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恋观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
2011-03-18张妍妍
张妍妍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从婚恋观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
张妍妍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当前在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在调研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并深入分析由婚恋观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具有现代和后现代价值观的觉醒、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等特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学生;婚恋观;价值观
价值观是价值在人们观念形态中的表现,是人类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意义进行评价或估价的根本观点。正因为价值观既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定社会的文化体系的核心,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指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实现人生价值。由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层级的价值系统,是影响人们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稳定的深层因素,所以笔者选择从当前在校高职学生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入手来分析其价值观。一方面希望通过缩小研究的范围来避免价值观自身概念的概括化所带来的模糊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在校学生即将经历婚姻的人生阶段,作为接受新思想新思潮最前沿的学生们,其婚恋价值观取向如何,关系着其自身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分析和探讨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婚恋观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恋爱和婚姻始终是高职学生生活中比较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2005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修改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例如,撤消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对于大学生结交异性,《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提出的要求是“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心理尚不成熟,认知能力也比较片面,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不对其婚恋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使他们在爱情和婚姻的价值追求上走向迷茫,引发各种矛盾。如高消费问题、学习成绩问题、失恋后的心理问题。
1.恋爱行为成为普遍现象。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性交往有强烈要求。根据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1.4%的学生正在谈恋爱,认为“在校谈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有18.3%的在校学生说“他们曾经谈过,现在暂时没有谈”;尚未涉入恋爱之门但已有倾心对象的在校学生有16.3%。其中76%的在校学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这说明当前在校高职学生中谈恋爱已成为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
2.恋爱动机的单纯性与盲目性并存。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的内在动力,是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婚恋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1]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大学生对恋爱目的的认识分歧较大。70%被调查的高职学生持肯定的态度,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认同谈恋爱是为了“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正常的身心需要”;但同时也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遇上了就爱”或“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当然还有16.7%的高职学生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或是“觉得没有面子,随大流”,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有7%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孤独,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或“通过谈恋爱,可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模糊关系。这些说明部分学生恋爱目的不明确,恋爱动机具有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并由此产生负面影响。
3.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2]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择偶标准。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校高职学生超过70%的在选择恋人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双方的感情”、“人品”、“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责任感”,最不看重的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人种、家庭背景、信仰。被调查的女生比男生更看重“个人经济条件”、“能力”和“家庭条件”,而男生更看中“身高、相貌和性格”。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这充分反映出高职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与自尊的现代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同学比较注重在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要求,这既与主观上具有不成熟、爱慕虚荣和盲目攀比的心理有关,也与客观上自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以及目前社会上女学生就业压力大,受社会不良风气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有关。
4.性观念较为宽容,传统伦理道德日趋淡化。审视当前高职学生婚恋观的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在对待贞操、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高达76%的男生和65%的女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别人就不必干涉婚前性行为”。对于校外同居现象的看法,有4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无可厚非,完全可以接受”,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有54%的学生可以接受别人同居,但自己会慎重;有21%的人明确表示“不能提倡,大学生应自尊自爱”。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不过,不能将高职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高职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性,在对待“如果您的恋人与别人有过性行为,您可以接受吗”问题的态度上,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这说明虽然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高职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性生理发育成熟和性心理逐渐完善的时期,性行为是高职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但高职学生的性伦理、性道德还很脆弱,再加上当今开放社会存在的不健康思想文化的影响,学生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5.对爱情婚姻的理性程度提高。在对待失恋问题上,大多数学生理智地认为“失恋会使你更加成熟”,“失恋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不过也有19%的选择“努力挽回”和“痛不欲生,不知所措”,并且女生人数明显超过男生。可见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女生要比男生感性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关于“假如失恋后,你会怎样和过去的恋人相处”,48%的学生认为“虽然感觉有些尴尬,但毕竟是同学,应该调整心态来面对”,29%的学生认为“可以维持好朋友的关系”,22%的学生“不能或避免和对方接触”,不到1%的学生选择“大吵大闹,誓不罢休”和“由爱成恨”。从这一结果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比较理性地处理失恋问题,随着身心的成熟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待爱情的理性程度也越来越高。
