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麻黄的功效*

2011-03-16阎丽娟张媛媛陈爽白

天津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宣肺利水

阎丽娟,张媛媛,陈爽白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浅谈麻黄的功效*

阎丽娟,张媛媛,陈爽白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通过历代药学典籍和历代医家对麻黄功效论述的分析,发现现代教材中对麻黄功效的表述,均是麻黄的配伍功效,而非麻黄的药物功效。麻黄的功效仅为宣肺和发汗。

麻黄;功效;配伍作用

麻黄,别名龙沙、色道麻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麻黄为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绿色茎枝。《中药学》[1]认为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二经,其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但在临床实践中,麻黄的应用广泛,还用于治疗痹证、黄疸、慢性腹泻、小儿遗尿、中风后遗症、耳鸣等病证[2]。历代药学典籍和历代医家对麻黄的功效也有论述,文章将在此基础上阐述对麻黄功效的认识。

1 麻黄功效的历史沿革

1.1 历代药学典籍中对麻黄功效的论述

1.1.1唐代——发汗、止咳、通阳、活血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3],书中记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瘕坚积聚”。可见,麻黄最初被人们认识的功效为发汗、止咳和通阳。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药学典籍对麻黄的功效予以更为详细地阐述。《日华子本草》[4]称麻黄“通九窍,调血脉”。《药性论》[5]称麻黄可治“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唐代《开宝本草》则称麻黄“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均强调了麻黄的通阳活血功效。

1.1.2明代——发汗、止咳、利水消肿和通阳活血,并确定肺经为其作用部位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6]中提到“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并称其为“肺经专药,麻黄虽治太阳,实则治肺”、“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这说明明代对麻黄的性味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且确定麻黄的作用部位为肺经。《本草纲目》中亦有麻黄“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的论述,说明在明代已承认利水消肿和通阳活血均为麻黄的功效。

1.1.3清代——解表、宣肺、活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7]中言: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凡风寒之在表者,无所不治,以能驱其邪,使皆从汗出也。”“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营卫之外邪。破瘕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可见,在清代对麻黄功效的总结为解表、宣肺、活血。

1.2 历代医家对麻黄功效的论述

1.2.1 汉代 张仲景最早系统使用麻黄。《伤寒论》、《金匾要略》中使用麻黄的方剂各14首,大多用于伤寒、喘咳、水湿、黄疸等症,其应用已超越《神农本草经》的叙述。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乌头汤,用麻黄、川乌为君,通阳开痹、祛寒逐湿,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这是麻黄治痹最早的记载。

1.2.2 南北朝时期 麻黄被应用于外科。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记载了应用麻黄治疗金疮折伤。麻黄在方中多作为佐使之用,剂量相对较小,且配合温酒,辛散温通,以助药力。

1.2.3 唐代 孙思邈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重用麻黄为君药。《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麻黄汤,治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毒气冲心之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麻黄醇酒汤主治伤寒湿热出表,发为黄疸,为张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意而来。还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麻黄与诸风药配伍治疗外中风邪所致半身不遂,其功在疏散风邪出表。

1.2.4 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华盖散皆用麻黄以解表宣肺;五积散用麻黄亦旨在宣肺散寒。

1.2.5 金元时期 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以麻黄、防风、荆芥解表药与栀子、黄芩、大黄等诸清热解毒药相配,体现了“火郁发之”之理;李东垣创麻黄豆范丸,将麻黄与理气药配伍,散寒与调理脾胃气机相结合,取麻黄温散寒邪之功治疗客寒犯胃之证。

1.2.6 明清时期 诸多医家应用麻黄以宣肺平喘,如明代《摄生众妙方》定喘汤、《景岳全书·新方八阵》麻桂饮、清《张氏医通》冷哮丸等。麻黄也常作为佐使药,与补益、清热、温阳、散风、活血等药配伍,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疾患、痈疽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在内、外科均有应用。如《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伤科补要》麻桂温经汤及《疡科心得集》外用膏剂麻黄膏等。这时期,麻黄与温阳化痰药配伍治疗阴疽、痰核等,扩展了麻黄的运用范围。

1.2.7 民国时期 医家对麻黄的功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于小便也。”

2 麻黄的功效在教材中的表述应为配伍作用

《中药学》[1]认为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二经,其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1 发汗解表 麻黄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实证主要由于感受触冒风寒之邪,导致卫阳郁遏,肺失宣肃而引起。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肺为娇脏,外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入侵,首犯肺卫,导致皮毛闭塞,肺卫功能失调;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宣发不行,则发为此证。

