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盆腔脓肿的手术时机分析
2011-03-07王兴红
王兴红
(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玉林市 537000)
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病,在妇科急腹症中居首位[1],严重感染累及输卵管和卵巢时可引起输卵管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或盆腔脓肿(pelvic abscess)。当盆腔炎发展到包裹性积脓需要外科手术治疗[2]。近年已有学者将腹腔镜手术作为诊治盆腔炎的金标准[3]。同时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结合使用抗生素治疗盆腔脓肿是有效的[4]。我院应用腹腔镜诊治不同时期盆腔脓肿64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术的适宜时机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盆腔脓肿64例,A组32例,年龄18~45岁,平均36.1岁; B组32例,年龄19~43.3岁,平均33.5岁。患者均有性生活史,主要的临床表现:下腹痛,畏寒,发热,腹部坠胀感,阴道分泌物增多;体征:体温升高(38.5℃~41℃),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急腹征;妇科检查示阴道分泌物增多,多为脓性,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压痛,盆腔内或附件处可触及痛性包块,边界欠清。妇科B超提示盆腔内可见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混合性包块,直径为5~10 cm。血象提示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1.2 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给予头孢呋辛钠2 g+奥硝唑200 mL,两联应用抗生素48 h后急行腹腔镜手术;B组:入院先进行后穹窿穿刺,将内容物作培养+药敏试验,且立即予头孢呋辛钠 2 g+奥硝唑200 mL,两联应用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回报再更换抗生素,总共7~10 d,最好待体温维持正常3 d行腹腔镜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情况 B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5);B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情况
2.2 镜下所见情况 A组镜下见子宫及附件阔韧带表面红肿,点状出血,有炎症渗出液,双侧或单侧输卵管积脓,质脆,盆腔积脓(50±20.12)mL。B组镜下见子宫及附件阔韧带表面轻微红肿,双侧或单侧输卵管积脓,质脆,盆腔积脓(30.1±1.21)mL;B组盆腔积脓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P<0.05)。
2.3 术前和术后体温变化 A组术前的体温38.5℃ ~41℃,术后根据药敏选用二联抗生素3~5 d,体温恢复正常;B组术前的体温38.6℃~41.2℃,术后无一例发热。
3 讨论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其盆腔脓肿。急性期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盆腔粘连、慢性腹痛和炎症反复发作。盆腔脓肿一旦形成,由于脓肿壁存在,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5]。过去采用开腹手术,由于时间长,创面大,可能引起炎症扩散,使得医师有所顾虑。而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作用。重要的是由于其镜头放大数倍,使手术视野更清楚,对于盆腔脓肿粘连严重者,更加有利于分离粘连和冲洗脓苔彻底。马治富等[6]认为盆腔炎的粘连带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利用腹腔镜灌洗吸引器吸脓液、脓苔及坏死组织碎片,清除盆腔粘连带,减少毒素吸收,减少炎症播散。盆腔脓肿往往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且组织水肿,质脆,创面容易出血。镜下操作极为困难,选择腹腔镜手术时机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3 d炎症卡他期进行腹腔镜手术为宜[5]。我院通过64例分组进行试验,B组在手术操作时其手术时间、出血量与A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可能由于B组在充分针对用药后使炎症吸收,包裹积液减少,表面组织水肿消退,术中在止血及缝合打结方面节省了时间。而A组由于表面炎症、水肿充血,导致易出血,缝合打结时易将组织拉裂,又造成新的创面,双极电凝止血不易,无形中给自己增加手术难度。两者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但术后体温却有明显差异。因此,除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外,选择手术时间同样重要。
[1] 李晓筑.妇科急腹症的临床鉴别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46-47.
[2] 吴国华.腹腔镜治疗盆腔脓肿的价值[J].中华微创外科杂志,2005,5(3):28.
[3] 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0-149.
[4] 吴秀芬.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3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3,5(5):818.
[5] 林金花.实用内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19.
[6] 马治富.腹腔镜诊治盆腔脓肿22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7,12(6):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