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监狱服刑人员中HIV感染者/病人告知、随访工作模式探索

2011-03-19李慎坚

卫生软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监区服刑人员疾控中心

李慎坚

(建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建水 654300)

某监狱设8个监区,主要接收、改造来自2个地、州,17个市县的罪犯。2009年底,在押罪犯1800余人。监狱服刑人员是HIV的高发人群,某些国家这类人群HIV感染率几乎是正常人群的6倍[1]。该监狱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关于加强监狱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和《省监狱管理局关于在罪犯中开展抗病毒治疗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于2006年~2007年先后对新入监的1390名服刑人员进行了HIV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发现了HIV感染者/病人100名,HIV感染率达到7.19%。面对这一严峻形式,做好他们的思想改造及病情的告知、随访、治疗、转介等管理工作,对维护监狱改造环境的安全和稳定,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阻断HIV的蔓延和传播意义深远。为此,监狱党委按照“早集中、早安全”的工作思路,于2008年1月4日设立了一个艾滋病专管监区,对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进行集中关押改造和治疗管理。2009年7月,该监狱又申请了第四轮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病人告知、随访工作试点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监狱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告知、随访、治疗、转介等艾滋病防治管理及思想改造工作的开展。

1 主要做法

1.1 建立项目协调领导机构

项目启动前,成立了由监狱长任组长,监狱医院、艾滋病专管监区、教育改造科、狱政管理科、生活卫生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协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监狱医院(由院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执行的日常工作。

1.2 召开项目启动会暨工作网络成员联系会议

于2009年7月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暨工作网络成员联系会议。省、州疾控中心的专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监狱所在地的县防艾办、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等25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介绍了项目工作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解了工作任务;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项目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组建了以监狱、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省/州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为组成单位的告知、随访工作网络,建立了网络成员联系信息,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1.3 开展项目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1.3.1 开展艾滋病专管监区HIV感染者/病人告知、随访责任人培训工作

由省疾控中心专家对艾滋病监区随访责任人进行关于项目实施要求、监管场所内开展告知、随访、转介工作具体要求、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艾滋病监区随访责任人开展告知、随访及转介工作的技能、技巧,理顺病人发现、阳性结果告知、随访、CD4细胞检测、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转介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关系。

1.3.2 开展艾滋病专管监区管理与羁押人员互动式培训

邀请了省疾控中心专家到艾滋病专管监区开展以阳性预防、CD4细胞检测、抗病毒治疗及行为干预等相关服务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监狱管理人员与羁押人员互动式培训,促进干警和羁押人员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艾滋病及其服务,提高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主动参与和接受告知随访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干警和羁押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1.4 开展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综合管理工作

1.4.1 开展入监服刑人员HIV抗体检测和疫情报告工作

按照“逢进必检”的原则,定期开展新入监服刑人员HIV抗体检测工作。由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共同完成服刑人员HIV抗体初筛血样采集工作(如服刑人员入监前HIV抗体已确认为阳性,并能出具HIV检测WB确认阳性或替代策略阳性报告的,则不必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服刑人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填写《监管场所HIV抗体检测及疫情上报完成情况统计表》和《监管场所 HIV筛查个案表》,在1个工作日内连同血样一并报送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完成HIV抗体初筛工作。对于初筛阳性的样本,监狱医院在5个工作日内进一步核实服刑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向县疾控中心提供服刑人员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复印件或监狱所核实的信息证明),填写《相关信息收集表》,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负责将血样送州疾控中心进行确认。确认的病例,由县疾控中心按照国家艾滋病疫情报告相关要求完成疫情网络直报。

1.4.2 开展阳性结果告知工作

把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分流到艾滋病专管监区进行管理。由监狱领导、监狱医院、教育改造科、狱政管理科、生活卫生科的工作人员组成告知工作小组,对新发现报告的HIV感染者/病人开展一对一阳性结果告知和集中关押前的疏导咨询,并签署阳性结果告知书;对既往感染的服刑人员开展狱内补充结果告知。