麻黄以辛温气薄、中空外达之性,可宣散郁闭之肺气,开玄府以发汗,开腠理,散寒邪。但外感风寒表实证属于卫郁营滞,单用麻黄,能开卫气之闭郁,恢复肺气宣降之常,形成汗液于体内,但麻黄透散之力不够,不足以助汗液排出体外。所以需配伍桂枝,第一,旨在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协同麻黄入营分,又随麻黄出卫,以其解肌发表之性,助麻黄将汗液发出体外,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第二,旨在桂枝温通阳气,阳气盛则推动之力强,阳气盛则腠理开,可使汗液及寒邪发出体外,以增强宣散寒邪及发汗的功效。在张仲景方中,麻黄与桂枝常相须为用,为发汗解表的常用组合。如麻黄汤、小青龙汤中的配伍。因此,麻黄发汗散寒之功效是其宣肺、发汗功效与桂枝解肌发表与温通阳气相配伍而实现的。

2.2 宣肺平喘 麻黄还常用于治疗咳喘。咳喘为常见肺经病证。肺为气之主,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侵袭,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导致肺失宣发的症状;他脏病气上犯,多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导致肺失肃降的症状。但是宣发和肃降失调又是相互影响的,皆可导致肺气奔逆于上,发为咳嗽喘息等症状。

麻黄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因此,它最宜用于风寒束肺、宣降失常之咳喘,常配伍杏仁等药,麻黄、杏仁合用,一为宣肺,一为降肺,从而达到宣通肺气,开泄气门,平喘止咳的作用;若加杏仁、厚朴等药宣降相因,厚朴降气除满,则止咳平喘之力更强,如三拗汤的配伍。治疗寒痰停饮之咳喘,麻黄常配射干等,其中射干消痰开结,麻黄宣肺平喘,更以射干之苦寒配以麻黄之辛温,共收辛开苦降,以开宣肺气,降逆化痰之功,为治痰喘之要药,如射干麻黄汤的配伍。治疗肺热壅盛,高热咳喘,则需与石膏、黄芩等组合以清肺平喘。其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两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如麻杏石甘汤的配伍。可见,在临床上无论寒、热、痰、饮所致的咳喘,经与不同药物配伍后,都可应用麻黄,而治疗的基础是麻黄的宣肺作用。

2.3 利水消肿 麻黄还用于治疗风水水肿。肺主宣发和肃降,有通调水道的功能,为水之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而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则小便得利,全身水肿得以消退,此治疗方法被喻为“提壶揭盖法”。在《内经》中也被称为“开鬼门,洁净府”。

麻黄通过宣通肺气,调畅气机,通调水道,开膀胱之气化而利水消肿。在张仲景方中,麻黄在发挥利水消肿的治疗作用时,主要与白术、甘草相配伍。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原因在于: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从历代医家、药典和现代临床研究看,麻黄利水消肿的功效均是在与其他药物相配伍的情况下得以发挥的,从未有单独使用麻黄以利水消肿。

3 讨论

综观历史,在明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确定肺经为麻黄的作用部位;而现代临床中所应用麻黄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水消肿功效,都是麻黄和相应药物配伍之后发挥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麻黄的药物功效应仅为宣肺和发汗。麻黄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临床应用看,作用众多,所主病证亦有在表在里及寒热虚实之异,但均是麻黄宣肺与发汗功效与其他药物在运用中所表现的配伍功效,临床中不能将配伍作用与功效混为一谈,如能深刻理解这一特点,定能更好地发挥麻黄一药的疗效。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2-53.

[2]赵嫦玲,赵常宝.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1):61-63.

[3] 杨鹏举.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2:140.

[4] 佚名日华子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0.

[5] 甄 权.药性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02:15.

[6] 李时珍.本草纲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00-220.

[7] 刘 洋.徐灵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8.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fficacy of ephedra

YAN Li-juan,ZHANG Yuan-yuan,CHEN Shuang-ba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Through analysing the description about efficacy of ephedra from ancient pharmacy books and some famous distinguished physicians in the past dynasties,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lanations on ephedra effect in the modern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only the compatibility effects but not the pharmacologic effect of ephedra itself.This article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efficacy of ephedra was focused on the relieving lung and diaphoresis.

ephedra;efficacy;compatibility effect

R282.71

A

1672-1519(2011)04-0317-03

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9308-005)。

阎丽娟(1981-),女,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工作。

陈爽白。

2011-04-07)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宣肺利水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疏风宣肺止咳汤对CVA的疗效及对BHR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益肺宣肺降浊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