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模式
2011-03-17林冠烽吴开金
林冠烽,陈 涵,吴开金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
当前,在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已在不同层面引起连锁反应,不仅影响着实体经济,也影响到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但有关专家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进行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结果发现那些有科技创新能力、有核心技术、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有企业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较小。可见,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也是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1]。因此,充分发挥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作用,推广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可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本文总结了当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的主要模式和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要举措,并提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形成的对策,旨在强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实际作用,切实为企业提供更个性化的科技服务,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主要模式
当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主要结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遵循 “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服务活动,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深入企业调研,提出提升辅导意见
组织科研人员到企业现场考察、调研,分析企业在行业所处地位、产品及质量在同行中的档次、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技术提升诊断辅导意见。如福建省林科院产业所派一些科研技术人员作为企业 (人造板、胶合板及活性炭等企业)的顾问,深入企业现场、帮助制定实施方案、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利用福建省林业厅下达的对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质量抽检的机会,深入企业,为企业的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质量检测,并通过对同行业的产品质量分析,帮助各个企业了解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同时,对企业提出的生产问题进行现场帮助解决,并针对一些生产中的普遍存在问题或困难,及时组织成文字材料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为企业和主管部门间沟通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通道。
1.2 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发挥科研部门的优势,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2],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管理等方面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优化研发团队。如福建省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依靠在检测方面的技术及设备上的优势,多次为企业培训检验检测人员,如木工、活性炭、松香松节油及空气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人员培训。
1.3 组织各类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
广泛动员各类学会、协会和教授、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供质量和绩效提升的全套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的作用,面向企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
2 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要举措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它们有开展科学研究和对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的能力。通过科技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作用,也可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搭建沟通和问题反馈的桥梁,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 共建科研平台
企业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创新往往停留在设想层面。因此,可以由企业提出课题并派少量人员参加,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企业的产品提供检测、性能分析等技术服务,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支撑和服务。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共建工程研发中心,为产业发展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广大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如福建省林科院就多次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作为各县市林业企业提供了产品分析及研发平台,基本满足企业研发、产品试验与出厂试验等各项可靠性试验,节省了企业的外协试验费用,保证中小企业研发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2.2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一是围绕重大科技项目需求,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提供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装备改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产品升级。二是以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入股,率先探索股份制公司运作模式,广大科技人员带项目、技术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产学研合作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一成果转化模式和产业化形式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实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让,促进成果转化,利用 “6·18”等成果交易会,完成科技成果和生产企业的对接,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全省中小企业竞争力。
2.3 有效发挥企业的优势
一是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职业的最重要能力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能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结合科技人员掌握的技术信息,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二是发挥企业的设施设备优势。企业具有学校及科研院所没有的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一些科研项目提供中试和大试的条件,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服务于企业。
2.4 建设中介服务系统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中介服务系统的建设,将畅通信息渠道,为搭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定期组织教授、专家开展企业行活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会诊,为企业更加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层次的咨询、建议。二是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把企业急需解决的工艺、技术难题编入信息库,通过工作网站及时发布。三是加强与国内外各大高校联系,密切跟踪它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向企业提供行业前沿技术、市场信息,使其成为产学研合作重要的一极,便捷研究机构——大学——企业——政府之间在创新活动中的联系与沟通。如福建省林科院,组织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及对接业务,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形成的对策
科技人员应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帮助企业开发产品、创新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技术水平,拓宽产学研合作的筹资融资渠道,降低产学研合作风险,形成产、学、研、用之间有效互动、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引导、鼓励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增加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额度;三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的减免税,每年提取部分基金,专款用于后续产学研合作;四是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开展资信评估、再担保等方式控制和降低产学研合作的风险。同时,研究协调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的有关激励机制问题,提高服务企业行动的实效,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培育更加完善的技术市场机制,保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行动能够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际上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必然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员与企业家应该进一步寻找双方利益的最大结合点,扩大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范围,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层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发展。目前,应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机遇,贯彻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跨越发展,在战胜金融危机过程中担当重任,为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L].2009-03-24.
[2]钟娜.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及规避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