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对已故教授私人藏书的开发与利用

2011-03-18李小萍

图书馆建设 2011年5期
关键词:藏书家人教授

李小萍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 南昌 330022)

图书既是已有科研成果的载体,又是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资源。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无不以藏书多为荣。然而,图书馆对图书的收藏不仅受制于经费,更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对于经费不足、历史较短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尤其如此。因此,高校图书馆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从市场采购图书的数量外,接受师生赠书也是有针对性地搜集符合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资料充实馆藏、获得珍贵书刊的重要途径,如搜集高校已故教授的私人藏书。已故教授私人藏书十分丰富,都是他们苦心求购几十年收集到的与他们教学、科研相关的图书,其中不乏善本、珍本。为了使这些藏书不致散失,他们去世后,如果其家人愿意将其生前全部或部分藏书交由图书馆保存,图书馆可为其设立个人书架,以其名字命名,采用专柜专架的方式为他们妥善保存藏书并对这些藏书进行开发、利用。但这项工作目前在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就高校图书馆收藏对象之一——已故教授私人藏书问题与同仁进行探讨。

1 已故教授私人藏书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与意义

已故教授的私人藏书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是他们多年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研究所积累的专业图书。这些藏书大都结合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采选,与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设置及高校图书馆收藏原则一致,是馆藏文献的有益补充,符合高校文献资源建设要求。而搜集这些图书不仅能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同时也能在教学科研上给更多的青年教师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学校师生具有指路和导航的作用。

教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对大学精神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以来,高校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够收藏已故教授的藏书,那么在广大师生利用这些藏书时,这些知名教授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为人风范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对师生产生极大的鞭策和激励作用,从而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铸造师生的良好品质,使学校良好的学术(习)风气发扬光大,以激发他们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已故教授的私人藏书不仅是一笔丰富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虽然图书馆是公益机构,不追求利益,但也要千方百计地争取读者、培育读者、吸引读者。主动为读者收集所需文献资源是吸引读者、提升图书馆人气的主要途径。接受(收藏)已故教授私人藏书不仅能给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图书馆形象,也是图书馆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这不仅能表明图书馆的影响力和作用,甚至还能体现图书馆管理者的人气。对已故教授私人藏书的开发和利用,充分体现了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对于已故教授而言,图书馆设立以其名字命名的个人书架,采用专柜专架方式为其保存藏书,也是对他们的最好尊重和纪念。

2 已故教授私人藏书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多年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得到来自校内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教授、专家、学者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购置、搜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其晚年或逝世后由其后人无私地捐赠给他们曾工作过的学校的图书馆。如近5年来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就接受了退休老教授捐赠的图书数千册,有些教授还明确表示在其去世后将把所藏书籍无偿捐给图书馆。这说明,高校图书馆为已故教授私人藏书设立书架,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首先,高校作为国民高等教育基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其教师也必定精研学术、学有专长。他们要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必然需要大量文献,所以教授尤其是其中一些名师的藏书量一般都非常可观而且具有很强的专业学科性。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力、物力及人文环境是开发与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书的重要保障。建立高校已故教授私人藏书书架,需要有固定的场所并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高校图书馆员一般都接受过专门培训,具有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及文献收集、管理能力;图书馆是学校信息的集散地,是广大师生的第二课堂,具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些为开发和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开发与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书是其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应该能得到其家人的支持。很多教授去世后,若家人中没有其专业的继承人,则其生前藏书大多束之高阁。对于其家人而言,这些藏书不仅毫无实用价值,而且占用空间。如果图书馆能以已故教授的名字设立书架对其生前收藏的图书进行收藏保管并开发利用,相信大多数已故教授的家人是愿意把书交给图书馆保存的。因为这样做,于公,能够充分地利用分散的资源,避免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节约图书馆有限的图书经费;于私,既能节约其家人有限的居住空间,也能进一步实现和延伸这些藏书乃至已故教授本人的价值。

3 已故教授私人藏书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实施

3.1 更新观念

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打破“放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必须是图书馆的财产”这一观念,强调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对于私人藏书更应如此。已故教授的私人藏书的所有权首先属于其具有合法继承权的家人。因此,对这些图书,图书馆要根据其破损程度和其家人的授权情况决定是否拥有这些藏书的完全处理权。对于那些陈旧破损、与本馆馆藏重复的藏书,应由其家人进行处理。当然,如果已故教授家人已将其全部藏书的处理权完全授予图书馆,图书馆则可自行处理这部分藏书。

3.2 广泛征集,专人管理。

高校图书馆对已故教授私人藏书进行征集,首先应该取得学校的支持,由学校发布正式文件,鼓励已故教授家人积极献书。同时,可通过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到各院系发放宣传单,制作网页、组织专题活动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征集资料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同各院系保持密切联系,多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或通过与已故教授家人联系,在取得同意后,由专业馆员登门拜访进行藏书征集。在做该工作时,专业馆员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以争取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藏书入馆后,要以学校或图书馆名义向其家人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和表彰。图书馆可单独成立特色书库专门存放这些图书,建立专门的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3.3 合理分类排架

鉴于这些藏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排架管理既不同于普通图书,也不同于期刊。各图书馆应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类排架方法,尽可能作到收、藏、展、用并重。但藏书的主人是这些文献资源的关键要素,因而这些文献的管理应把人作为突出的主题,可以以藏书主人的名字与藏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排架,如文学——某某教授藏书、历史——某某教授藏书、教育学——某某教授藏书等,并附以这些教授简介,以便展示和检索。还要为其建立书目数据库,以方便读者利用计算机通过多种检索途径(分类、收藏者、主题等)、从不同角度揭示文献。

此外,为了更充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已故教授的私人藏书,还可按学科分类将这些图书直接下放到有关院系的资料室,提供给进行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使用。这既能为相关教师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提供支持,又能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同时,使用者也可适当用课题中的资料费回报这些藏书的家人。如此,产生的影响可带动后来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互惠互利。

把师生资源与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设施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整合信息的重要作用,使其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这是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化文献的一项长期任务。收藏本校已故教授私人藏书有利于学校和图书馆的发展,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各高校图书馆的充分重视。

[1]李小萍.高校图书馆读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界,2005(3):25-26.

[2]周家珍.高校文库建设之路的探索:北京大学文库15年历程回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3):25-30.

猜你喜欢

藏书家人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珍惜每一本藏书
我的家人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