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短期大剂量应用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1-03-01寇建会任慧雅刘立芳
寇建会 任慧雅 吴 欣 刘立芳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症,具有病情重、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1]。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2008-07—2010-02,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短期大剂量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6例,并与常规剂量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35例对照,观察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55.3±6.1)岁;病程 1 ~36 个月,平均(13.2 ±4.7)个月;伴房性、室性期前收缩14例,糖尿病6例,原发性高血压9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6.3±5.4)岁;病程1~33个月,平均(12.9 ±5.1)个月;伴房性、室性期前收缩16例,糖尿病5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劳累性心绞痛: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分为3类: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②自发性心绞痛: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临床表现,有时可有持续较长时间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死,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③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3]。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入院前2个月未服用调脂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风湿性心脏病、周围血管性疾病或栓塞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风湿免疫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5)100 mg,每日1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胶丸(威海华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17)20 mg,每日2次口服;同时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每粒含生药0.26 g)2粒,每日3次口服。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通心络胶囊6粒,每日3次口服。
1.4.3 疗程 2组均以8 d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 d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hs-CRP。TNF-α 和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使用SM-3型酶标仪(北京天石医疗公司),试剂盒购自深圳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s-CRP采用粒子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使用日立706生化仪(日本日立株式会社),试剂盒由英国Randox公司提供;同时检测肝功能、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ALT)和血肌酐(Cr)]、凝血功能[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脂比较见表1。
表1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脂比较
表1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脂比较
治疗组(n=36)对照组(n=35)治疗前 治疗后ALT(U/L) 50.20 ±21.30 45.40 ±17.80 49.30 ±20.10 45.60 ±治疗前 治疗后17.10 Cr(μmol/L) 97.20 ±60.80 89.40 ±53.20 94.30 ±59.40 92.50 ±55.70 PLT(×109/L) 197.50 ±89.70 178.20 ±86.30 204.3 ±94.80 193.40 ±91.00 APTT(s) 27.10 ±13.70 24.44 ±11.80 26.26 ±12.24 24.82 ±11.35 Fib(mg/L) 33.10 ±11.90 32.20 ±11.40 32.50 ±11.30 31.90 ±11.80 TG(mmol/L) 1.36 ±0.58 1.34 ±0.54 1.33 ±0.56 1.31 ±0.57 TC(mmol/L) 3.43 ±0.65 3.41 ±0.64 3.42 ±0.61 3.40 ±0.63 HDL-C(mmol/L) 1.31 ±0.54 1.32 ±0.53 1.29 ±0.52 1.30 ±0.51 LDL-C(mmol/L)1.93 ±0.82 1.90 ±0.85 1.91 ±0.81 1.88 ±0.84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脂与本组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改善均不明显。
2.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治疗组(n=36)对照组(n=35)治疗前 治疗后TNF-α(ng/L) 16.83 ±8.26 12.14 ±6.72*△治疗前 治疗后16.47 ±8.15 15.92 ±8.10 IL-6(ng/L) 13.78 ±7.66 10.01 ±6.09*△ 13.13 ±6.34 13.07 ±6.25 hs-CRP(mg/L) 12.81 ±7.67 8.03 ±7.12*△12.63 ±7.86 12.02 ±7.53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hs-CRP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 TNF-α、IL-6、hs-C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由冠状动脉斑块糜烂或破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了斑块糜烂或破裂的全过程,炎性因子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炎性反应的强弱。TNF-α和IL-6是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促炎细胞因子,IL-6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介导炎症细胞黏附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周围,引发斑块局部炎症反应,使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及胶原酶等,降解斑块纤维帽基质,从而引发斑块不稳定或破裂[4-5];hs-CRP主要在IL-6调节下由肝脏合成,能显著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中TNF-α和IL-6的过度表达,IL-6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自由基,加重心肌细胞损伤;TNF-α及hs-CRP可以活化血小板,增加血小板的凝聚,活化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使炎症反应级联放大,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凝聚,促使血栓形成[6-8],因此抗炎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络病学认为络脉瘀阻、绌急、瘀塞,失于通畅,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吴以岭教授首先提出脉络绌急—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内在联系,首创以具有搜风解痉通络作用的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蝉蜕虫类药为主用于治疗冠心病[9],通心络胶囊即应用前述虫类药,辅以人参、冰片、赤芍药等,应用现代高技术制药工艺—超微粉技术制作而成。现代医学证明其可改善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痉挛、减少自由基产生、加快自由基清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和消退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具有抑制炎性细胞聚集、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形成、抗血栓形成作用[10-11],可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常规短期应用未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而短期大剂量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无论常规应用还是大剂量应用,短期内均未对血脂产生有益影响,且未对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通心络胶囊短期常规应用不能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短期大剂量口服却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稳定斑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而且用药安全。限于病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6-279.
[2]赵春艳,蒋筱,罗淑娟.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与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56-58.
[3]田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J].河北中医,2009,31(12):479.
[4]De Backer J,Mak R,De Bacquer D,et al.Parameters of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in a community 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therosclerosis,2002,160(2):457-463.
[5]张卫江.不稳定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8,14(4):482-484.
[6]Li JJ,Fang CH,Chen MZ,et al.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correlation with elevated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Heart Lung Circ,2004,13(2):173-178.
[7]王广艳,顾宁.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2008,21(2):5-7.
[8]Bhatt DL,Topol EJ.Need to test the arterial inflammation hypothesis[J].Circulation,2002,106(1):136-140.
[9]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8.
[10]施海峰,赵海燕.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0,22(12):944-945.
[11]肖文良,戴华,姜志安,等.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