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问题探析
2011-03-18刘振义
刘振义
(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 辽宁 锦州 121001)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统计是对高等教育实行有效监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由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管,以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为出发点,为国家统计工作报送教育统计数据,以反映高校综合办学状况。图书统计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内容,也是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客观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对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中涉及到图书馆的只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图书数量、数字资源量3项指标,尽管不是独立的图书馆统计[1],但有关图书馆的统计指标项目还是相对较少。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并参照2009年颁布实施的新版《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统计》,充实和完善图书统计指标项目,以全面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真实状态和服务水平(以下所述的图书及其数量均指纸质图书及其数量)。
1 图书统计指标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内涵
1.1 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解释
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图书统计的相关指标项目被设置在一级指标“资产、校舍”之下,具体说明为:“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万册为计量单位)。”[2]图书属于学校固定资产,因此图书数量指标隶属于“资产”指标项目,并没有被单独设立为一级指标,图书数量指标的下面设有馆藏图书数量和当年新增图书数量2个子指标。
1.2 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3];文件中还规定,“……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主要用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并规定限制招生和暂停招生的主要构成要件。该文件中要求本科层次高等学校的生均图书数量不得少于70册,生均年进图书数量不得少于3册,凡是低于上述标准的高校均被视为该项指标不达标[3],有可能影响到该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生均图书数量指标不仅可以用来判断高等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水平,还可以判断高等学校对图书馆投入的重视程度。
2 现行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以图书数量为基准统计的结果具有一定权威性,便于统计和计算且直观易行,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图书馆是高校藏书最多的部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了对图书金额的统计
仅对图书数量进行统计的图书统计结果缺乏说服力、公正性和合理性。除馆藏图书数量外,馆藏图书总金额也能够反映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状况。例如,数十页的图书价格仅为十几元或几十元,而数百上千页的图书价格可达到百元甚至上千元,价格之差达百倍之多,若仅以数量进行统计,则无法体现被统计图书的真正价值。随着纸张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了图书价格的普遍上涨,使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成本较过去也有所增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都来源于上级拨款,办学层次和类型不同的高校获得的拨款额度也不同。经费少的图书馆的图书采购难度相对较大,在图书经费有限、图书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采购图书的数量必然会减少。如果图书馆仅为了达到教育统计所要求的指标而只采购便宜的图书增加馆藏数量,那又如何保证图书采购工作的质量?这种做法有只注重政绩之嫌,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高校通常以金额拨款形式给图书馆划拨图书采购经费,图书采购的财务报账按图书金额和图书数量进行结算,因此,仅以图书数量作为图书统计的唯一指标无法客观地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真实情况。
2.2 忽视了对图书利用率的统计
图书利用率是反映图书流通情况的最重要指示。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利用已经成为图书收藏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然而,有些图书从进馆开始就很少有人问津甚至从未被读者借阅过,这些图书的数量和金额虽然每次被人为地纳入统计范畴,但却毫无统计价值,影响下一年的采购计划,造成了采购资金的浪费和书架空间的拥挤。
3 完善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指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第5条规定,“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4]因此,高等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改进和加强统计指标设计理念,增强统计指标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把能够真实反映图书馆状况的指标内容考虑和吸纳进来。
3.1 馆藏图书数量与馆藏图书金额并行统计
图书数量可以反映出图书馆的藏书状态,所以当前高等教育统计仍然需要保留馆藏图书数量和当年新增图书数量2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馆藏图书总额”、“新增图书金额”指标。将馆藏图书数量与馆藏图书总额、当年新增图书数量与新增图书金额分别对应,在高等教育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以达到图书的数量与金额并行统计的目的。高等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重新研究图书的数量与金额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物价因素和经费投入因素对图书采购工作的影响,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遵照执行的图书指标统计要求。这既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新的图书指标统计要求指导下开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又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将图书利用率纳入统计范畴
图书利用率是某类图书一段时间内被利用的图书种数与该类图书藏书总种数的比值[5],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于优化馆藏图书建设、促进读者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图书流通统计中最重要的计量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图书利用率,图书馆可以掌握和了解哪些图书使用率高,哪些图书使用率低,哪些图书已经成为“滞书”、“死书”,从而敦促图书馆采取措施使馆藏图书流通起来。统计高校图书利用情况并将其作为一项统计指标纳入到教育统计之中,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充分而有效地发掘馆藏图书资源,促进图书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防止利用率低的图书进入图书馆,也可减少图书馆的“死书”数量,较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经费使用效能,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又防止不必要的图书挤占书架,同时也可以节省读者的查阅时间。