6.对恋爱婚姻认识表层化,恋爱关系不稳定。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但目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和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大学时期的爱情不是为了结婚,而仅仅是为了恋爱,并努力去创造理想浪漫的爱情经历,却不认同恋爱是婚姻的前奏。由于恋爱动机存在盲目性,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有63%的高职学生认为“我不希望恋爱以婚姻作句号”,“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但不需要以步入婚姻殿堂为最终目的”。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较为片面,停留在表层。爱情、经济基础及角色意识是缔结幸福婚姻不可缺少的三个因素,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会引起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影响正常的婚姻生活。[3]这表明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角色意识,对未来婚姻生活中妻子丈夫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所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看法似是而非。
二、婚恋观折射出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具体表现为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独立性及主动性迅速提高,自我意识增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婚恋观正由传统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并表现出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著名社会学家英格莱哈特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变迁实际上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现代化”维度,反映的是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的程度;另一个是“后现代化”维度,反映的是从“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转变的程度。由于当前在校高职学生生活的特殊时空背景,其价值观不是二元论意义上的传统与现代的简单对立,而是传统价值、现代价值与后现代价值的三重结构。
1.现代和后现代价值观的觉醒。部分传统价值观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价值观,如民主平等的思想。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看待夫妻关系的态度上。由于现代社会夫妻角色的演化,73%的高职学生认为夫妻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应该相互尊重;仅有24%的学生认为“家庭生活应以丈夫为中心”。在家务活的分配、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分配上,68%的学生选择“夫妻应采取民主协商的态度”;但同时高达85%的男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自己承担着赚钱养家的责任,女方应该回归于家庭”,这一点上与大部分女同学认为的“女性应该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不完全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相矛盾。这说明性别差异在价值选择中所呈现出来的差别比较突出,女生的自我独立性和现代观念明显增强。而在解决矛盾冲突上80%以上“采取沟通对话的态度”。可见当前高职学生的性别意识、自主自强观念也在逐步提高。
2.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虽然部分传统的价值观已经坍塌,但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仍然深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在学生心中,尊重、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一点当作择偶标准。对待生育问题的态度选择也相对比较集中,83%的学生“打算生小孩”,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生双胞胎”,仅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纯粹的丁克一族”。不过打算生小孩的原因中又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以延续香火为目的的,有认为是爱情结晶的,也有觉得好玩的,还有为了增加生活乐趣的。对于男女婚配的模式,超过53%的学生选择“男女相当”,其中女生所占比重较大占61%,也有28%的学生选择“男高女低”,这表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还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3.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婚恋的动机与价值取向于更注重自我发展、追求自由、生活享乐以及个人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价值对比等。高职学生对自由的理解是一种选择的自由,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选择自由是必然和不可或缺的权利,如高达87%的学生认为婚姻本身就是两个人的选择,在结婚方式上选择简洁和有意义的形式,父母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希望父母干涉选择婚姻伴侣,反对学校以校规等行政手段来干涉,这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由于自主意识增强,注重个人体验,导致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忽视传统道德,片面追求享乐,67%的学生对婚姻的追求就是“幸福和快乐,否则不如不结婚”。高职学生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群体所追求的价值观包括:幸福、快乐(享受的、闲暇的生活)、舒适的生活、家庭安全、平等和自由。按照罗克奇的观点,价值观可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高职学生价值观大都属于终极价值观,或者说他们更重视追求终极价值观,而忽视工具价值观,比如负责、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工具价值观的方面做得比较欠缺。简单地说也就是眼高手低,希望达到终极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不愿努力。
在选择对象的方式上呈现多元取向,78%的学生倾向于自由恋爱,13%的主张“朋友介绍”,7%的学生选择网络和传媒空间,只有2%的选择由“父母包办”。可见,学生的婚恋自主性倾向很强,自主追求恋爱对象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缔结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但通过介绍、网络、传媒等其他方式成为对象选择渠道的比重逐渐加大。特别是对于网恋有65%的学生认为“网恋是时代的产物,值得提倡”,仅有17%的学生选择“网恋是虚拟的,很不可靠”。
恋爱、婚姻既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大因素。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才能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看来,当前高职学生的恋爱观和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理性的,但是也存在消极和非理性的因素。他们在价值观上的不成熟性与矛盾性,也说明了他们具有可塑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G711
A
1671-2277-(2011)04-0055-03
责任编辑:刘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