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角色教学法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03-19曹长红杜凤芝

卫生软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口腔教学法

曹长红,李 琦,杜凤芝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

口腔内科学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内科学理论的同时更应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及临床应变能力[1]。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平台,最终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顺利地完成向临床治疗的过渡,是口腔内科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学教研室近年来在口腔内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的将模拟角色教学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领导的好评,经过这种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在临床实习初期,无论是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是进入医生角色的速度,均强于没有培训过的学生,现将具体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1 模拟角色教学法的概念

模拟角色教学法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能够将教学和激发兴趣结合起来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2],一般通过游戏、小品、情景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扮演各种医疗环境中的角色,该教学法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学习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及应变能力[3]。

2 模拟角色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2.1 教学前准备

2.1.1 学生分组

将教学班级学生提前随机分为若干组,每小组4人,四人中再随机抽取初始角色,其中要求模拟“医生”2人,模拟“患者”1人,记录病史、诊断和治疗方案 1人。每次表演十到二十分钟。

2.1.2 病案准备

提前选择好病例,一般是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典型的病例,隐去病人姓名,用红笔勾出扮演“患者”需要牢记的内容。

2.1.3 “医、患”扮演者的准备

对于扮演“患者”的学生,需要课前一天拿到预先准备好的病案,牢记病人的主诉、现病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辅助检查中的异常项目。当“医生”需做某项体检或开某项辅助检查时,应把相应的结果告诉他,未提及的项目不必说明。对于扮演“医生”的学生,要求练习通过询问病史、体检、相应的辅助检查,写出简单病史、做出诊断,解释采用的治疗措施,做出适当的处理,向病人提出建议并给予支持[4]。

2.2 方案实施评分标准

对于模拟“医生”的要求:①仪表整洁;②问诊用语通俗、易懂、准确;③检查方法得当,顺序正确;④器械使用正确;⑤诊断正确,并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

对于模拟“患者”的要求:①病情特点明显且形象逼真;②临床症状复杂多样;③性格特点及文化素质明显,且生动丰富;④给医生制造麻烦的方式逼真,复杂。

根据以上标准为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者逐项评分,分为优、良、中、差四等。每次评分结果累计起来,作为平时分数,并在期末考试成绩中以一定的比重出现[5]。

2.3 点评与指导

每次表演结束后,由模拟“患者”根据接诊时的态度、询问病史的中肯程度给“医生”评分,教师查阅学生的医疗记录和诊疗计划给予评分并点评,指出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让学生们自己展开评论,包括对本教学方法本身的评论,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认识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交流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尽快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3 结果

表演的典型病案有:龋病、牙髓病、牙周疾患等常见疾病。学生表演的都非常认真,整个表演过程严格要求。表演“患者”的角色较丰富,性格各异,有罗唆唠叨的、胆小怕痛的、固执偏见的等。这些人物的特点符合当今人们就医的心理和行为,为“医生”面对不同人的状态去进行操作,处理好医患关系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帮助。在表演时,其他学生坐在旁边观看,这样既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看到别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表演结束后老师均要给出点评,及时指出表演学生忽视的细节问题,强调把握这些细节正是诊治过程中的关键,能避免同样错误的反复出现。如问诊中专业用语太多、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不够详细清楚、向患者讲解治疗后注意事项不够重视等。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大部分人认为该活动对提高临床技能有帮助,认为通过模拟角色的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锻炼,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也对模拟角色教学法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如:多设置病案并选择一些疑难病例以供选择;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或网址,有利准备等。

4 讨论

通过模拟角色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又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该教学方法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6]:

4.1 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由于模拟“患者”带有情绪,如焦虑、不合作态度和抑郁等,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关爱病人,学会理解病人的痛苦,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并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争取病人的合作。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改变了学生对待患者的态度,还提高了其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

4.2 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模拟“患者”角色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更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治疗,提高了治疗的效率;模拟“医生”角色的学生,通过与“患者”交流,采集病史、体检、参阅辅助检查结果,然后做出诊断,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口腔内科临床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该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当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某些临床问题,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读书的兴趣也会增长。因为要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查阅教科书或查找资料,还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查找资料、分析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回放、巩固的过程,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4 面临的问题及不足

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模拟角色教学法还处于一个尝试的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接收它的学生来说还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②模拟角色教学法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对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求较高,如把握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③模拟角色并不能真正代替实际情况,还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注重实践。

总之,口腔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腔医学学科。任何教学方式都替代不了与病人的实际接触,即真正的临床实践。但模拟“医师”与“患者”角色表演教学方式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能真正发挥临床教学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可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的辅助手段加以采用。

[1]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1-2.

[2]张 兰,蒋月桂,侯铁舟,等.模拟医生和患者角色表演在口腔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2,(2):83-84.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 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8-255.

[4]陈霞云,惠 波.PBL教学模式在口腔修复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3):323-324.

[5]段蔚泓.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口腔医学,1999,(3):45-46.

[6]武晓静,黄 岚.模拟诊疗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31-332.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口腔教学法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