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扣篮展示的篮球文化对篮球训练起到的导向作用
2011-03-18李向前
李向前
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已100多年。投篮技术从最初的原地双手腹下抛球投篮,到如今的跳起空中单双手大灌篮,期间投篮技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演变和发展。在演变过程中,投篮技术由简单到复杂,出手点由低空到高空,直到现在的各式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扣篮,将得分方式演绎的更加直接和有效。可以说只要篮球存在,世界上就会有人高高跃起把球装入篮框中。扣篮使篮球更富于热情,在一次次高高的跃起中,使人们体验到了它那独特的魅力。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NBA球员朱利叶斯·欧文的大勾手扣篮技术,被球迷称之为“大风车”式扣篮,激情四射,所向披靡;1987年“飞人”乔丹从罚球线高高跃起,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后单手扣篮入框的经典画面,也历历在目;当我们还沉浸在魔术队的霍华德将自己的“大头贴”贴到篮板上然后再扣篮的感慨时,身高只有1.75米“小土豆”内特·罗宾逊2009年再次展示了他飞翔的能力和向上的弹跳力,飞越了身高2.11米的德怀特·霍华德后扣篮入框。当然,在漫长的篮球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扣将”和他们的动人故事在此不一一列举。但他们挑战自我、个性张扬、推陈出新的空中肢体语言总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一种篮球的独特的信息和文化。每年一度的NBA扣篮大赛更是将这一文化信息传播到全世界,让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篮球迷自觉去欣赏、模仿、感悟,甚至是解读。
任何一项体育活动能够持久地在人类社会存在总有它一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即表达某种社会文化追求。篮球运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用身体和器械(球)构成的运动语言,它是由专门的技术动作、战术形式、比赛方法和严密的竞赛规则组成的一套运动语言体系。在NBA赛场上,许多情况下队员完全可以轻松利用低手上篮得分,但他们却绝不放过任何一次扣篮表演的机会,这种展示带有一定的趋同性,除了表现出球员对扣篮的钟爱之外,还体现了NBA特有的文化内涵。
1 扣篮技术的源起及演进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把目标置于超出人头部的空中的水平位置,围绕这一空中目标而展开的走、跑、跳、滑步以及运、传、投等技术动作方法,以及由这些基本技术组合而成的具有不同功效的战术方法,而“篮球技术中的跑、跳、停、转、接、传、运、抢、打、断最终落实到一个投字,而投的实效取决于一个准字。”[1]篮球战术的实施效果也取决于最终的投篮。尽管篮球经过100多年的演进和发展,场地、器械、规则、技战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高悬于空中与地面平行的内径为0.45米的投掷目标——篮框始终没有变。事实上,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投篮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成为篮球各种技术里面最为核心的技术。篮球运动文化的源起及演进实质上就是篮球各种技术的发明发展过程,尤其是以篮球的核心技术——投篮技术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从篮球运动发明伊始到现在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篮球各种技术经历并遵循了事物由低向高的发展规律及有效的、最好的优胜劣汰原则,投篮出手点的演变由低向高、由原地向行进和跳起、由双手向单手的过渡与发展。总之,随着投篮出手点的增高,逐渐形成了向上的发展趋势。需要说明的是扣篮正是行进间投篮的自然演变。上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世界巡游者就曾表演过扣篮,球员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控球表演后,通过一传一扣来结束表演。当然扣篮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一段时期内,扣篮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对方球员的一种轻蔑,并在NBA比赛中遭到禁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球员逐渐认识到了扣篮的好处,命中率高,不易被封盖,有助于提高全队的士气,同时人们也逐渐被扣篮技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有效实用性所征服。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采用这项直接而有效的得分技术,相关部门最终废除了有关扣篮的禁令,扣篮技术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2 NBA扣篮文化是美国篮球习惯性的、内化的精神体现
篮球文化是一种能被不同参与者共同理解和感悟的文化。参与者个体情况在种族、肤色、语言、性别、身高、体重、技术水平、体能条件、受教育程度、受熏陶的民族传统以及从事的工作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差异,但对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健与美、个性展现、智慧与谋略、态度与情感、拼搏与顽强、竞争与合作、赛场的环境气氛等文化内涵有共同的感知。篮球运动之所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认同,除了篮球运动所追求的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如积极向上、进步、平等、团结、竞争等,更主要的是篮球运动激烈的对抗以及在运动和对抗中体现的技能、技巧。篮球运动同其他竞技项目一样,所追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篮球文化的差异性、普适性与整合性。“近现代竞技是以欧美人的价值观为中心的。奥林匹克的核心比赛项目都是为白人设置的,当时他们并没有想到后来黑人的崛起,会与他们分庭抗礼。”[4]篮球运动也不例外,虽然在某些特质方面符合了东方人对运动的审美需求,被我国人民所认同、选择,但篮球运动毕竟是一项西化的比赛项目,是以大肌肉的力量与爆发力、内脏的巨大承受能力、强有力的能量与物质代谢的支持系统为极限的,表现为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的对抗。同时,在空中继续完成高难的闪躲腾挪动作,又需要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这对于腰腹肌群力量以及核心力量要求也高。