1.4.3 开展随访工作

新发现的HIV感染者/病人,由艾滋病专管监区的随访责任人在确认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次随访和CD4细胞检测,同时填写《个案随访表》,报县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以后对艾滋病专管监区的其他HIV感染者/病人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个案随访。随访咨询工作在单独的诊室开展,每次随访时均填写《个案随访表》,并于之后的2个工作日内报送县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随访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随访咨询工作

随访责任人对HIV感染者/病人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和关心其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在建立和谐和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正确认识HIV病毒感染和艾滋病,了解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建立生存的信心。

2)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随访责任人对HIV感染者/病人开展行为干预工作,与其沟通发生危险行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危害性,讨论改变危险行为对于预防其重复感染HIV病毒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改善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引导其改变危害性行为。

3)机会性感染预防工作

随访责任人对 HIV感染者/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与其讨论如何识别机会性感染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帮助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包括结核病在内的机会性感染,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4)治疗依从性咨询工作

对于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和结核病治疗的HIV感染者/病人,督导其按时、按量服药,保障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同时了解其在治疗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制定解决的应对措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5)日常护理咨询工作

随访责任人对HIV感染者/病人的起居、饮食、卫生、生产劳动、锻炼和睡眠等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并与其讨论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其健康和生活状况的重要性,介绍有关营养、卫生等方面的生活知识,提高其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6)心理支持服务工作

随访责任人对 HIV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况进行了解,帮助其正确认识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出现的正常情绪反应,介绍有关分散和转移情绪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服务。对于情绪反应过度的HIV感染者/病人,对其开展必要的疏导服务。

1.4.4 开展CD4细胞检测工作

在开展首次个案随访时,同时完成首次CD4细胞检测,由艾滋病监区的护理人员完成采血工作,填写《CD4细胞检测送检表》后及时送县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以后CD4细胞检测频次按照首次CD4检测结果而定,当CD4检测结果≥400个/μl时,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测;当CD4检测结果处于350个/μl~400个/μl时,每6个月进行1次检测;当CD4检测结果≤350个/μl时,每3个月进行1次检测。

1.4.5 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

CD4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 的HIV阳性者,随访责任人与HIV阳性者共同协商治疗事宜,如果HIV阳性者同意接受抗病毒治疗,则与其签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同意书》,并同时对其进行基础健康体检和分析,开展抗病毒治疗作用、毒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治疗方案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执行,专管监区护理人员定时向病人发放药物,并监督其服用。

1.4.6 开展转介工作

1)刑满释放HIV感染者/病人的转介

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在刑满释放时,由随访责任人填写《某监狱转介表》、《转介通知单》,连同HIV感染者/病人的阳性确认报告单和CD4细胞检测报告单复印件交给其本人并由其将这些材料交送到居住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后续随访管理。对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罪犯,出监时给予2天~10天(视其返家路途长短而定)的抗病毒药物途中服用。对于监狱所在地市县之外的HIV感染者/病人,提供其属地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的详细联系信息,并动员其到当地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继续接受治疗。在对HIV感染者/病人进行转介时,充分与其交流改变危险行为对于预防重复感染、保护自身健康的好处,要求其回家后积极配合当地疾控中心的后续随访管理。随访责任人将刑满释放人员的名单和个人信息上报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将其网络信息转至刑满释放人员所在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后续随访管理。

2)保外就医HIV感染者/病人的转介

专管监区随访责任人对符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有症状的服刑人员,在其知情同意和有家属监护的情况下转介到户籍地疾控中心,并及时将保外就医人员名单(标明户籍地)报送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

1.5 开展支持性活动,建立监狱内支持性环境

一是开设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课,重点对服刑人员开展自我防护相关知识教育,对其进行减少危险行为的疏导。二是定期开展以“感染到我为止”为教育目标的系列专题性教育和回归社会前的法制教育。三是根据HIV感染者/病人的情况,组成骨干同伴教育员,对其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培训后由其组织HIV感染者/病人开展互助活动,介绍积极自我管理的经验,交流心得,支持配合监狱的管理。四是定期邀请县人民医院专家到监狱开展知识讲座,由服刑人员结合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服药后出现的副作用向专家开展现场咨询。

