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2011-03-18刘昱洋
□刘昱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如火如荼。自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文化产业已经为公众所熟悉。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刻,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文化企业必然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而对于我国的文化企业来说,目前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强,2010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户均主营业务收入①主营业务属于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并占业务总量的60%以上。只有36.7亿元人民币,而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营业收入142亿元人民币,2011世界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195.38亿美元,可见差距相当悬殊;我国的文化企业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全国第一家资产、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也只略超过140亿元,连2011中国企业500强都没进入[1][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型文化企业作为领军企业,还离不开一大批具有特殊竞争力、拥有一批忠实分众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作为中坚力量,而要达到这种格局,就我国文化企业目前的情况,跨区域并购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恰当的战略选择。
跨区域并购的实质就是使企业的优势取代被并购的同质企业的劣势,从而优化企业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的配置[3]。进入21世纪,企业跨区域并购成为推动生产要素流动的主导力量。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4万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上升22.9%。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并购案例1994年才出现,但是,并购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当前,国家推动产业升级,促成国企改制也成为并购蓬勃发展的重要诱因。2010年共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656起(以涉及标的企业数量计),其中披露金额案例为2057起,交易金额达1696.43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0%、3.9%、39.2%,无论是披露案例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披露金额最大的10起已完成交易并购案例中,有5起是出境并购交易[4]。《决定》指出,“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可谓对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当前正是我国文化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跨区域并购的良机,本文主要对文化企业特定属性的界定及我国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应注意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对文化企业相关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关于文化企业的特定属性
文化与人类的历史相伴产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5]。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对“文化产业”概念给出了权威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依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1)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2)文化传播服务;(3)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5)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6)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一国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满足人类更高级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企业的特定属性使其与其他企业迥然不同,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起重要的作用,使当前我国文化企业的发展备受重视。
文化企业除了企业的三个基本属性——经济性、营利性、独立性外,还有以下四种特定属性:
1.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是由哲学、法律、道德、美学等观念组合而成的,这些观念反映出一定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6]。文化企业是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其成立和运营,要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其产品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体现出意识形态的复制和再生产,能够塑造人的思想、导引人的生活,影响人的行为。从这点上看,文化企业与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文化企业是生产精神产品的法人,不可避免的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在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进行创作和生产,因此,无论从文化企业的法人自身、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看,都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由此看出意识形态作为文化企业的一个特定属性是合乎实际的。
2.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用递增性
按照经典边际理论的解释,在一般的物质产品生产、消费中,普遍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物质产品生产成本先递减,下降到规模经济的数量后,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企业成本反而增加;对于物质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则刚好相反,是先上升随后下降。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在生产文化产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生产,其投入的增加量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复制一张影音光盘、提供信息检索数量等;同物质产品的消费效用不同,消费者在享用文化产品时,随着消费的增加,知识的素养增加,就会更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渴求,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性,例如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每增加一条信息时,信息的相关性使这条信息能跟以往的信息产生联系,增加的效用就更大。
3.公众参与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7],文化企业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物,其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文化品味的提升,其产品是具有精神本质特征的公众产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参与性,报纸、电影、戏曲、竞技游戏等都有广泛的公众参与,人们在互动中从文化产品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创作者的灵感在与公众的交往中激发,离开了公众参与,文化产品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中,文化企业的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得到彰显,被公众所认同,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
4.高衍生性
文化企业的服务着眼点是公众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公众是拥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人,文化具有传播性,由此,文化企业的经济属性加上意识形态属性,再加上文化的传播性,使得文化企业的产品本能的带上了高衍生的属性,一种文化产品出来了,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品的出现。例如公众所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后,带动了整个动漫产业和衍生品行业的利润创造[8],再比如,约翰·托尔金的《指环王》小说风靡全球后,《指环王》系列电影、《指环王》单机游戏、《指环王》网络游戏、《指环王》手机电子书等衍生产品纷至沓来,给公众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文化企业的高衍生性增强了其横向并购的潜力和动力。
三、我国文化企业在跨区域并购时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企业作为企业,有其自身成长、壮大、发生发展的规律。低成本、高收益的成功并购案例总能吸引大批企业经营者,因为并购是企业成长的捷径,正如斯蒂格勒(1998)所言:“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9]。文化企业因为其自身特点、属性等的不同,在跨区域并购时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文化企业并购的重点是,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文化企业,以及中小文化企业间、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间的并购。文化企业在并购时首先要掌握自身的情况,其次要掌握目标企业的情况,还有就是外部环境的情况,包括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本文认为文化企业在跨区域并购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并购要周密规划,且要注意时效性
