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远大前程》谈翻译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解码

2011-03-18陈君铭甘懿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马车花园伦敦

陈君铭,甘懿琳

(厦门理工学院 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24)

“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a)是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不确定现象[1],也有学者认为是语言处理过程中一种局部歧义现象。近几十年来,这种现象颇受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翻译工作中,有的原文会存在着一定非语言因素的“花园路径现象”,如何处理好翻译作品中的“花园路径现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翻译中的“花园路径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

(一)翻译过程中的“花园路径现象”

在英国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一书中,有一张便条。

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 I believe it was settled you should meet me? At all events Miss Havisham has that impression, and I write in obedience to it. She sends you her regard. ——Yours, ESTELLA.[2]

这是小说女主人公埃丝特拉(Estella)写给男主人公菲力普(Philip),要在坐车路过伦敦(London)时跟他见面的一张便条。

“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如何解读呢?当阅读到“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时,人们按照习惯性的思维去理解句子,然而当读到by the midday coach时,人们会意识到理解上的偏歧,并转头对语句进行再加工。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花园路径现象”,如同在花园走错了路,重新折回寻找新路一样。

(二)翻译过程出现的问题

1. 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对原文存在的“花园路径现象”可以有三种不同理解:

(1)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

(2)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

(3)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

从三种不同的理解,可得到三种不同的解读:

(1)I am to come to London. I will go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意为:我后天出发去伦敦,坐后天的午班马车。(后天午班马车出发,没有说明可能到达时间)

(2)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 am by the midday coach (from here now).

意为:我后天到伦敦,我坐今天午班马车出发。(今天出发,后天到)

(3)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 am by the midday coach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意为:我后天到伦敦,我坐后天午班马车。(后天出发,后天到)

2. 关于原文的不同翻译版本

对原文“花园路径现象”的不同解读,出现了不同的翻译版本。

(1)我将于后日搭乘中午马车赴伦敦[3]。

(2)后天我将搭午班马车来伦敦[4]。

(3)后天我搭中午班马车来伦敦[5]。

第一种是罗志野译本,意为后天搭乘中午马车出发,但是为了避免歧义,使用“赴”字,没有说明到达的时间。后两者分别是陈俊群译本和王科一译本,其意为后天出发,后天的午班马车,但是为了避免出错,使用“来”,避开了到达的时间问题。

在以上三个译本中,都借助了模糊的用词“赴”、“来”,避开了错误的可能,而且都避开了“到”的使用,原因可能在于对原文存在的“花园路径现象”不明确。

3. 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三个翻译版本都努力忠实于原文,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巧妙避开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但也因此而导致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译本没有起到翻译应有的作用。

翻译应该“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透彻理解,解决疑问,确切表达[6]。译本翻译了句子表层,避开了便条实际要传达的信息,避开了便条中最重要的时间因素。表面上坚持了忠实翻译的原则,实际上将问题留给读者。

第二个问题是译本表述不完全符合汉语的习惯。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747页对“来”字的解释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赴”在使用“到(某处)去”用法时,强调的是“去”。结合原文看,使用“来”、“赴”不符合作品提供的背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第三个问题是译本词汇忽视原文语法特征。

“赴”字在汉语中属于带有正式语体色彩的用词。在使用“到(某处)去”用法时,侧重在词组中使用,带有“古典”的色彩。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在属于随便语体的便条翻译中,对措辞过于“古典”的处理,其实就是对便条原文语体特征的忽视[7]。

二、关联理论解码“花园路径现象”

(一)关于“花园路径现象”的触发与解读

“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中的特殊歧义现象,具有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发生学基础。由语义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主要与句子的语义角色密切相关。由句法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句法分析是主要的解释途径。由语用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理解的前提是认知假设以及构建合理的认知语境[8]。

语义学从语言意义的内在关系出发,句法分析方法从语言处理原则和心理因素入手,研究语言理解的具体过程,它们可以解释特定范围的“花园路径现象”,但是缺乏对认知机制的研究,缺乏对非语言因素的考虑,特别对翻译作品中的这种语言现象,无法给予完整的解释。

