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2011-03-20李浴峰

卫生软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训专业

夏 芹,李浴峰

(武警部队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天津 30016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导向作用日渐加强,健康教育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卫生和教育机构中,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1 我国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纵观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方案,其中均不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但涉及具体实施策略和效果,却没有太大的成效。绝大多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基本上集中于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仅有少数进行了简单的知、信、行评价,缺乏客观、细致评价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之初热情高涨,但持续时间不长,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明显的短期行为,缺乏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缺乏,无法从专业角度去规划、制定、执行、评价健康教育活动,以至于出现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作者通过走访部分健康教育机构,发现多数机构由于缺乏自由支配资金,出现了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是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技巧跟不上。

在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对于其它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而言,起步较晚,投入较少,人才匮乏,目前尚没有高资质的健康教育人才培训机构,更缺乏高资质的师资力量。虽然各大院校已开始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但从目前的师资队伍来看,现在设立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十几所院校中,至2006年仅有教师51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7名[1]。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在美国,健康教育所有的授课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经学校健康教育专业的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后方能开课。因此,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其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密不可分。相比而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康教育专业,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

然而,社会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了解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更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因此,专业人才队伍不但要保证数量,还必须提高质量,这单靠现有的几所院校和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人才现状,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任职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机制。

2 人才的选择和培养要注重两个层面

目前,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已成为基层发展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领导者宏观开拓能力的基础上,把中青年专业人才作为培养重点,作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续接力量。采取给任务、压担子、给条件的做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既有站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方向公众的学科带头人,又有能胜任健康教育一线工作的拔尖人才,形成学历、职称、年龄合理的梯次结构。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人群的工作,因此人才的选择尤其是重点人才或学科带头人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而且应具有很强的应用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能力,如沟通、协调、组织、开发等能力。因此,从健康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人员培训方面,既要完善现有高层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计划地组织现有健康教育专家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实践,为人才的后期培养奠定基础;也要从长远考虑,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年轻人员的培养提高上,采取联合培养的办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

3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高层次人才主要引领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健康教育事业的接轨,起到带动、监督和协助的作用。对这部分人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派出部分责任心强的健康教育专家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健康教育理念和做法,以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结束后作为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从美国、德国、我国台湾省等地聘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来我国进行培训。例如,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共同签署合作项目协议,格里菲斯大学的健康促进学科在澳大利亚及西太平洋地区颇有影响,双方的合作在健康促进理论的研究、健康促进场所的创建、专业人员的交流、信息共享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11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负责人管理技能培训班”,从管理心理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对于提升管理能力,开阔思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有采取此种高度的培训,再加上国内外健康教育专家的引领,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让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性,使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真正与国际接轨。

4 基层人员的技能培训

高层设计虽然能够保证健康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接轨问题,但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整个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样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由于基层大部分工作人员不是医学院校毕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和医学院校学历教育期间的健康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应根据培训人员的岗位和职能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鉴于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实用性,要熟悉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技巧,掌握制作健康教育资料的技能,收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及相关需求与效果评估等。

由于健康教育涉及的学科较多,而操作性又较强,因此,短期培训难以满足需要,培训时间至少应该是 3~6个月或一年;培训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更要有实际的操作演示、现场模拟和实战演练。

作为医学院校,在强调全民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应积极引导学员树立“大医学观”和“大卫生观”,从传统的“应医教育”转为提高学员整体素质的教育上来。从学员的任职需要角度而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技的发展和保健观念的更新,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由单纯的“医疗服务型”转变为“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因此,应该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强化、深入预防为主观念和认识,提高其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质,向“五星级医生”的方向培养,以使其逐步适应任职需求的改变。如果学员对健康教育感兴趣,也可以采取后期分化培养的方式,进行1年~2年的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为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储备人才。

5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然付出大量的努力培养了人才,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留住人才。近年来,由于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基层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外流现象相当普遍。从数量上来看,2005年我国仅有健康教育业务人员 9137人,平均每个健康教育机构4.1人,同一时间点上,美国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就有约2.5万人服务于学校系统,此外,每年还有1000名~2000名毕业生充实进来[2]。一方面是社会各界虽然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但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另一方面说明部分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不是很强。

为保证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要依靠政策导向作用,国家制订配套的人事政策,包括专业人才选拔、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及流动制度,按规划需要定编设岗,从大中专院校选派优秀的健教学科毕业生,充实健教机构,保证后继有人,杜绝非专业人员涌入,防止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

其次要改善物质待遇,在工资、津贴、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采取优于同级卫生防疫人员的政策;为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时间、信息等条件;在人才发展方面,晋升职称要考虑到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的特点,在指标和条件上适当放宽。必须要提高现有人员的职业归属感,虽然2001年卫生部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专业职称系列,标志着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得到了确立,但从整个社会的职业环境来看,并没有太大起色。《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国家、省、地市、县级均设健康教育机构,但对机构独立与否、具体归属哪个上级部门管辖尚无定论。实际运作过程中,基层健康教育机构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象,产生了职责不明、工作决策和实施中不易协调等问题,有问题不知向谁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抑制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需要相关领导机构理顺其中的隶属关系,给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陆 江,李浴峰.中国健康教育史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2]Resch1y,D.J.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us of schoo1 psycho1ogy in the United States[J].Schoo1 Psycho1ogy Review,2000,29(4):507-522.

猜你喜欢

人才培训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