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40例

2011-03-17焦卫东

中医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浅表性螺杆菌幽门

焦卫东

(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郑州 450007)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高酸分泌、主要病变部位在胃窦部,临床表现以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病理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炎性细胞主要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固有膜多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该病病程较长,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不少患者还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如不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2007年 7月—2010年 7月,笔者采用西药联合自拟益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慢性浅表性胃炎住院或门诊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平均(41.62± 11.35)岁;病程平均(23.59±9.32)个月;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5例。对照组 40例,男 18例,女22例;年龄平均(43.21±10.72)岁;病程平均(24.02±9.70)个月;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及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的诊断标准。

浅表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胃黏膜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浅表性胃炎分级标准。Ⅰ级:分散或间断线状。Ⅱ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Ⅲ级:广泛融合。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制订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标准。主症:①胃脘胀痛拒按或脘腹痞闷不舒;②舌质红,苔黄厚或腻;③渴不欲饮。次症:①口苦口黏;②小便短黄或大便不爽;③恶心欲吐;④脉滑或濡数。胃镜检查: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具备主症2项(①为必备)加次症 1项。参考胃镜检查结果。

2.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3]制订:Hp培养阳性或下列一项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①Hp形态学(涂片或组织学染色)。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胃汤,药物组成:厚朴10 g,藿香15 g,制半夏10 g,草豆蔻10 g,茯苓 10 g,竹茹 10 g,橘皮10 g,砂仁 6 g,黄连3 g,蒲公英 20 g,三七 10 g,炙甘草 6 g。1 d 1剂,水煎,分早晚 2次口服。

2组均以 4周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行判定疗效。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制订。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慢性浅表性胃炎电子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示急性炎症消退,慢性炎症改变为轻度。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其余症状(次症)改善 2级以上;电子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示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减轻Ⅰ度。有效:主症状改善2级以上,其余症状(次症)改善 1级以上;电子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2以上,急性炎症减轻Ⅰ度。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若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做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 结 果

6.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6.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 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23.82±3.96 5.87±2.19**#对照组 40 24.13±4.02 9.95±3.63**#

6.3 2组治疗前后内镜炎症分级疗效对比

见表3。2组治疗后对比,经Ridit分析,u= 2.3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3 2组治疗前后内镜炎症分级疗效对比

6.4 两组抗Hp感染治疗后疗效对比

见表4。2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0.84,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两组抗Hp感染治疗后疗效对比

7 病案举例

患者,男,36岁,2009年 9月 23日初诊。主诉:间断性上腹胃脘部胀满疼痛四年余,加重半个月。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症:上腹胃脘部疼痛胀满,呃逆,胃中觉热,吐酸,纳差,舌红,苔黄,脉数。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光滑、色泽正常;喷门齿状线清晰,黏膜光滑,闭合良好;胃底黏液清亮,黏膜光滑、充血;胃体黏膜皱襞正常,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角归整,中等光滑,黏膜充血;胃窦黏膜光滑、充血,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圆形,开闭良好;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光滑,降部未见异常。Hp培养阳性。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脾胃湿热型。给予西医常规抗 Hp、抑酸及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同时给予中药益胃汤加味治疗,处方:厚朴 10 g,藿香 15 g,制半夏10 g,草豆蔻 10 g,茯苓 10 g,竹茹 10 g,橘皮 10 g,砂仁6 g,黄连3 g,蒲公英 20 g,三七 10 g,炙甘草6 g。每日 1剂,水煎,分 2次口服。2周后复诊,上腹胃脘部疼痛胀满、呃逆、胃中觉热、吐酸、纳差等症状明显好转,偶有胃脘部不适。原方去草豆蔻、蒲公英,加槟榔 15 g,再服 2周,症状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胃镜检查原病灶基本恢复正常。

8 讨 论

《丹溪心法·痞》有“湿热太甚为痞者”、“痞者有食积兼湿,心下痞须用枳实、炒黄连”等论述,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现代医学认为[2],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对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根除 Hp的治疗思路已达成共识。研究表明[4],在 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脾胃湿热型占78.4%。Hp感染属中医学“邪气”的范畴,且具有毒的性质。邪气损伤脾胃,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蕴于体内日久而形成湿热。其次为饮食失宜,不仅直接伤害脾胃,而且胃不受纳与脾失健运可以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脾胃受损、湿热内蕴、邪气内结、升降失司的病机改变。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益胃汤,方中以厚朴、藿香、制半夏、茯苓、橘皮健脾化湿,行气为君;草豆蔻、竹茹、砂仁健脾行气,和胃止呕为臣;黄连、蒲公英、三七清热解毒为佐;炙甘草益气补虚,调和诸药为使。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5-8],蒲公英清热解毒,能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且能杀 Hp;厚朴对Hp敏感,清热化瘀法有可能是治疗Hp的途径之一;制半夏、藿香、茯苓、陈皮等益气健脾药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功能和胃蛋白酶的活力水平,对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作用;三七活血祛瘀生新,增加黏膜血流量,改善循环而加速炎症吸收,促进固有腺体再生,并能抑制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黄连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黏膜修复,又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炙甘草有保护胃黏膜、降低胃酸浓度和抑制基础胃酸分泌量的作用。

本方健脾化湿、行气和胃,辅以清热解毒为大法,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药证相合,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杂志,2006,11(11):674-684.

[2]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10(5):314.

[3]张万岱,萧树东,胡伏莲,等.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2):219-220

[4]张琳,杨连文.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关系及防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 521-522.

[5]苏冬青.蒲公英的药理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20 (8):214.

[6]冯陆冰,潘西芬,孙泽玲.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8,11(10):1185-1187.

[7]王利民,潘泽,王冰.舒胃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65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6):527-528.

[8]杨敏.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9):29.

猜你喜欢

浅表性螺杆菌幽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