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疗效分析

2011-03-07韦祖斌梁喜安梁意能

微创医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尿激酶脑室开颅

韦祖斌 陆 田 梁喜安 梁意能

(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武鸣县 530100)

为了探索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我们从1996年起采用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与传统开颅手术对比其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自1996年至2009年12月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260例(微创组)。选择同期应用传统方法治疗2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组)作为对照。两组病人年龄分布、性别比、病种、入院时病情、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基本相同,经均衡性检验,两组间具有可比性。外伤性脑出血、小脑出血及脑疝晚期不纳入本研究。

1.2 一般资料 微创组260例,其中男178例,女82例,年龄40~86岁,平均62.8岁;对照组260例,其中男167例,女93例,年龄33~86岁,平均67.5岁。病种分布见表1。微创组血肿 25~108 mL,平均 62 mL;对照组血肿量 35~110 mL,平均65 mL。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中如有出血破入脑室或脑积水者均行脑室外引流。

1.3.1 微创组治疗方法 微创组以CT片显示最大层面中心为靶点,用简易直角定位尺在头颅体表定位,确定穿刺点及深度,选择合适长度微创针。静脉麻醉加局部麻醉下,消毒铺巾后,使用北京万特福公司提供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皮钻透颅骨,针尖刺破硬脑膜后,拔除针芯,插入钝圆头针芯,并向前推进至血肿腔中心,拔除针芯后见陈旧性积血流出,拧上帽盖,在侧管处连接注射器,抽吸血肿液态成分。对于血肿内半固态成分,用血肿粉碎器粉碎,再注入尿激酶,一般用生理盐水5 mL注入2~4万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2 h后开放引流。术中注意避免再出血,疑有再出血时及时复查头颅CT以指导进一步处置。

1.3.2 传统组治疗方法 传统组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皮直切口不超过5 cm,骨窗直径不超过3 cm,先用脑针穿刺探查血肿位置。皮层切开避开功能区,长度不超过2 cm;沿穿刺方向推开脑组织暴露血肿后,用冷光源带灯吸引头直视下缓慢清除血肿,避免侵袭血肿壁,仅清除血肿60%左右,使得局部脑组织塌陷、颅压下降即可。残余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尿激酶,以排除残留余血,达到减压和微创的目的。血肿腔留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1.4 观察项目 ①术后每小时记录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②记录冲洗量、引出量及颜色;③拔管前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变化;④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以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标准判定预后。

1.5 预后评价 两组病例的预后情况均根据术后3个月的ADL分级评定。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将Ⅰ~Ⅲ级的患者作为恢复组,Ⅳ~Ⅴ级的患者作为重残组,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NOSA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1~3 d内血肿清除90%以上226例,血肿清除70% ~80%以上34例。再出血25例,4例改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余予保守治疗。再出血25例中,2例死于脑水肿,3例死于呼吸衰竭,4例死于肺部感染,余均存活。术后两组血肿清除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术结果比较

表3 高血压脑出血两种手术方式的预后比较

2.2 预后比较 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恢复率、重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术后随访 476例存活患者失访56例,420例患者进行1~1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死亡16例。死亡原因:褥疮1例、心衰1例、心梗2例、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9例。

3 讨论

2 结果

2.1 微创组术后1~3 d内血肿清除≥90%208例,血肿清除70%~90%52例。并发再出血18例,其中3例改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余予保守治疗。再出血18例中,5例因脑水肿死亡,3例死于呼吸衰竭,余均存活。传统

3.1 手术时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研究表明,多数脑出血在出血20~30 min后开始形成血肿,出血停止。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形成挤压、损伤,导致继发性脑水肿。脑水肿在出血后8 h逐步加重,3 d达到高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出血后6~8 h是较佳的手术时机[1]。出血6 h内的超早期手术,一是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出血点的压迫而引发再出血的风险大,二是14%~65%的脑出血在发病后24 h内有继续出血,其中83%发生在6 h内。6 h内进行手术,血肿腔减压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性增高。再出血是导致术后死亡或严重致残的主要并发症,故而不主张超早期手术。本研究两组病例术后再出血发生43例,其中35例是在出血后6 h内手术。微创组术后再出血18例,死亡8例;传统组术后再出血25例,死亡9例。高血压脑出血6~7 h后出现脑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 h达到中度水肿,24 h达重度水肿。临床症状随

