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

2011-03-18宋朝普王世进

天府新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劳力阶层共生

宋朝普 王 玉 王世进

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

宋朝普 王 玉 王世进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的必要性。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阶层应该主要依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三个新兴阶层。这三大新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只有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使新资本资源、新知识资源、新劳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好地整合和配置,在社会各阶层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分享,才能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社会共生论;社会资源;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新劳力阶层;和谐共生

一、从社会共生论的新视角看待当代中国新阶层现象

新时期出现的阶层分化的新现象呼吁着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和新的理论根基的重建,而当前的新阶层研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作为一种新阶层的理论构架的社会共生论就应时而生。社会共生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解释框架,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能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有效解释力。“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表示“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后来 “共生”概念被社会学家借用或借鉴来研究人类社会。

社会共生论认为共生是个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1〕社会共生论以人人平等为前提,每个人生而平等,勿论信仰、阶级、性别、职业、年龄等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不同,只要你尊重他人的公民权利,那么你也拥有同等的公民权利。人之间有不同利益,团体之间有不同利益,阶级之间有不同利益,当然有冲突有竞争,但是冲突和竞争并不是要消灭对方,而是以共生为前提。社会是个复杂的巨系统,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有机制组成。在运用社会共生论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主体、资源和约束条件三大要素。在三者当中,社会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群体还可以是全部人类;资源要素包括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劳务资源等,约束条件则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意识、约定等等。

在社会共生论看来,社会阶层的划分应该主要依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关系,因为一般来说,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是构成阶层结构形成的基础。社会资源从类型上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资源即物质性的财富,包括资本、劳动力;二是政治资源即政治权力和权利;三是文化资源,包括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威望或社会声誉。在任何社会,这三类资源都是稀缺性资源。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资源展开的,包括对资源进行开发、占用、掠夺、分配和分享等。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利益分化,而利益分化既是阶层分化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阶层分化的实质和表征。因此,主体间的资源配置在社会共生关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社会共生就是社会主体在约束条件制约下为竞争和分享资源而进行斗争与妥协的过程和状态,社会进步就是社会共生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因此,要廓清阶层分层的现状,揭示新阶层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必须围绕转型时期的资源类型和资源配置及其变化状况进行具体考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权力、资本、知识和劳动力等社会重要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社会阶层位序取决于各个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及其综合实力,拥有资源种类越多、综合实力越强,其阶层位序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社会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社会成员因为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的种类、多寡和质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间通过对有限社会资源的竞争,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体的分层和流动,从而不断产生新兴社会阶层。

二、转型时期的三大社会新阶层

通过三十年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社会的逐步确立,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史无前例的全面转型。在这次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原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具体表现为:第一,工人阶级的分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工人阶级由原来的两大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已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一是蓝领工人阶层,主要包括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从事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者;二是白领工人阶层,包括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三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主要包括党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实际党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第二,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三十年以来农民阶级的分化日益加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层:一是农民企业家阶层;二是乡镇企业职工阶层;三是进城农民工阶层;四是土地承包者和农村专业户阶层;五是普通农民阶层;六是贫困农民阶层。第三,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显著的分层与流动,广泛地活跃于理论界、文艺界、科技界、企业界、医疗卫生界等,扮演着管理者、知识生产与传播者、高科技企业创办者、技术发明者、自由职业者等各种身份。

正是在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的过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层次社会群体,从而形成了历史新时期的新阶层。从当前社会主要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社会资源相当匮乏的状态得到逐步改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多样,能够与民众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成正比增长;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国家放开对各种资源的控制,中央的资源控制权力下移,其资源供应能力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体制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自由流动资源大大增加,〔2〕形成由国家几乎垄断所有重要资源的积聚模式到资源积聚和资源扩散同时并存,由国家依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进行资源配置到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因此,根据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作为划分标准,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显著的社会分层,产生了以下三种主要的新兴社会阶层: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

1、新资本阶层

新资本阶层,是指在建国后消灭了资产阶级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重新出现的、以拥有大额资本为标志的社会群体。这个阶层的共同特征是以资本的运作为主,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利益,其主要资本是作为一个社会基础因素的生产资料,所以这个阶层对社会的经济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并进而影响政治和文化。

