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9年我国文献保护学研究综述
2011-03-10张静梅
张静梅
(保山学院图书馆,云南 保山 678000)
文献保护是为使各类型的文献免遭自然的和人为的损毁,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文献保护的内容包括文献本身物质形态与价值的保护以及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的保护。文献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延缓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大类。延缓性保护是指对文献按照其原件的形式进行修复、装裱或者除去载体内不利保存的有害因素,以达到延缓其变质历程,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等保护性活动。[1]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原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新型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存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的的活动。文献保护学是研究文献保护理论、保护技术和保护实践活动的科学,是文献保护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近20年来我国的文献保护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
1 数据获取方法
为了获得较为全面的研究数据,笔者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以“文献保护”和“文献保护学”为检索词,选择主题途径模糊检索,时间限定在1990年至2009年间,对我国期刊、报纸和年鉴上所发表的有关文献保护学的文献进行检索。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平台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年鉴全文数据库等,收录文献总量达4667万篇,能够一次检索较为全面的学术信息;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可提供1989年至今的近9000种期刊刊载文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基本上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的报刊,可以检索社科类1857年至今的报刊数据。选择这3种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检索结果能基本反映1990~2009年间我国文献保护的研究状况。
检索结果显示:CNKI知识资源总库平台该主题的命中记录398条,包括期刊论文314篇、博硕士论文21篇、会议论文10篇和期刊、年鉴文献53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命中期刊文献记录201条;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命中报刊记录52条。在检索过程中,以主题词为检索途径模糊匹配检索能实现较高的检全率,但同时也会导致信息冗余度较高,检准率较低。笔者应用手工方法将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后进行筛选,除去主题相关度不高和重复发表的论文后共获得393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其中期刊论文、博硕论文和会议论文共352篇(为方便统计,下文统称为期刊文献),报纸和年鉴文献41篇。
2 结果统计
2.1 发表时间统计
文献发表时间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主题研究的状况及发展速度。通过对检索到的352篇期刊文献做年代分布分析可以发现,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文献保护主题研究论文年度发文量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2002年以后的发文量明显增多,2008年,文献量开始大幅增长并于2009年达到顶峰(53篇)。文献数量的上升态势体现了学术界对文献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见图 1)。
图1 期刊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通过对报纸和年鉴载文量的分析,可以了解文献保护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图2可以看到,1990~1998年间报纸、年鉴上有关文献保护研究主题的文献刊载量为0,说明这段时间文献保护研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自1999年起,报纸、年鉴上开始有关于文献保护的文章刊载,年度间发文量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并于2009年达到顶峰(10篇)。这与期刊论文的刊载趋势大体一致,说明文献保护研究和文献保护事业经历了学界不太重视到引起重视和越来越重视的阶段,现正处于文献大量增长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文献保护研究中来。
图2 报纸、年鉴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2.2 期刊来源统计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方法,有利于对主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进而促进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检索到的352篇文献分别发表在154种期刊上,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52种)发文量最多,总数为172篇,占总发文比例的48.9%,其次为档案学类期刊(15种),发文总数为40篇,所占比例为11.4%,其余的文章分散在高校学报、计算机、科技信息等类的期刊中(87种),占总发文比例的39.8%。发文1篇的期刊有99种,发文2篇以上的期刊有55种,发文5篇以上的期刊如表1。
表1 发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其中*为核心期刊)
对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发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6种,其中核心期刊10种,发文篇数90篇,占总发文比例的25.6%,说明该主题研究已成为核心期刊研究热点,文献保护正引起国内越来越多学术权威的重视。
2.3 论文著者统计
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文献作者与文献量的关系,同时能预测、估算和揭示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对进一步了解主题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从1990年以来,共有394位作者参与发表了有关文献保护方面的论文,其中有357位作者只参与发表了一篇文章,占总作者数的90.6%,这说明大多数作者只是偶尔涉及文献保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文献保护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作者并不多。参与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共38位,占总作者数的9.4%,其中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6人,他们分别是刘家真、辜军、罗茂斌、张美芳、周崇润和李景仁,可视为是文献保护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周崇润和李景仁的发文量最多,分别为8篇和9篇,是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但二人合作的发文量也较多(共有7篇);从核心作者群的发文时间来看,刘家真、辜军、罗茂斌和李景仁关注文献保护研究的时间较早,张美芳和周崇润次之。从总体情况上看,对文献保护学的研究,有一定范围的核心作者群,但高产者数量较少,仍待发展,大部分作者都没有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追踪研究。
将著者按工作单位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发文量最高的是承担文献保护一线工作的人员,包括各类型图书馆、档案机构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共201人,占作者总数的51.0%;其次是高校图情档案学系、信息文献研究中心等的研究人员,共85人,所占比例为21.8%;再次是高校计算机与软件、通信类院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35人,所占比例为8.9%;其他73人。由此可见,各类型图书馆、档案机构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文献保护研究的主力军,他们既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又在文献保护工作的第一线,有实践经验,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文献保护研究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图情档案学系、信息文献研究中心也是文献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对文献保护研究有较大的贡献。
2.4 主题分布统计
对文献保护研究文献的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了解该主题研究的大致范围和热点方向,认清当前研究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将检索到的352篇期刊文献按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可分为9个主题范围(详见表2)。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研究进展、综述、学科使命、文献保护事业、文献保护工作网络、机构设置、制度、标准化研究、文献保护与资源共享、文献保护意识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践案例研究包括除民国时期文献、民族文献以外的其他时期和类型文献保护研究,各图书馆、档案机构、博物馆等的文献保护案例研究等;传统技术研究主要是指针对纸质文献的保护研究,包括纸张与字迹的保护(耐久性、酸度与脱酸、修裱、抢救褪变字迹等)、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有害气体光尘的防治、有害生物的防治以及环境、建筑与文献保护、防火、防盗、防污损的措施等;数字文献主要包括电子出版物、磁盘、光盘、录像带、数字文档等;现代数字技术包括缩微、影印、光盘技术、影像技术(扫描和数字照相)等。
从表2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文献保护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①研究范围基本覆盖了文献保护学的各主要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实践案例、传统技术和古籍文献保护研究等方面。②数字文献的保护研究和现代数字技术的研究也有大量的论文发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将会发展为文献保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统计显示,目前数字文献的保护研究较多偏重于数字内容的保护方面(共26篇文献,占该分类主题文献的68.4%),而且研究的著者多为计算机、软件、通信类的学者或工作人员;针对数字文献的存取、软硬件条件的保护和外界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对偏少。③民国时期文献和民族文献的保护研究有一定的发文量,分别为17篇和8篇,占总发文量的4.8%和2.2%,可见在各时期文献和各类型的文献保护中,民国时期文献和民族文献是研究热点,但发文量也还存在明显不足。④外国关于文献保护研究发文13篇,占总发文量的3.7%,说明我国学者在文献保护研究方面的横向对比研究较少,有待加强。
表2 研究主题分布统计
3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的文献保护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研究领域正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献保护研究领域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的研究者只是偶尔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进行深入和追踪研究的学者以及高产作者为数不多,核心作者群仍待发展。数字文献的保护研究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论题,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保护数字文献的内容方面,对数字文献媒介的保护研究则明显不足,而且研究者多以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类的学者为主体,图情界和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小;外国文献保护研究和中外文献保护对比研究的文献刊载量也较少,横向对比研究有待加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研究的力度,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文献保护学研究和文献保护事业将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吴传炉,庄育飞.文献保护: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