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1-03-18范卓群
范卓群
宜兴市西望紫砂陶合作社
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范卓群
宜兴市西望紫砂陶合作社
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领悟,“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素养、二是观念。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的得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生活、观察、实践而形成的……
创新;传统;现代;
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领悟,陶艺大师吕尧臣说得好:“茶壶要做的妙,单凭技术是不够的,就像笔墨之于宣纸,铅字之于文章”。陶艺家博览群壶,博采今昔,而最重要的蓝本,就是文化。有了文化的支撑,才有巧思、才能出好作品。“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素养、二是观念。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的得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生活、观察、实践而形成的。有了素养还必须具有观念,没有正确的艺术观,只有经济价值观,作品的艺术品位就不会产生高度,更不会有深度。
明代的供春,借树瘿为本捏造为壶,名曰“供春壶”。但只闻其说,未见蓝本。为清末、明国陶艺家黄玉麟、裴石民等做过几把,后各名家虽几多涉及,但多以黄、裴为摹本。“供春壶”已成了紫砂壶的经典造型,仿制供春壶也就成了制壶艺人的必须课。供春壶发展到现在,陶艺家追求的不是形,而是“神”,通过现代艺术的综合处理,“供春壶”更突出了他的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将树瘿刻划的入木三分,将蟋蟀塑造的惟妙惟肖,把供春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紫砂壶的形式“非方一式,圆非一相”。紫砂艺术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的,各家自有各家的艺术观、审美观、绝无雷同。即使是“仿古”,亦是千人千面,万人万象,各有特色。如“石瓢壶”,裴石民的雅朴、王寅春的浑厚、顾景舟的清秀,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都尽可能加上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紫砂壶的审美是有法则的,书画鉴赏中的“气韵生动”可作为我们鉴赏紫砂壶造型时的一个准则。如陶艺家们都曾经创造出许多经得起推敲,极具艺术品味,有生命力的作品,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
继承传统问题始终是被艺术界探讨的问题,“传统”这个概念必须要正确理解,任何曲解都会使自己走上歧途。继承“传统”,应从宏观角度去理解,不能只抓住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的一个阶段,因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珍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中华文化、艺术是延续和相互影响的,继承传统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继承整个华夏文化的精髓。
宜兴紫砂自明清以来,似乎一直是“方是方、圆是圆”,可是到了以吴鸣老师为代表的“新学术派”那里,他把我们带进了“圆非圆、方非方、锥非锥、柱非柱”的“另一个紫砂艺术氛围”。吴鸣—一个把抽象艺术和传统艺术巧妙相结合,并将之融入紫砂文化艺术中的代表人物,就本着“陶无定提,心延意随”的原则,拓展艺术的空间,设计出一件又一件在艺术界被刮目相看的力作。多件作品荣获省和国家级的奖励,1989、1992、1995年三度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展,获评委特别奖,多次站上了国际演讲的圣坛,走出了一条紫砂艺术创新的道路。
紫砂新流派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振奋和自豪,因为我们看到了紫砂艺术发展的又一片新天地。
[1]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2]王健华:紫砂壶收藏鉴赏百科华龄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