建国之初,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整体消灭。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和控制了几乎所有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使得资源的配置发生了大的变革。随着国家逐步放开市场控制,第一批从事商品贩卖的人员获得了“第一桶金”,为日后的资本积聚和扩大打下了基础。随后 80年代中期出现“官倒”现象,一部分拥有或接近政治与行政权力的人,靠着“官倒”积累起财富,完成了资本最初的原始积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让从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新资本阶层的主体。按照 2008年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内资总共为 157421.4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投资额为35575.6亿元,个体投资额为 7190.8亿元。〔3〕就城镇就业人员来看,1978年在个体经济中就业人数仅为 15万人,而在2008年达到 3609万人;1990年在私营企业中仅有 57万人就业,而在 2008年上升为 5124万人。〔4〕

2、新知识阶层

新知识阶层是以知识的生产、储存、组织、传播和运用作为职业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新型知识分子组成的相对独立群体。〔5〕其主体为那些以脑力劳动为主、靠知识生活、依赖市场经济体系、分布于不同的职业领域的人。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目前在全国约有 3800万专业知识分子,其中约 1000万在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

新知识阶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第一,新知识阶层的重要特质在于其“知识属性”。新知识阶层的崛起主要基于知识的力量,即依凭智慧、知识和高新技能获取财富并提升地位,这是新知识阶层生成的主要原因和构成新知识阶层的根本要素。第二,新知识阶层的“知识属性”更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与财富的共生。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水平对收益的影响明显上升,知识和财富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知识阶层对商业和财富有更广泛的兴趣和热情。虽然知识阶层所占的比例尚不明显,但知识阶层的总体收入已在全社会中处于中上等了。

新知识阶层是一个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有的由传统的知识阶层转化而来,并仍然处于传统领域,有的完全就是新产生的新型知识阶层。相比较而言,传统知识分子大多集中于人文学科领域,生产着诗词歌赋等精神文化产品。而新知识阶层则广泛进入工程、经济、金融、管理、研发等多种行业,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六大群体中有三个群体直接属于新知识阶层:一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二是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他们许多是年纪轻、学历高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另外三个群体,即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中的诸多人士也属于新知识阶层,比如公证性中介组织,如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事务所以及证券、仲裁等中介组织,他们成员大多具有学历高、专业性强特征。

新知识阶层拥有明显区别于传统知识的新型知识,主要表现为专利、版权、专业许可、广告、传媒、中介服务等等,具有收益高、更新快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造就的新知识阶层渴望以知识创造财富,更有能力、更有条件也更愿意将知识转化为财富,他们掌握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知识、技术,通过专利、版权、专业许可等方式以及相应的工资制度,将知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成为愈来愈重要的致富主体。同时,声望地位在社会各阶层中也显著提高。在历次职业声望调查中,排在前 20位的大多是新型知识分子的职业。如享有“当代毕升”美名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发明者王选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知本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还有一批像丁磊、马云那样在信息产业中发家的“网络富豪”,更有诸多凭借技术致富的企业家和高级白领如唐骏、李开复等。新知识阶层在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上优势明显,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相当地兼容和谐,达到知识与财富良性的共生。

3、新劳力阶层

新劳力阶层是指不同于传统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自身劳动力为主要资源,包括新型体力劳动者、新产业工人和农民工。在这三者当中农民工最为典型,也是本文新劳力阶层研究的主要对象。

上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民逐渐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同时,在人多地少的特殊资源约束之下,中国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追加人力及其他投入,引发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也即所谓“内卷化”。于是农村不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流动,农民工现象开始出现。

“农民工”这个词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职业和身份的混合物。按其制度身份是农民,但是所从事的多为非农职业,兼具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在农村和城市形成两个共生圈内来回穿梭。中国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零售业、餐馆、发廊、搬运、街头摊贩这些边缘性职业中,在劳动关系上为被雇佣者。他们或者为异地转移的进城农民工,或者就地转移,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这些职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靠身体和手工技能谋生,其待遇和职业稳定性都比较低,对经济波动极为敏感。

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又由于大量农民工的进城而有力地拉动了内需,还促进了国家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农民工依靠自身低廉劳动力资源,常常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不得不承受多阶剥夺,也即受到的前后相继的、多次的和累加的剥夺现象。具体表现在:农民工城市就业进入门槛的提高,超时劳动所造成的身体损害,恶劣劳动场所造成的损害,对农民工就业权益的剥夺等等。以就业歧视为例,一方面,多项政策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直接对农民工职业和工种限制和歧视性收费;另一方面,在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之间出现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等不平等现象,多年的习惯造成城市市民的优越意识以及对外来者的排斥心理。〔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工居住地往往狭窄、拥挤,基本生活设施差,卫生环境恶劣,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也常常都得不到保障。

