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研究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2011-03-18谭祖雪杨世箐张江龙

天府新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灾区灾害救援

谭祖雪 杨世箐 张江龙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研究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谭祖雪 杨世箐 张江龙

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将有效地补充政府管理框架下的救灾体制,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不仅涉及到构建原则、构建内容,还涉及构建内容之间的内在衔接机制。构建内容不仅要确定介入主体、明确介入时间和领域、完善介入途径和技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协调各方关系和加强多方合作尤其是与政府的相互支持,还包括协调平台的搭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不仅涉及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的构建,还包括监管机制、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的构建,唯有此,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才有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社会工作;灾害救援机制;5.12大地震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不论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还是其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救灾工作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害救援,是构建救灾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以 5.12大地震为例,结合笔者前期研究①笔者曾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民政部2008年招标课题“社会工作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分析社工介入灾后救援机制的差异对其功能发挥的影响,并尝试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后社会工作介入机制,从而促进社会工作应有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为构建完备的救灾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概况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对灾后救援的介入机制影响社会工作在灾后救援中的功能与作用发挥”的研究假设,以在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 (包括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为对象,通过对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包括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个案访谈收集资料,分析社会组织对灾后救援的介入状况和特征;针对社会组织相应的工作覆盖区域内居民和政府官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评估把握其工作成效;进而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采用不同介入策略和工作手法的社会组织功效发挥状况的差异,探讨不同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援机制对社会工作功能与作用发挥的差异性;最终结合研究发现及结论提出对策并达成研究主旨——尝试探索一套合理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援机制。

结合前期研究实践,本文将核心概念灾害救援机制内容操作化为介入主体的背景、介入途径、介入领域 (灾难救援、心理支持、能力促进、社区发展、医疗康复)、服务方式和方法、各方互动状况,进而设计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了多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首先,在四川 39个重灾区、极重灾区范围内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五个地区;在每个地区用判断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 3个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组织、3个政府机构和 1个灾民安置点;最后用配额抽样方法抽取主要由政府工作人员、受灾群众和社会工作者三类人组成的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1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866份,有效回收率 86.6%;个案访谈42人。

二、分析结果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各地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的领域相近,不同领域的介入效果有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均表示社会工作已广泛介入到灾难救助、心理支持、能力促进、社区发展和医疗康复五个服务领域中。其中,表示介入 “灾难救助”、“心理支持”领域的人数比率均占 100%;表示介入“能力促进”、“促进新社区整合”领域的比率也均占 95%左右;表示介入“医疗康复”的比率相对稍低,不足83.5%。

但是,不同领域的介入效果不尽相同。经过对介入领域的问题进行赋值,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人们对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者)在各领域开展的工作评价良好,但不同领域的评价状况略有差异。从表示“满意”者的百分比情况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灾难救助 (84.6%)、心理支持(81.7%)、能力促进 (78.9%)、医疗康复(74.2%)、促进新社区整合 (70.2%)。这和表示“一般”者的百分比由低到高排序状况一致。

2、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的主体和途径呈现多元化,不同途径的介入效果有差异。本研究中样本涉及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类型为:政府背景、境外 (香港、台湾)高校背景、国内民间服务组织、国内高校背景、境外民间服务组织。通过访谈发现,其介入灾区服务的途径虽然都有借助政府介入的共同特征,但也可具体进一步细分为 5种:政府相关部门直接领导,高校合作,民政部门注册批准,政府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审核批准。研究发现,虽然各类组织具体介入途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取得政府准入许可后合法介入的,没有出现非法介入的情况。

综合分析发现,介入途径与对灾害救援机制的评估低度相关,不同介入途径的社会工作组织或个人所开展的各类工作效果可能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在已广泛开展的 5类社会工作服务中,人们对境外民间服务组织、国内高校背景介入的工作效果更满意,而对国内民间服务组织的满意度相对稍低。为了进一步检验该结论,研究者将介入途径与整体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 5种途径的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境外民间服务组织 (91%)、国内高校背景、政府背景、境外 (香港、台湾)高校背景、国内民间服务组织 (73%);且介入途径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整体评价通过了卡方检验,即两者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但相关程度很低)。这个结果支持了上述分析的结论。

3、不同的服务介入方式和方法,其介入效果有显著差异。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服务时间、回访情况、跟踪情况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解,分析后发现: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实施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会导致人们对工作效果的评价有高低之分。具体而言,服务方式、回访情况、后续服务情况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均相关;人们对采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更高。

4、互动状况不同,服务效果也不尽相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互动状况会导致人们对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果评价有显著区别。具体而言,服务态度、与灾区居民的互动情况、与当地基层部门的互动情况和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均相关;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态度越好,与灾区居民和当地基层部门相处得越融洽,人们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接受个案访谈的社会工作组织负责人均表示,要合理定位社会工作服务,选择适当时机开展灾区群众所需要的服务,才能保障社会工作功能的有效发挥。并指出,社会工作在灾害救援中应该承担“资源链接者”、“协调者”、“使能者”和“赋权者”等角色。

三、总结与讨论

上文的分析,客观上回应了“社会工作对灾后救援的介入机制影响社会工作在灾后救援中的功能与作用发挥”这一基本假设。为了更深入探讨在 5.12大地震中社会工作介入救援机制的特征,本文对研究发现做进一步讨论。

1、灾区各地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基本内容相近。尽管调查资料显示,介入主体是多元化的 (5种介入主体),介入途径是多样化的 (5种介入途径),介入领域是全方位化的 (5种介入领域),且不同的介入主体、介入途径和介入领域其介入效果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此次社会工作介入 5.12大地震救援存在着共性,即灾区各地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基本内容相近,均包含了介入前的准备工作、寻找介入途径、介入后的角色定位和关系处理问题、介入的领域选择、介入后的具体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确定等。