2 成效

项目实施半年后(2009年7月~2009年12月),该监狱已初步建立了以监狱为基础,监狱所在地县人民医院为依托,县疾控中心为信息管理核心,省、州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持的检测、告知、随访、治疗、转介工作模式和艾犯综合管理服务网络。2009年新入监收押服刑人员HIV抗体检测率达 100%,疫情上报率达 100%,阳性结果告知率达100%;艾滋病专管监区HIV感染者/病人随访率达100%,CD4细胞检测率达93.9%;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服刑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抗病毒治疗率达 92.4%;刑满释放人员转介率达100%,转介到位率达52.9%;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对转介的刑满释放人员87.5%进行了后续随访管理。

3 讨论

对HIV感染者/病人开展告知、随访、治疗等工作后的集中关押管理,促进了监狱HIV感染者/病人治疗管理和思想改造工作的开展。

3.1 可有效阻断HIV在服刑人员中的传播,降低社会蔓延[2]

对HIV感染者/病人开展告知、随访等工作后,对其进行集中关押管理,避免了普通服刑人员与HIV感染服刑人员和艾滋病服刑人员接触的机会,有效阻断了HIV在服刑人员中传播的可能;另外,通过以“感染到我为止”为教育目标,定期开展系列专题性教育和回归社会前的法制教育,使服刑人员从法律和论理道德上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矫正人格,并知晓故意传播病毒的严重后果,阻断向社会的传播链。同时通过出监转介工作,促进了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和抗病毒治疗机构对刑满释放人员后续随访管理工作的开展,疾控中心把这一部分人群纳入重点人群管理,从而降低了HIV在社会人群中的蔓延。

3.2 有利于维护监狱改造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开设艾滋病/性病等相关卫生知识讲座,开展服刑人员中的HIV感染者/病人心理疏导和咨询,可以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有效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感,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而有利于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有利于在监狱中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氛围,使他们在良好氛围中加速自我改造。另外,对 HIV感染者/病人病情告知后进行集中管理,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的特殊性,监狱多方筹集资金,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居住、学习、体育、医疗条件,提高了一定的膳食标准,安排了合适的劳动项目,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以上人文关怀工作的开展,减少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促进了监狱民警与罪犯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维护监狱改造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3.3 可以使监狱管理民警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HIV感染者/病人中,有部分人是仇视社会、仇恨民警的,想把HIV病毒传染给民警的想法是存在的,所以监狱民警随时有受到危害的可能。实施病情告知后的集中关押,减少了普通管理民警受到危害的可能性,而把这一风险主要集中在艾滋病专管监区的民警身上,只要对专管监区的医务民警和管理民警开展相关培训,使他们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具备应有的职业暴露防护能力和医学处理能力,这种风险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如果一旦发生职业暴露,通过积极有效处置,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刑满释放人员转介到位率低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罪犯刑满释放后,没有回到户籍所在地,而是生活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其它地方,导致当地疾控中心和抗病毒治疗机构根本无法找到其本人。第二,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中后,并没有把有关本人病情的材料交到当地疾控中心,导致疾控中心难以对其开展后续随访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在罪犯刑满释放前,监狱要要求罪犯出监以后,要主动将病情材料交到当地疾控中心,并积极配合和接受当地疾控中心的后续随访管理;要定期开展CD4细胞检测,把握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增强服刑人员对接受后续随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转介到位率。其次,监狱、监狱所在地县疾控中心、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等相关结构要加强刑满释放人员网络信息的沟通、利用和共享,疾控中心要把其纳入重点人群管理,要加强对其的后续随访管理工作。

[1]董继锋,刘新生,芦天成,等.某市监狱、劳教所羁押、收教人员艾滋病流行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6):422.

[2]蔡韶华.羁押场所HIV感染罪犯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利弊[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83-84.

猜你喜欢

监区服刑人员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干预
疾控中心理化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完善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效果分析
提升监狱基层监区领导执法管理能力初探
大选登记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走进艾滋病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