三、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野进行新阶层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掌握新阶层产生规律,通过对新阶层的考察了解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形式和路径,以有助于抓住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规律,力求社会资源能合理公平地分配,社会主体间能达成和谐的政治共生、经济共生、文化共生、人与自然共生,以充分满足人性的自然而充分伸展,最终达到理想的和谐共生社会。

通过对以上三大新阶层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新资本阶层促进了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有利于科技创新,同时也制造了许多社会矛盾,如原始资本的原罪问题、商业贿赂、环境污染、侵犯劳工等。新知识阶层推动了科技文化繁荣,带动了技术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新知识阶层伴随着自身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如剽窃,造假,文化泡沫化、声誉受损等。特别是新知识阶层与权力和金钱交往过密,常常会有趋权或者趋利的倾向。新劳力阶层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建设,但也带来了不利于城市治安管理、挤占城市就业岗位和新农村建设缺少劳动力等相关问题。

除了以上所说的新阶层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外,还可以发现,社会新阶层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还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7〕新资本阶层和新知识阶层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迅速而持续的创造财富,而新劳力阶层所拥有的劳力资源致富力较低。在经济领域内,这表现为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可以很轻松地占有和支配劳力资源为自身带来更大财富,劳力资源却不得不依附于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以谋生。因此在资源配置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这种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在收入分配领域即表现出收入差距的扩大。近年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催生、牵引阶层构成变化的主要力量。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在近三十年的新阶层演进过程中,新劳力阶层挤进新资本阶层和新知识阶层的空间和途径越来越窄小,新资本阶层和新知识阶层可以借助其资源优势挤占新劳力阶层向自身流动,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所拥有的优质资源传递下去,进而将新阶层身份遗传到下一代和扩散到整个家族,呈现代际遗传和家族遗传特征。

对于出现的这些由新阶层所带来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上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从目前看,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向新资本和新知识阶层为代表的强势群体集中。强势群体由于迅速地吸收社会中的种种资源,把握甚至垄断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阶层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导致强势阶层侵犯和剥夺弱势阶层利益,再加上强势群体自身转型不尽规范,财富积累过程明显带有不公平、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因素等,往往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结构性变迁,〔8〕它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均衡状态,另一方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更易产生和加剧社会失衡现象,造成社会问题。在社会共生论看来,在当前思考社会新阶层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必须将其纳入到公平正义的社会规范秩序中,在承认阶层差别、阶层序位的现状同时,要使阶层分化与利益差别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通过协调各阶层间关系维护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以保证阶层关系的均衡与和谐,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良性发展,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资本阶层应该处理好资本与权力、资本与知识、资本与劳力的关系,开展正当竞争,保证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新知识阶层应当尊重自身所从事的科技文化知识事业,而不能依附于资本,更不能表现为唯资本化倾向,还要使自身的知识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新劳力阶层应该积极争取合法权益,政府更要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手段保证新劳力阶层的权利和利益,以确保劳力资源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重点是要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食品供应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在内的城市二元制度,打破针对农民工的“制度排他”和各种隐性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当然,新劳力阶层自身也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法制意识和组织能力,提升劳动力资源的品质和能力。

第二,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各阶层的主体地位,改进约束条件,合理配置和分享相关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从而达到最终改善各阶层之间共生关系的目标。其基本路径是:把握阶层分化的利益实质,按照共建共享原则,从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两个层面着手,改进现有社会规则,协调新兴阶层与其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建立起大致保持平衡的利益格局。还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各阶层公正获取利益的社会流动机制、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搭建各阶层进行公平利益博弈的政治制度平台,竭力使社会资源配置朝着普惠的方向调整。

总之,社会新阶层之间以及新阶层与社会其它阶层之间的差异或不平等性,要放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动态过程中整体地加以考察,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标准比如收入状况来评价,其合理性根本在于是否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新阶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要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关系,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胡守钧.社会共生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4.

〔2〕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 〔J〕.社会学研究,1996,(1):58-63.

〔3〕〔4〕中国统计年鉴 -2009〔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71-172,111.

〔5〕蔡宝刚.论新知识阶层的崛起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J〕.江海学刊,2008,(1):146.

〔6〕李萌.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53-120.

〔7〕史晴,陈东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J〕.生产力研究,2006,(12):5-7.

〔8〕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5.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C912

A

1004—0633(2011)02—090—04

2010—12—01

宋朝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哲学。 上海 200433

王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世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上海 200433

猜你喜欢

劳力阶层共生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