并购属于企业的重大行动,事先必须周密规划。具体要划分为事前操作事宜、事中操作事宜和事后操作事宜三个阶段计划。制定好每一步骤所要涉及的人、财、物方面的工作,除了需要有法律、财会方面专业人士的参与外,作为并购方的文化企业还需要有文化企业所涉及业务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参与。整个并购规划要制定收益概算,并且要有相应补救措施。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并购具有收益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并购规划中要体现出全面性和灵活性,尽可能多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麻烦和风险,制定出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促进并购的成功实施。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规划还要注意时效性,并购的进程不能旷日持久,因为一方面,长期的时间消耗会耗费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文化企业的产品涉及审美、时尚等方面的特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如影碟、书籍、单机游戏、手机信息服务等,公司的价值变化较大,并购时间太长会给并购带来更多变数,并购效果的把握难度系数增加。
2.尽量搜集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注意对无形资产的判断
对目标企业信息掌握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并购后麻烦的少或者多,甚至影响到并购的成败。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从公司的发展历程、财务收支、生产经营、人员构成、战略导向、研发专利、企业文化等方面搜集目标公司信息[10]。文化产业是一个轻资产性质的行业,文化企业往往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而且有形资产容易估价,无形资产却不容易计量。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通过创意和开发而形成的版权、非专利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特许使用权等,由于无形资产价值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当前在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文化产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未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11],因此,文化企业在跨区域并购时,对于同样是文化企业的目标企业,要结合目标企业的人才构成、产品构成、分众构成及未来发展等因素进行慎密的测算和评估,必要时聘请知名的无形资产评估公司帮助,争取对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3.熟悉目标企业当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必须研究目标企业所在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因为企业并购总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约束下进行的,而不同区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会有差别,前文提到,文化企业是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其成立和运营,要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在跨区域并购时,如果不熟悉目标企业所在地的相关法规措施,想当然的行事,一旦出错,就会很被动。现实中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会采取非常有含金量的优惠政策,恰当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会大大降低并购成本。另外,熟悉目标企业当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加以运用,也有助于增进不同双方企业人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扩大并购企业的影响力,减轻并购后的整合难度。
4.人才的整合至关重要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而作为创意产业的文化企业人才的重要性更是远超其他企业,跨区域并购时,文化企业必须将人才的整合放在首位考虑。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行为的结束,并购后的各项整合尤其是人才的整合至关重要。对于目标企业的人才,要尽快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对目标企业的人才进行分类,即创意团队、制作团队和管理团队。尽快出台对这三个团队的人员的激励措施(报酬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变,现金、股权、期权等方式可以交叉使用)、设立“竞争禁止条款”(离开公司不可进行同业竞争)等。平时要加强沟通,表示出明确的接受态度,尊重个人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和选择,提供畅通的意见反馈渠道。对于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要吸取有用的精华。概言之,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是人才整合的目的所在。
5.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的绩效评价应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
作为内容产业的文化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企业的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要有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12]。因此,对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绩效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的评价,还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评价,像文化伦理冲击、当地风俗习惯的包容性、国家安全等,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另外,由于并购带给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就不能只看短期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还要跟踪并购对企业长期收益的影响,对并购绩效的评价要具有长期性。
四、结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上有国家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支持,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国文化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光,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何在潮流中做大做强、脱颖而出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文化产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单凭企业自身的创造和积累,还要靠重组和整合。跨区域并购是文化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成功完成了这一步,就使自身实力和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就会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里程碑。通过本文的上述研究,笔者希望能对我国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当然,实践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笔者会继续关注相关问题,以便对文化企业跨区域并购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1]齐勇锋.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难点和前景展望[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904399.html,2011-10-15.
[2]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内地企业地位大幅提升[EB/OL].中 国 网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9/03/content_23346221.htm,2011-09-03.
[3]陈泽明.企业重组与产业转移[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潘颖.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规模创历史新高[EB/OL].财 经 网 ,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1-06/110612059.html,2011-01-06.
[5]李长春.李长春说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情况[N].人民日报,2011-10-27.
[6]崔常龙.浅谈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6).
[7]辛鸣.“软实力”背后的“硬要求”——关于文化发展中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10-24.
[8]杨玉英,郭丽岩.文化服务业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刘昱洋.医药企业并购类型及应注意问题研究[J].企业活力,2008,(11).
[11]李先瑞.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的探讨[J].新东方,2009,(12).
[12]薛保勤,解国记.理性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