解读翻译过程中的“花园路径现象”,必须考虑它的认知过程。在涉及非语言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时,关联理论通过从认知语境入手,探讨语言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可以从话语理解过程提供解释“花园路径现象”的新思路[9]。

(二)从关联理论来分析原文

1. 关联理论的原则与理解策略

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联手提出的关联理论被称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关联理论认为单靠语言知识不可能应付复杂的语言交流现象,因此强调语境假设的效用,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和最小努力原则[1]。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化解歧义,明确指称和充实命题的推理过程。在话语理解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明说,暗含和语境假设。

因此,“花园路径现象”的理解过程首先是寻找语言关联性,在最小努力原则基础上,通过明示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满足关联期待[9]。

2. 从话语理解观解读《远大前程》中便条原文

(1)明说:说话人想说明什么?

说话人埃丝特拉(Estella)想让菲力普(Philip)知道自己到伦敦的时间。

(2)暗含:说话人的话语中暗示什么?

说话人埃丝特拉(Estella)明确交通方式(by the midday coach)和相关时间(the day after tomorrow),暗示了自己到达的时间。对于说话人,由于个人经验的欠缺和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没有办法明确到达的时间等情况。

(3)语境假设:话语双方理解的语境假设是什么?

通过关联理论的的明说和暗含,我们了解说话人想说明的是到达的时间,她通过午班马车(by the midday coach)等来暗示自己会到达的时间。

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时间到伦敦?

对写便条的埃丝特拉(Estella)和收便条的菲力普(Philip)来说,这不是问题。对于双方,这个语境假设可能是常识性的社会经验。便条的语境假设是:菲力普(Philip)清楚知道午班马车的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和到达地点(埃丝特拉甚至没有说明见面的地点)。

但是,当今我们无法还原原文作品人物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无法理解双方的语境假设。因此,翻译必须寻找原文作品中为相关人物设定的语境假设,解码这种非语言因素的“花园路径现象”。这里的语境假设指的不仅仅是上下文,还包括说话人意想解释的语境,可能涉及科学文化知识、常识性假设和社会经验。

(三)从关联理论的语境假设来解读原文

要想正确地翻译这句话,必须正确理解原文作品为相关人物设定的语境假设。作品中为人物提供的语境假设又是怎样的呢?

1. 两地的距离

The journey from our town to the metropolis was a journey of about five hours. It was a little past mid-day when the four horse stagecoach by which I was a passenger, got in to the ravel of traffic frayed out about the Cross-Keys,Wood-street, Cheap side, London.[2,p142]

这是小说男主人公描写他从家乡到伦敦的一次旅程。由此段描写可以知道两地的距离在5个小时左右。

2. 午班马车

As we were going back together to London by the mid-day coach, and as I breakfasted under such……[2,p216]The coach…came up in due time……As soon as I arrived, I sent a …and then went on to Barnard’s Inn….Dinner done and….[2,p217-218]

这是小说男主人公对一次从家乡到伦敦旅程的描述。此段中提到了“the mid-day coach”,从描述的乘车过程和到达伦敦的时间,可以印证上文。

3. 语境假设解码与翻译

小说中相关的两次描述,都发生在这张便条之前,而且便条所涉及的双方都清楚这些情况。由此可以推断,原文作品在小说女主人公埃丝特拉(Estella)写给男主人公菲力普(Philip)便条时所提供的语境假设:

The midday coach是固定时间的午班马车,到伦敦需要大约5个小时,因此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是后天的午班马车(后天傍晚会到)。

尽管这些语境假设在便条中没有明确表示出来,但是在翻译中,应该要加以交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因此,原文可以翻译为“我后天搭午班马车到伦敦”。

三、结语

通过对翻译中一个“花园路径现象”的分析,针对非语言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的启示:

作为翻译作品,在处理特殊语言现象时,不仅仅要做好文字和语法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把握作品的整体。通过语境假设,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就可以比较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非语言因素触发的“花园路径现象”。

猜你喜欢

马车花园伦敦
马车与游船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去往伦敦
伦敦畅游记(一)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