着脑水肿的加剧而恶化,故应在脑实质受到严重损害前清除血肿,以利于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本文微创组死亡21例患者中有6例发病>24 h,传统组死亡23例中有8例发病>24 h。多数作者[2]认为,在手术时机方面,应尽量选择在发病后7~12 h之间,其手术疗效好,术后颅内再出血的风险小,是最佳手术时间窗。同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不应过分强调血肿量和患者的神志情况,尤其对局灶性症状明显或呈进行性发展的病例,从而达到抢救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3.2 两种手术方法比较

3.2.1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及液化的坏死脑组织,止血可靠,同时可去除骨瓣减压,迅速解除脑组织的压迫,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往残余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尿激酶,以排除残留余血。该术式的缺点是手术需要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其清除血肿不彻底、减压不充分,对中重度脑疝患者疗效差,对于活动性出血常难予彻底止血,甚至仍改取骨瓣进入。因此,该术多适用于基底节丘脑出血的外侧型及混合型、脑叶出血、血肿较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患者一般情况尚好且心肺等重要脏器无严重功能障碍者。

3.2.2 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是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和生物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故其在治疗过程中既安全又能保持颅压的平稳,并能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高压。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操作简单,可在床边短时间内完成手术,且创伤小,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者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此类手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3]。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的死亡率差别不大(P>0.05),但微创组的病人偏瘫恢复较早、较快,且恢复程度、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应用微创血肿引流术的体会

3.3.1 血肿的处理 出血后血液凝固形成三种物理状态即液态、半固态及固态。前两者约占总量的30%~50%,术中容易抽吸,可用5 mL注射器缓慢抽吸,抽吸量以不超过计算血肿量的30%为宜,血肿余下部分(即血肿固态部分)术后用尿激酶反复冲洗引流,这样可以提高手术安全度。术中抽吸量以降低颅内压为目的,不宜用力过猛或负压过大,否则易引起再出血或颅内积气。

3.3.2 出血并破入脑室的处理 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全脑室系统铸型,或一侧脑室伴中线脑室系统铸型。出血量少时可引起一侧脑室或脑室后半部分铸型,两者均可引起脑脊液循环系统梗阻,死亡率高。应用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治疗梗阻型脑室铸型,不但简便、易行,而且疗效好。本研究微创组52例血肿破入脑室患者,我们均采取血肿穿刺注入尿激酶加脑室微创穿刺外引流的方法,从而降低颅内压,加速血凝块的液化,防止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但为了避免穿刺点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可在颅骨钻孔点旁1 cm头皮进针,刺破头皮后再移至穿刺点钻颅,拔针后针孔即被正常头皮覆盖。

3.3.3 巨大血肿或合并脑疝的处理 对于多层面的巨大血肿,可用多针穿刺,以扩大加快血肿的清除。在液化、注射过程中,旋转针芯,使血肿液化剂能全方位喷射到血肿的各个部位,从而加快血肿的清除速度。适当增加每天的冲洗次数和注入尿激酶的次数,加快血肿溶解和排出。对于脑出血早期出现脑疝病例,尤其是老年患者,入院即床边局麻下进行微创穿刺引流,尽快引出大部分血肿后,一般均能尽快降低颅压,缓解脑疝的进一步发展,也能为进一步开颅赢得时间。所以,高血压脑出血脑疝可使用微创方法治疗,若有再出血尤其超早期患者,还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损伤较大,易引起再损伤出血,且术后并发症多[4],致残率高,患者家属不愿接受。总之,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快捷、简单、有效,为此类患者的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术式特别适用于有心肺疾患的老年和糖尿病患者;费用低,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 Frizzell JP.Acute stroke:pathophys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ACN Clin Issuses,2005,16(4):421-440.

[2] 裴志文,陈文忠.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J].现代医学卫生,2005,21(9):1048-1049.

[3] 林 松,林永康,邓永东,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5):389.

[4] 张 义,陈衔城,孙 安,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重组链激酶的局部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9,7(3):164-166.

猜你喜欢

尿激酶脑室开颅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