而扣篮所蕴含的信息所体现的正是美国篮球文化所特有的内化了的精神层面的特质。扣篮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讲究进取、自信并偏向于极端,强调的是身体、技术、精神的完美统一,强调的是在篮球场上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力与美。扣篮所展示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它的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之词,它鼓励人的相互竞争与自我超越,所以,我们在NBA赛场上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情况:独自运球全场飞奔连过数人,极具观赏性和创造性的各种高难传球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杂耍般的扣篮技巧、强打强攻、单打独斗以及NBA球员的各种作秀表演和奇特的个人装束、发型、纹身,每一点都似乎在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就是我,只代表我自己。
3 扣篮展示文化对篮球发展的导向作用
3.1 注重发展爆发力量及身体的承受能力
如前所述,篮球运动是以大肌肉的力量与爆发力、内脏的巨大承受能力、强有力的能量与物质代谢的支持系统为极限的。
“当今世界高水平篮球比赛,20%~50%最高速度下的较低速度移动是主要的运动方式。大强度的高速移动占的比例虽然较低,但却是比赛中的重要制胜要素。在此种意义上考虑,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强度适应能力的要求要超过比赛负荷量。优秀中锋最高移动速度可达7.3m/s左右,前锋最高移动速度可达7.6m/s左右,后卫队员最高移动速度达8m/s左右。在上场时间内,优秀运动员的起跳频率在1.6次/min~2.2次/min之间。”[8]由此可见,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需要大量的向前、向上的运动方式,且以大肌肉群参与的爆发性力量为主,因此,篮球球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地大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计划,设计训练方法,安排训练负荷,才能最低限度地减少训练的盲日性和随意性,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注重发展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很好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加强核心部位的肌肉群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还可以稳定和强化髋部及躯干在力量转化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速度的提高,整体用力的整合与传递,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篮球运动的许多基本技术动作,如投篮,传球、起动、制动、变向、过人等离不开核心力量,特别是急停跳投、扣篮、空中变速变向、突破过人、身体对抗等这些篮球运动中的关键性的技术动作,核心力量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篮球运动需要大量的向两侧跑动、跳跃和滑步来摆脱防守或伺机投篮。当前世界篮球强队,由于对抗的不断升级,也导致了技术动作运用更具精细和针对性。比如传球动作幅度小,主要是用小臂和手腕、手指的抖动发力,传球手法多、路线多,变化莫测;投篮准备动作和多余动作少,出手速度快等。而球员扣篮展示时各种空中技术动作的运用,使身体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上肢扣篮动作是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实现的。动作细节的变化致使其自身更具突然性、隐蔽性和瞬时性,使对手防不胜防,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进攻机会。我国球员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五六十年代,“快、灵、准”就成为我国篮球球员制胜的法宝,也一度成为发展篮球事业的指示灯。但时过境迁,随着各国篮球国际间的交往增多,“快、灵、准”也不再是我国球员的专利,而且随着队员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的发展,许多高大队员也具备了快速、灵活、准确的特征,对抗的强度也随之增加,以至于在许多比赛中我们的这一优势凸显不出。所以在今后的篮球训练中,除了要强调大肌肉群的训练外,更要提高技术的细节,使之具有突然性、隐蔽性和瞬时性,力求在实战中提高技术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4 结语
扣篮展示文化是美国篮球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缩影。美国篮球始终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与美国篮球技战术创新、先进的训练理念以及先进的篮球文化分不开的,篮球的扣篮展示文化正是这种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篮球扣篮展示文化所包涵的深层含义的了解和解读可知,篮球是一项永远向上的运动,它的一切动作最终都是为了向上,精神上永远也是一种努力向上的信念。扣篮展示文化符合篮球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对指导与提高我国篮球训练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 杨桦.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李小英.投篮技术的演变与篮球运动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4] 卢元镇.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
[5] 卢元镇.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学刊,2006(6).
[6] 孙民治,焦卫宾.我国竞技篮球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7] 卢元镇.中国文化对篮球运动的选择、认同与变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8] 池建,苗向军,等.现代竞技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
[9] 王岗.不战:中国武术与兵学谋略思想共同的理想境界 [J].搏击5武术科学,2007(4).
[10]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