2、介入灾害救援的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有互补整合的趋势。结合访谈资料发现,作为介入主体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介入的领域涉及灾难救助、心理支持、能力促进、医疗康复、促进新社区整合等方面,几乎覆盖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但是,不同服务领域的服务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介入主体的不同也会导致服务质量的差异。同时,灾害发生后一个月左右,大量的社会服务机构的介入也极大影响了服务质量,尤其是一些准备不充分、专业性不强、目的性不强的社会组织的介入,给灾害救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另外,灾害发生初期,大量社会组织盲目的介入,致使“明星灾区”的社会资源出现“堰塞湖”现象,一些农村边缘山区出现“无人问津”现象。

随着救灾进程的不断推进,灾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有互补整合的趋势,一些服务能力较弱、整合能力较差的社会组织逐渐退出灾区,其他社会工作机构根据自身的服务范围及能力适时的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机构间出现了合作开展服务的倾向。虽然灾害重建过程中,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能够理性地、有效地、合理地做出介入灾害救援的决策,但是,灾难发生初期一些社会组织的盲目介入,值得我们反思,这也是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

3、介入灾害救援的社会工作机构需加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介入 5.12大地震救援,发挥自身优势和力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事实也充分表明,灾害救援体系的构建缺少不了社会工作的加入。但是,在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介入灾害救援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了其发展的不足。尽管调查问卷的资料显示灾区群众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高,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调查地点也有其他类型的服务组织的存在,因此有必要深入验证发现。结合访谈资料,我们深入地了解到,介入灾害救援的社会服务机构在自身能力建设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缺乏,没有形成持续性的资金供应机制,没有强有力的资源链接能力;二是人员缺乏,不仅表现在专业人员的缺乏,也包括专业志愿者的缺乏;三是专业性不强,很多机构的职员都缺乏专业的价值观、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其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和社会工作者大都表示,目前人力、物力以及专业性缺乏是当前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则通过相应的描述反映出其专业性欠缺的问题。

“他们在与居民建立关系时说话比较客气,而且不图什么回报。与大陆的不同是,台湾的这些服务组织比较规范,很敬业,直接看,他们社工的服装就很整洁统一……大陆与XXX不好比,XXX属于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像有些临时服务组织如 XXX没法比。”(访谈记录 5101)

“给我的感觉 XXX工作有组织性、专业性,更细化。它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组织, (别人有实力)当然比其他一些组织要做得好。”(访谈记录 2103)

“首先,我自己以前没做过,大家都没有经验。另外,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前期的服务也做了一些调整,但人还是缺,招不到,招来了发现也不是太适合,没办法,这样服务肯定会受影响。”(访谈记录 3202)

4、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受相关因素影响。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当前影响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政策环境、社会认知和认可度)和社会工作自身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发展程度、社会工作人才因素)。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必须考虑其影响因素,不断推进和社会工作发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专业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介入 5.12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上面。组织化问题是指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协调平台优化资源配置、达到信息共享;规范化问题是指社会工作介入机制五花八门,缺乏成型机制,影响了介入效果;专业化问题是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强影响了服务效果;本土化问题是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合理的、系统的和高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

四、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构建策略

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对纠正灾害社会工作具体服务偏差,增进社会工作灾害救援服务的社会效益,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它的建立将有效地补充政府管理框架下的救灾体制,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1、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构建原则。灾害救援是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的主要责任和最终目的,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也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本土化原则,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核心在于“本土化”,要紧扣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受灾群众和受灾地区的实际需要展开;二是价值原则,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出发点在于满足群众需求,尊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价值,引导他们参与改善生活和发展自己潜能以最终达成助人自助;三是效用原则,要追求社会工作在灾区发挥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四是社会参与原则,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提供支持。

2、搭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的协调平台。鉴于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中所出现的组织化问题,即盲目介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或边缘灾区“无人问津”的现象,因此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必须搭建协调平台,避免问题出现。协调平台在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灾害救援过程中,一是要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达成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全方位覆盖灾区;二是要发挥监管平台的作用,强化机构准入,监督服务开展,避免恶性竞争,推进服务进程;三是要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政社”交流,透明救灾过程,建立学习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3、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的内容。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本研究认为,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不仅涉及到构建原则、构建内容,还涉及构建内容之间的内在衔接机制。构建内容不仅要确定介入主体、明确介入时间和领域、完善介入途径和技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协调各方关系和加强多方合作尤其是与政府的相互支持,还包括协调平台的搭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不仅涉及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的构建,还包括监管机制、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的构建,唯有此,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才有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1〕王思斌.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2〕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角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

〔3〕马伊里.有组织的无序——合作困境的复杂生成机理 〔J〕.社会科学,2007,(11).

〔4〕顾林生.国外基层灾害应急管理的机制评析 〔J〕.中国减灾,2007,(6).

〔5〕石劲松,刘美芳,曾新华.全方位而有价值的救助——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责任方式及模式探讨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

〔6〕黄匡石.社会工作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J〕.人才开发,2008,(7).

〔7〕刘西.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应急机制的研究 〔J〕.管理,2009,(6).

〔8〕Peter E.Hodgkinson,Melanie A.Shepherd,The impact of disaster supportwork〔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1996.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

C912

A

1004—0633(2011)02—005—04

本文为民政部 2009年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志愿者队伍建设招标课题“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内容,项目编号:2009MZABR52。

2010—10—08

谭祖雪,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杨世箐,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社会问题;

张江龙,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四川成都 610500

猜你喜欢

灾区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
紧急救援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