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有所思行
2011-02-27文/雷萌
文/雷 萌
作者:爱新觉罗·蔚然
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0年8月
定价:48
编辑推荐
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看到《粮民》的封面,两个幼童捧着盛了浅浅一层米饭的碗,他们那期求中现出茫然的眼睛,令人感到刺痛。如此强的视觉冲击,将读者的心绪引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主题——农村贫困。
提起笔来,却有一种不愿再去触碰的痛感。书中大量的一手图片,已将远远超过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想象的贫困毫无遮掩地展现,将被贫困践踏得失去尊严的苦难残忍地放大。但我想,我们痛,因为我们心存恻隐,因为我们有鲁迅笔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情怀,是因为我们之中的一些人有知行合一的使命感。
作者蔚然作为“帮扶”万村行工程的发起者,骑着自行车,经过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一座座破陋的房子,走访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感受他们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助。书中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整个社会的一个断面,这不是报告文学,因为文字是这样的朴实直接、不着雕饰。也不是社会调查,因为每个故事都含着作者的感情和呼喊。故事都很短小,好像还没讲完,让人心里不由问一句后来呢?但是都非常生动鲜活,不少场景令人感动落泪。
在这些人的身上有诸多深层次的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的缩影。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村金融的混乱……近百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对当下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字字泪、声声唤,呼唤全社会关注“三农”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知道有城乡二元结构,也了解了一些农村和农民的贫困,但并不能真切地感知边远地区的贫困之深,不能感受这些贫困对于具体的个人的意义。这本书给了我们具体的感性认识。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脱贫无望。根据世界银行的说法,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包括缺少基本权利和被社会排除在外。因此,贫困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困顿,更是因缺少出路而产生的束缚感和无力感。有些人已经麻木地听从命运摆布,更多的人依然坚强地与命运抗争着,就像一个年轻农民说的,“等我攒点本钱还回这里来,我就不信这里改变不了”。处在孤立无援和痛苦挣扎中的农民,他们是多么需要社会的帮扶啊。他们并不贪婪,他们只求一点小小的希望,就是起死回生的那么一点希望。
古人云人贵有恻隐之心。看到一个离你的生活很远的人经受苦难,心生同情、怜悯并不难。我们的视界应该更上一个层面,便是有所警醒,感受到这种弥漫于四周的“不安”与“不公”背后的力量,并且积极努力地促其改变。更高的层次就是拿出一点行动来。带领每一个看后动容、有忧患意识的人摸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被高度概括为“三农”问题,但真正的“三农”问题遍及农村的各个角落,和一个个卑微的命运、一件件具体的事息息相关。一家考了三个大学生反而成了家庭的“厄运”,才30多岁的农民宁可一辈子强忍着疼也不敢去医治眼疾,浩浩荡荡的“春运”期间,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只得骑摩托车回家过年。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正常的生活方式在他们那里被颠覆了?体制、机制不是我们这些缺少学理基础的人信口而出的概念,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问题存在,就有更加合适的方案,能催生更加合理的制度。
看过此书,触动了、思考了、行动了,“三农”问题便有了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社会会向着更加合理的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