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疗效指标体系研究*
2011-03-17郑淑美李友林胡立胜袁卫玲
郑淑美,李友林,王 伟,胡立胜,袁卫玲
(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4.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临床疗效是一门医学存在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任何一门医学都是通过在临床上不断实践而得以生存的。
本研究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纳入了中医的四诊信息、生存质量、心理学、疾病量表和病人自我报告(PRO)等方面的内容建立调查表,并对调查表进行性能检验,最终形成COPD中医疗效指标体系。
1 资料与来源
1.1 临床资料 于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蒙古中蒙医院和东直门医院进行临床调查,共收集108例COPD患者。
1.2 调查对象 选择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在获得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分别在急性期和进入稳定期时对同一患者进行两次调查。
1.3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5月,美国胸科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ERS)正式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
1.4 纳入标准 1)符合COPD诊断标准。2)纳入调查时,处于COPD急性加重期,未经过系统治疗,愿意配合完成稳定期调查者。3)年龄40~85岁。以上所有项目必须全部具备才能被纳入。
1.5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血管、肾、肺、肝、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4)不能保证完全依从者。以上任何一项患者如果具备,则该患者不能被纳入。
1.6 调查内容 1)一般资料调查:年龄、性別。2)急性期和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疗效指标调查表”的调查。
1.7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双机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查。运用SPSS 11.5和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获得108例合格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占62.04%;女41例,占 37.96%,平均年龄为(70.06±9.23)岁。
2.2 调查表的编制 纳入上述5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焦点访谈法筛选出有代表性且特异性、灵敏度高的条目,共获得33条。将该33条条目分成2类,一类是患者主观感觉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气短、神疲乏力、口苦、胸闷、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干、畏寒,共11条;另一类是医生判断症状,包括面色晦暗、面色白光白、面色萎黄、舌苔黄、舌苔白、舌少津、口唇紫绀、痰少、痰多、痰黄、痰白、痰稀、痰稠、泡沫痰、纳呆纳少、易感冒、大便干、脉沉、脉滑、脉数、脉弦、脉细共22条,并以问题的形式形成调查表。
2.3 调查表的性能检验 在医生的判断症状中,因为脉的主观性很强,将其单独提出来不做分析,共5条,只对其余的症状进行性能检验。
2.3.1 条目分析 运用条目—亚量表相关系数对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调查表按照患者主观感觉症状和医生判断症状两部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主观感觉症状中,除口苦外,每一条目与去除该条目后亚表之间的相关系数皆为0.2以上,说明此类条目测定的内容与调查表总的测定内容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医生判断症状中,面色白光白、面色萎黄、舌苔白、痰少、痰白、痰稀及泡沫痰与亚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2,相关性不好。分析原因,在本次处理中,采用的是急性期资料,而急性期上述症状出现的几率较低,所以相关性不好。为了更好地验证其相关性,笔者对上述几个指标的稳定期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以上7个指标的相关性皆得到了提高,除面色萎黄和泡沫痰以外,其他的相关系数皆在0.2以上,分析其原因,面色的主观性较大,但是中医望诊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加强对调查员的继续培训;泡沫痰可能为患者的自我描述,而调查人员没有直接去观察,而且患者1日之内咳痰的情况也会存在着差异,需要进一步规范各种条件。
2.3.2 信度评价 将调查表分成患者主观感觉和医生判断两部分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患者主观感觉部分的α系数为0.74,医生判断部分的α系数为0.61,内在一致性较好。
2.3.3 结构效度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经过不断尝试,发现按特征根值>2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4.64%。第一公因子支配舌苔黄、舌少津、痰黄、痰稠、大便干、口苦、口干,7个指标;第二公因子支配口唇紫绀、纳呆纳少、易感冒、喘息、气短、神疲乏力、胸闷、自汗、畏寒、盗汗,10个指标;第三公因子支配面色晦暗、痰多、咳嗽,3个指标。从3个公因子支配的指标可以看出,按照特征根>2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得结果较合理,和预期的量表的领域划分比较符合。
2.3.4 反应度检验 采用配对t检验和标准化反应系数SRM进行反应度检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症状在COPD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皆有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其敏感性好。一般认为标准化反应均数SRM>0.8较好。经过检验,所有症状的SRM值均大于或等于0.8,结果和配对t检验一致,说明其敏感性好。
3 讨论
如何正确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诠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科学机制,是中医药能否融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关键所在[1]。建立能被国际认可的中医药疗效的科学评价方法学体系,不仅是改变中医药当前面临的不利局面,科学评价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应用推广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与中医药特色相适应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学术发展体系的重要技术环节,是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提高中医药应用水平和疗效、保障中医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COPD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治疗和预防该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其经济成本较低。因此,选用中医药来预防和治疗COPD是一条非常经济适用的可行之路。
目前,中医界在对COPD进行疗效评价时,所选的疗效标准非常不统一。首先,中医药对该病没有统一的疗效标准,多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哮病”、“喘病”、“肺胀”、“悬饮”、“胸痹”、“心悸”等病证的相关内容[2-4]。COPD 虽然在一定的阶段可以归于上述几种病,但容易造成疗效评价标准选择的不统一,急需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其次,部分研究单纯选用西医的疗效标准[5-6],不能体现中医的理论特色。再次,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自拟标准[7],这些标准不被公认,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而制定,因此,假阳性较高,缺乏合理性,难以被国际公认。
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目前中医药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还处于未被认可、“有好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其疗效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评价方法的局限,现有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尚不能充分反映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中医临床研究结果得不到公认,严重阻碍着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急需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COPD疗效判断标准。
本研究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以调查表的形式建立COPD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通过对调查表的性能进行检验,发现调查表在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检验上已基本达到满意。说明本研究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为其他疾病的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提供借鉴。
[1] 宋 军,陈可冀.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564.
[2] 王大忠,吴莉华,周 辉.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9):68.
[3] 冯学祯,姚惠青.健脾补肺法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 36 例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9):83.
[4] 田 青,丁 波,马 敏.加用自拟益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 50 例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5):340.
[5] 汤泰秦,刘晓妍,侯 励.肺压宁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73例疗效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6):40-43.
[6] 尹新中,刘贵颖,张慧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 30 例临床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5,22(2):117-118.
[7] 吴允华,卢 方.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3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