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前瞻性

2011-03-18尚铁英

图书馆学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主体文献资源

尚铁英

(肇庆学院图书馆,广东 肇庆526061)

尚铁英 女,1964年生,馆员。

1 共建共享主体要有超前的意识

共建共享主体主要包括高校领导、高校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工作者和参与共建共享的读者群体等。虽然前三者是共建主体,读者群体是共享主体,但实际上他们都同时具有共建主体和共享主体的双重身份特征。共建主体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消费文献资源和情报信息,共享主体在分享文献资源带来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就文献资源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主张。所以,共建和共享主体难以切割清楚,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共建共享主体意识的超前性实际上也就是指决策者、参与者和读者意识的超前性。这种超前性是相对于滞后性而言的。滞后是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落后于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发展形势和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愿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超前则刚好相反,是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突破了时代发展的局限性,不局限于读者对文献资源的现实消费范围和程度,而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意识层面走在了现实文献需要的前头,在行为层面能够主动地作适度的预测和规划,由此来建构具有长效机制的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运作原理。

其一,共建共享主体要深刻了解和充分认知高校图书馆与各二级院系资料室现实文献资源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努力把握文献资源在共建共享系统中的基本发展状况和趋势,弄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共建共享主体具备超前意识的现实前提和基本条件。只有对文献资源的现实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共建共享状况了如指掌,才能够作出合理的演绎与推测,否则所谓的超前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未来的假设也就缺乏科学依据和现实基础。在没有根据或者基础不扎实的“超前”意识作用之下,必然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显然不利于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构,更无益于校内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且,由于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一旦建构而成,就必然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相对稳定运作,以求得和谐平衡发展。如果游移不定,变化过快,必然会加大共建共享主体的工作强度,增加更多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也会使高校图书馆和各二级院系资料室无所适从,降低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效率。比如在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方面,由于既定的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因此,充分预测未来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1]。这就要求共建共享主体要有非常清醒的意识,对建设模式的运作原理、操作程序、合理程度、注意事项等进行反复研究和现实检测,实事求是地预测其功能的多寡、作用的大小,以及在较长时期内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在超前意识支配下对未来共建共享规划、原则、内容、模式和方法等的评估只有做到科学有理,才可能确保共建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转。

其二,共建共享主体要有开放的理念和创新的思想,这是形成超前意识的重要心理动因。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下,由于校内文献资源管理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办馆理念不开放,缺乏创新思想,对共建共享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校内文献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对未来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预测。在新形势下,只有大胆更新观念,勇于统一思想,敢于创新思维,牢固树立开放的意识,“提倡和推行全局观念、资源观念、合作观念、双赢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2],才能够抛弃大而广、小而全的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本位思想和保守主义,从而对未来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辨,并作出适宜的判断和推演。在此基础上,要主动利用和创造条件,以制定出共建共享的长远规划,建立长效运作机制。这样,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够有一个理想化的结果。

其三,共建共享主体要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激活超前意识的基本条件。共建共享主体要具有较强的图书管理能力和读者服务能力,要具有较为敏锐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对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和演变的预见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来自于共建共享主体厚实的哲学和文化功底,来自于对图书馆学专业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目录学、版本学、工具书使用法、文献检索法、图书与图书馆史等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终身学习,来自于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实际运用,来自于对高校和高教管理的熟悉程度,来自于对高校内部文献资源管理的执着追求。

2 选择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文献资源

前瞻性表现在文献资源实体方面,要注重选择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文献资源。这涉及到文献资源的内容,强调的是文献资源的质量。内容是文献资源的主体,质量是文献资源的生命,以质取胜的内容是文献资源的核心。质量,一方面是指文献资源具有较高的现实情报信息价值,一方面是指文献资源具有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持久情报信息价值。前瞻性是在重视现实价值的基础上,突出对未来价值的判断和预测。

