,并且恰当地给予解决,才能真正体现出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

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生成问题,把握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是关键.所谓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即最有效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时机,它包含情境、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的互动双方等多方面因素,它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把握好这个转折点,课堂会由此闪现出更多亮点,也会因此体现出真正有效.

3 背景

以一节新授课“力”的一个片段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和把握课堂生成问题的.

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实例,你们是否想过有没有只有施力物体或者只有受力物体的力? 请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甲:有.我用手扇风,这个力就只有施力物体——手,没有受力物体.(大多数学生摇头表示反对,少数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是一个意外的课堂生成问题.)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听好了,在遇到危险时你可以保护自己,而不是哭爹喊娘,吓得尿裤子。”老四走到队尾停下脚步,然后原地向后转,“这也是稍后在第一关你们可能用得到的。所以,看我示范。”

师:关于这个实例,有不认同这一观点的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乙:不对,风就是空气形成的,所以手扇风这个力的受力物体就是空气.

师:听了同学乙的发言,大家觉得呢?(下面的学生都同意同学乙的观点,同学甲也“恍然大悟”,同意同学乙的观点.)

生丙:人推墙,墙没有倒.不是说明这个推力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吗?(下面的学生很多反对学生丙的观点,有人跃跃欲试举手要发言.)

师:不同意丙同学观点的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丁:人推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人是施力物体,墙是受力物体.至于墙为什么没倒,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师:大家同意丁同学的观点吗?(下面的学生都点头同意,包括学生丙.)

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会找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了.人推墙这个力为什么没有把墙推倒,与这个力是否存在不矛盾.当有力存在时,我们是通过它的作用效果感受到的,至于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正是接下来要开始学习的内容.(学生眼睛里闪出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那种渴望神情,等待着教师接下来的讲解.)

在这一片段中,笔者在备课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扇风”和“人推墙”引发的争议问题就是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当这样的问题被学生提出来之后,笔者没有感到紧张,也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充分调动其余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相互启发,达到全班学生都能听清这一问题并且弄懂这一问题的目的.

在这一片段中,解决生成问题的“破发点”,就在学生说出问题之后的那几秒钟,当时笔者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套方案:一是自己讲解,二是让其他学生协助讲解,三是引导学生理解.当笔者对问题本身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估之后,认为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相信一定有学生能够解决,并且引导学生交流来解决问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动起来,所以选择了第二套方案.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的主人——班上的学生都对这两个问题做了思考,并顺利解决问题;笔者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

细细品味这样一个简单、快速而又很微妙的环节,笔者觉得,这正是一个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值得好好反思.

4 立意

要想把握好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需要理清这样几点:

4.1 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意见”

(1)教师需要有一种意识.常态课中,很多情况下,教师需要多方面考虑教学进度和给学生时间表达不同意见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笔者认为,这两者的平衡点在于学生到底有多少发挥的余地,理清教学进度是服务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才能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多优秀教师身上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教师需要有“让学生表达”的意识.

(2)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教师需要保持一种高度关注的状态,学会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学生举手投足,正确判断出学生“听了吗”、“听懂了吗”、“有问题吗”.皱眉头说明他在思考,可能有些没理解;点头说明他听懂了,并且认可教师的观点;面无表情说明他似懂非懂,或是根本没有听懂;摇头说明他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微笑说明这些内容他已经比较熟悉,正在品尝一种成功的喜悦;脱口大笑说明他被教学设计所吸引,正处于十分投入的状态,等待着下个事件的发生;低头看书说明他还需要在书上寻找答案,或者在书上找到“证据”;小声讨论说明他想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积极举手说明他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许一个问题出来,班上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表情,说明这样的问题争议比较大.如果一个问题出来,大多数学生表情都是微笑或点头,说明这个问题已经被大多数人顺利解决了.如果一个问题出来,班上学生都在沉默,说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学生需要一些时间思考.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捕捉,快速判断.

(3)教师需要在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时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学生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正是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的一个典型.所以,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意见”.从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就是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举止和神态判断出哪个学生有“不同意见”.例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一个问题抛出来,大多数学生都在点头,但有个别学生在摇头,或是立刻举手想要发言,这是学生最典型的表现“不同意见”的一种预示.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这种表现,并且善于通过快速环顾全体学生,找出这些有“不同意见”想要表达的学生,才能够给课堂生成问题留有发展和解决的余地.

4.2 尊重学生的“答”和“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现在方方面面;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回答与提问,正是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的好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接受多少;能把学生教懂、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和思辨的空间,才是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赶进度,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往往适得其反.只有懂得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答”和“问”的机会,才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提问的方式.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回答时,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反应有些迟缓,或是学生不喜欢举手,教师就自问自答,草草收场.相反,正确选择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亲切的表情,期待的目光,都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发言的好方法;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答”.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随机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同样需要尊重学生此时的“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教师意想不到的回答,课堂生成问题常常由此诞生,教师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

尊重学生的“答”和“问”,体现在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亲切的表情,还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当学生“答”和“问”的时候,教师要神情专注认真倾听,并随时做好应答准备,针对典型的有价值的“答”和“问”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表示赞许或鼓励.哪怕是学生对某一观点或问题有不同意见时,教师也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其“答”和“问”,这也是创造有价值的课堂生成问题的必要前提.

4.3 把握收放的“度”

有些教师不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表现,是因为不太会把握收放的“度”,也就是觉得让学生回答容易,但过于让学生发散思维,又害怕很难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中来.

其实,要把握好收放学生发散思维的“度”也是有方法的.首先,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引导提问的措辞,带限定词的小角度提问通常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容易发散思维而又不容易跑偏主题.例如,上述教学片段中的提问:“有没有只有施力物体或者只有受力物体的力?”其次,需要正确选择应对生成问题的方案.例如,上述实例中提到的三种常见的应对方案:一是教师讲解,二是让其他同学协助讲解,三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最后,还需要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正确判断出收回问题的时机.通常这种时机表现为班上学生弄懂问题后普遍赞同的那个时刻,而大多数学生微笑赞同的神情往往就是表征这一时刻的到来.

4.4 注重师生交流的艺术

顺利解决课堂生成问题是体现课堂有效的一个重要参数.把握好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就能节约课堂时间,促成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交流的艺术,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让课堂在生成中充分体现出有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亲切的话语,善解人意的动作表情,循循善诱的设问,不断鼓励的教学方式等等,都是促成师生平等交流的艺术表现.

5 结束语

“知识往往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摇篮,课堂生成问题的产生和合理解决的全过程正是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把握好课堂生成问题的“破发点”,就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顺畅地建构意义,减少浪费课堂时间,真正做到在生成中促成有效.恰当地把握好这个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地做到,需要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积累换得.但针对某一具体生成问题好好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反思研究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为下一次把握课堂生成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施力物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易错题练习
“力”综合测试题
“力”易错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