图书利用率指标项目的设立可以由高等教育统计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以确定合理的指标。虽然图书利用率指标在统计中不如图书数量和金额的统计直观易行,但可由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利用率的统计。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独立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把管理系统软件提供的图书流通的各项数据逐一进行汇总并最终得出图书利用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图书流通数据的统计可按时间段设成按月份统计、按季度统计、按年度统计及按累计年度统计等,统计数据中的读者群范围可以视实际统计需要而灵活设定,以满足不同统计范围的统计需要。
4 高校图书馆应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措施
4.1 将期刊纳入图书统计范畴
期刊也是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书相比,其学术性和实效性更强、知识内容更新颖,是师生进行科研、学习、撰写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利用率甚至比图书还高。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期刊作为馆藏的一部分,归入纸质图书统计中。具体操作方法为:把过刊按年度合订算作1册图书,将当年各本期刊的合计金额作为这1册图书的定价,然后按图书的台帐要求独立建帐登记,用此方法把上一年的全部期刊登记造册。
4.2 将编外图书纳入统计范畴
图书馆在进行图书统计工作时,除了要统计《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要求的图书馆藏书和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所拥有的图书外,还应把全校各教研室、专家研究室、科研课题组、各级领导办公室等处收藏的教学、科研、办公使用的图书以及教材样本、档案样本等一并纳入到图书馆的图书统计范畴。这些图书具有管理使用分散、来源渠道复杂的特点,有的是由出版社赠送的,有的是由作者赠送的,有的是由单位购买的[6],不论来源渠道如何,都是处于使用状态且需要长期保存的学校固定资产,都应统一登记造册,纳入图书馆统一管理范围,由图书馆负责登记到台帐上,各使用单位则认真负责图书的保管和使用。
4.3 图书馆加强对统计业务的管理
4.3.1 加强组织领导
图书馆应成立相关业务组织机构,由馆长负责、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在完善和规范已有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7],建立图书数据统计报送网络,明确分工。图书数据应由学校图书馆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图书馆内部各业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各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各学院、教研室、资料室、专业研究室等单位新增加的图书也应按照要求及时、准确上报至学校图书馆,正式登记,一并纳入当年统计数据之中。图书馆统计汇总后,由专门负责人按相关程序和要求报送给上级相关部门。
4.3.2 实行专人负责
负责人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两种:(1)招聘统计专业人才进馆。为使图书馆员专业结构多样化,应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要求适当引进统计专业的毕业生进馆工作,以促使图书馆统计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2)在图书馆内部指定专人负责。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图书馆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一般是由图书馆办公室人员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要选择工作业绩好、办事认真踏实、责任心强的馆员兼做图书馆统计工作[8]。
4.3.3 提高业务水平
统计工作在图书馆众多工作中不是专职和专项业务工作,是附加的工作内容。从业人员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对统计工作业务不了解是导致统计工作做得不到位、不准确、不科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统计能力,积极参加统计系统举办的培训和讲座[7]。在图书馆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应安排相关人员到开设有统计专业的高校学习、进修,使其系统地掌握统计专业知识,以提高图书馆统计工作的业务水平。
4.3.4 树立责任意识
要转变统计观念,树立负责意识。有些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统计观念不强、统计意识薄弱,把统计当作简单的工作来完成[8],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统计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馆领导和统计工作负责人员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5 结 语
高等教育统计作为非常重要的行业统计,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出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反映出高等学校的真正办学实力和水平。统计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结果的一种度量,也是促进高等学校对图书馆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统计体系的众多指标项目中,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指标非常之少。为了准确和恰当地反映图书馆真实状态与工作水平,需要有关部门系统地对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进行逐步完善,使能够反映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有效,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健康、科学地发展。
[1]顾 健.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统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15-21.
[2]中国教育统计网.2008年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EB/OL]. (2008-06-23)[2010-12-20].http://www.stats.edu.cn/tjzs/2008年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10-12-20].http://www.docin.com/p-20139451.html.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数据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EB/OL].[2010-12-20].http://www.stats.edu.cn/tjfg.aspx.
[5]何 璇.基于图书利用率统计的中文计算机类图书的采购策略[J].图书馆建设,2010(3):45-48.
[6]樊五妹.高校图书馆统计与管理[J].图书馆界,2006(1):53-55,8.
[7]严永康.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体系规范建设构想[J].图书馆学刊,2007(3):43-45.
[8]朱淑华.公共图书馆统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