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模式与经验研究

2011-03-17卢启泉

台湾农业探索 2011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服务

卢启泉

(龙岩市科学技术局,福建 龙岩 3640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引导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 “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领导推动组织下,各地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 “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活动,中国大地兴起 “发挥科技人员智力财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潮,极大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并且发扬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模式。本文对这些经验与模式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提供参考。

1 科技人员进驻企业模式

1.1 企业科技特派员模式

针对农村基层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体系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1998年福建南平市创立了 “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2002年科技部开始试点推广,2006年全国已有22个省267个县(市)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动员大批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下乡,引导带动亿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深受农民欢迎[1]。参考 “科技特派员下乡”机制,2008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启动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从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遴选出157名优秀科技人员,进驻154家广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工作,取得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效应。通过特派员入驻企业,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特派员又能够把生产第一线获得的创新思维、市场动态和深刻体会带回课堂和实验室,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全国各地分别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组织动员科技人员进驻服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辐射带动企业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1.2 科技政策辅导员模式

近几年,为鼓励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央和地方相继在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推动激励政策落实,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建立 “科技辅导员”制度,在科技系统中选择业务精通的工作人员走进企业担任 “科技政策辅导员”,为企业提供政策辅导、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科技政策。如2009年,江苏省科技厅选出1000多名 “科技政策辅导员”向84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辅导服务,有力地帮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和及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 “科技政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由此建立的工作渠道,科技部门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从而及时掌握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1.3 专家技术诊断辅导模式

企业技术创新诊断辅导,主要针对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大、急需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集群。通过组织相关行业专家或委托境内外权威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对这些行业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进行技术提升的诊断,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装备改造等方面的差距和提升的措施建议,辅导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技术提升达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诊断辅导工作费用由政府出资,不增加企业的负担。对企业落实专家组诊断辅导建议所生成的符合要求的技术需求对接项目、转型升级改造提升项目,政府予以积极扶持;对诊断辅导中形成的行业共性关键需求,设立工作专项予以推动。2009年,福建省经贸委启动实施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专项工作,包括铸造、造纸 (包装用纸)、合成氨、塑料管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长乐棉纺产业、福安电机产业等7个专业领域,80多家企业参加第一批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共梳理技术需求335项,归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30多项,专家向企业提出初步建议556条[2]。

2 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模式

2.1 开放科研单位创新平台模式

长期以来,政府支持建设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博士科研流动 (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大量优质科技资源,但限于内部使用,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而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较弱,R&D经费投入不足,面对技术难题经常求解无门。因此,推进这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通过非盈利的有偿服务方式,接收企业的委托开发、技术咨询、科研测试等业务,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2006年,北京中关村启动开放实验室工程,分4批选择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挂牌设立59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截至2009年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累计为1163家企业提供了包括检测、技术攻关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5602项服务;承担国家、北京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575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移项目90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57个。

2.2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模式

为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各地加快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做法是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集成、整合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中试及工业化试验设施、科技创业、科技文献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资源,建设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如福建福安与省机械研究院共同成立福建省电机技术开发基地,依托宁德国检局成立福安市电机产品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攻关、产品检测等服务,有力解决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少等突出问题。

2.3 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模式

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是关键。因此,各地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并支持企业组建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如2009年福建龙岩有4家企业成立博士后工作站,1家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企业成为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71家企业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紫金矿业、龙净环保、龙工集团等一些大型骨干企业成立了技术研究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逐年提高,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为地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起到龙头骨干作用和推动作用。

3 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模式

3.1 战略联盟模式

科研院校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有利双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如 “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的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5所院校和上海电气、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总公司等7个集团组成产业集群式战略联盟。

3.2 研究机构共建模式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立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日益受到企业欢迎和重视。如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一批重点高校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研究所,发展成绩显著;华东理工大学与兖矿集团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工作站、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20多个,在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合作,有力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筑。

3.3 科技人员互聘模式

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兼任企业相应的技术职务有利于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企业的科技人员参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有利于加速企业技术研发工作。如东北大学和上海宝钢通过建立宝钢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交流和互聘制度有力促进双方科技、学术、人员的交流和融合。

4 项目技术会展对接模式

目前,除 “深圳高交会”等全国性的 “五大科技展会”外,区域性、多层次的地方性展会也风生水起,不同省市纷纷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展会或产学研结合洽谈会,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科技展会平台能够深化推动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工作。如福建省通过对 “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这一平台的延伸和拓展,以高端产业技术、区域产业专题、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突出项目、技术的对接,有力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省共组织开展各类对接活动230多场,对接各类项目技术3940多项,涉及总投资400多亿元。

5 专业技术协会模式

企业专业技术协会是指企业科技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技术交流合作组织,主要有企业科协等形式。企业科协作为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科协能够把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联系在一起,把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科技工作者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组织特色鲜明、行业特点突出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企业与各级各类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合作,帮助科技工作者获取最新信息,准确把握科技前沿和产业技术动向,促进企业重点难点技术问题解决。同时,企业科协作为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的重要纽带,能够围绕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服务工作,激发创新热情,促进企业和谐。如2009年,福建省企业科协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企业科协新增874家,总数达1158家,利用企业科协这个平台开展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服务等活动有声有色,有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6 小结

上述经验模式都是在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影响比较大、效果比较好的模式,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地区在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时还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与经验,如推进技术中介组织发展、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加强企业人才创新知识培训与校地全方位合作等。这些模式与经验是我国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随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和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这些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也将反作用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些模式中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在今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1]赵园园.农村科技活动组织的模式与经验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8(8):44-47.

[2]福建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福建省深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材料汇编 [R].福建省科技厅,2009.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来看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在线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