在网络环境下,从形式方面看,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灰色和白色文献、特色文献数据库和古籍文献数据库等不同外在形式的文献资源;从内容方面看,有不同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数量庞大、品种繁多,但这些文献资源并非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优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就不能不特别注重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开发就是要在超前意识的作用之下,始终强化高校和二级院系生产出的灰色文献资源内容的高质量化,尽可能不生产或不断剔除低质量的灰色文献资源;注重所收集、购置、交流的白色文献资源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持久性。而优化选择则是要在超前意识的支配之下,根据高校图书馆和二级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动员本校甚至是校外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学科在内的各相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力量,对文献资源进行较大范围内的搜索、比对和分析,充分权衡相关文献资源在本专业学科领域所占的权重而作出相应的取舍。在开发和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献资源的剔旧更新和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以购置、吸纳最新文献资源;另一方面更要时刻关注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文献资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减少开支与浪费。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按照生均100册文献的规模,一所万人大学就要有100万册文献。如何购置、调配如此庞大的文献资源,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共建共享主体应该用一种适度超前的眼光加大高质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以保持文献资源的永久魅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不仅对当下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依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资料价值。比如像《红楼梦》、《史记》、《诗经》、《文心雕龙》等著名篇章;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权威的、辐射面大的、有影响力的特色文献库;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等文献资源数据库,其价值都具有持久性和延伸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宝库。这些文献资源当然是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必选、首选,并要有足够的数量。这些文献资源将会在未来的高校发展过程中展示其无限的魅力。而对于那些质量较差的文献资源,则尽量不选或少选。这实际上就是突出了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性,强化了文献资源可永久利用性。这显然就是一种前瞻意识导引之下的优化选择。

3 利用网络技术与手段的现代性优势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着新的服务环境和现代技术需求。所谓现代性是指当时的、现时的和放眼未来的发展因素,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一种与过去决裂、注重现在并着眼于未来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现代技术和手段层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手段的现代性优势。

其一,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和使用新的管理策略和技术手段来实施共建共享行为。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传统技术手段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辩证关系,把现代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利用看作是历史的必然,是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的当然选择。也就是说,共建共享中对现代网络技术与手段的利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意识问题和思想问题。这也与上文所说的开放理念和创新意识相吻合。

其二,要摈弃陈旧的、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网络语境下共建共享需求的传统技术和手段,比如手工抄录文献信息、手工编制目录、依靠人工提供信息服务等。这些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不能解决共建共享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其功能已经退化甚至是丧失殆尽。

其三,要更加注重利用现时的网络技术与手段。共建共享要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要时刻关注现代网络技术与手段的变化与发展,要科学预测网络技术与手段在未来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技术平台的建设,把计算机和通信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及通信网络),尤其是图书馆软件广泛运用于高校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要在技术处理上取得突破和进展,建立支撑文献资源管理的现代技术设施,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存贮机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收集加工和传播技术、通信技术、检索和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等[3],以满足共建共享工作的现代化需求。比如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通过宽带高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把高校校内的学校图书馆和二级院系资料室组合成联合体,把不同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4]。对新型网格技术的运用,刘甲学、马海群等学者认为,网格作为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不仅集成现有资源,还提供统一接入接口,未来的新资源只要遵循标准接口就可以接入网络,成为网络资源”[5]。显然,把现代网格技术广泛合理运用于共建共享,是持续开发和利用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明智抉择。

根据以上分析,共建共享过程中注重前瞻性有助于优化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购置方案,拓宽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渠道,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和浪费;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合理配置教育经费;有助于充分发掘各类文献资源的潜在功能,实现有限文献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内文献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建构具有长效作用的文献资源管理系统,更大限度地凸现高校图书馆和二级院系资料室的情报信息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满足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高校办学效率与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马恒通,许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J].情报资料工作,2003(4):119-121.

[2]郝勤,危光辉.关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5):44-47.

[3]王未.浅谈图书馆管理创新[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2):10-12.

[4]刘惠珍.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3):207.

[5]刘甲学,马海群.基于OGSA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4):19-22.

猜你喜欢

主体文献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源回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