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原始陶艺的装饰之美
2011-02-27陆宇澄
陆宇澄
一、中国陶艺的发生
从人类学视角来看,陶器产生于满足人类农耕生产方式下定居生活的需要。从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陶器与陶器残片来看,中国陶器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八千年前,换言之,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已有大量的陶器生产。陶器是人类真正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利用水、火、土,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化学成分,创造出的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全新物品。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看做人类社会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随着制陶工艺的不断成熟、矿物染料制取工艺的掌握与运用、窑温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陶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也由最初十分简单的绳纹、印纹、划刻纹向彩绘装饰方向发展。安志敏在1979年第5期《考古》上发表的《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一文指出,磁山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大部分都是素面陶器,但在172号灰坑内发现了红绘彩陶残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彩陶文化发展的先声。
图1 红陶小口尖底瓶
几乎与磁山文化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老官台文化,应是中国彩陶文化主要的源起点之一。老官台文化分布于陕西、甘肃渭河和泾水流域等。如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老官台复原后的陶器近200余件,其中彩陶就接近50件。出土陶器均为手制,器型较为简单,有圆底钵、三足圆底钵、三足圆底盆、圆底碗等。部分彩陶钵的沿口处绘有一圈红色宽带纹,宽带纹至底部多满绘交叉线条所形成的渔网纹;部分圆底钵或圆底碗,在腹部会有几何线条样装饰。老官台彩陶多为夹砂陶质,夹杂有不多见的泥质彩陶,表现出彩陶早期的发展状态。
总体来说,中国早期彩陶多为手制;器型较为简单;色彩较为单一,红色矿物颜料的提炼与制取尚处于发展初期,色彩稍显灰暗;陶土没有经过仔细过滤,含有杂质;因没有经过反复的揉泥过程,制作的陶器韧度尚不够。这一现象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有较大的突破,有了制陶工艺的专门分工,甚至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专业陶工,由此中国的彩陶文化在磁山文化与老观台文化的基础上,进入到了繁盛发达的另一阶段:仰韶文化期彩陶及随后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期彩陶。
图2 山东大汶口文化背壶
二、中国原始陶器的器型
中国原始陶器的器型除了一小部分作为明器而加工制作以外,大部分陶器都是作为生活或是生产工具而加工制作,因此,型制的形成就与生产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在生活用具中按照其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水器、饮食器、储藏器、烹饪器等。[2]从审美角度而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特别富有装饰性的彩陶器皿应是水器中的尖底瓶、炊煮器中的鼎与及盛储器中的彩陶罐。
尖底瓶与背壶
尖底瓶与背壶都属于水器的范畴,水器主要用于汲水及盛水之用。因此,水器的设计特点应适应于生活需要,便于汲水、水的运输及水的安放。在汲水器中,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红陶小口尖底瓶(图1)较有代表性。该尖底瓶于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为了方便汲水及安放,根据力学的平衡原理,该瓶设计成小口、长腹、尖底的造型,两侧系绳的耳环,也是安装于腹部稍下侧的地方,这就使瓶子在装水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重心不断变化,使瓶口处始终处于进水的状态。装满水以后,因瓶底为尖底,所以特别适于将瓶子插入松软的土地上,便于瓶子的安放。这种尖底瓶捧持时为了增加摩擦力,而在肩、腹部印刻简单的绳纹,未加彩绘。从出土的尖底瓶来看,一般尖底瓶都很少,甚至不加彩绘,而具有彩绘的装饰手法的尖底瓶目前发现的有两件,一件是在宝鸡北首岭出土,器型与上述尖底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瓶肩部绘有简单的三角形带状纹;另外一件是1971年甘肃省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尖底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满身彩绘黑色旋涡状纹饰,异常优美。
作为强调运输功能的水器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中的背壶(图2)最为典型。该壶敞口、收脖颈、深圆腹,瓶体一侧拍平,拍平侧两端分别装有两个变长系耳,便于穿绳。整个造型既便于装水,又使水不易溅出,另外运输过程中,扁平侧水壶紧贴人体背部,使运输过程中更加舒适、省力。整个造型敦厚稳重,充满稳健之美。
图4 彩陶鱼纹盆
彩陶罐
罐与瓮、缸、尊等一道都属于盛储器的范畴。一般彩陶罐的造型小口、大腹、平底,表面打磨光滑,加以优美彩绘。但在甘肃省玉门市出土的人形彩陶罐,是象生形彩陶器皿中的杰出作品。从造型难度来讲,几何形体彩陶制作起来较为简便,但是象生形陶器制作起来相对复杂,难度相应加大。该器皿呈人型站立状,双手似乎插入两侧衣服袋中,眼睛、鼻子、嘴巴、双耳都生动自然。
图5 彩陶人形浮雕壶
三、中国彩陶的纹饰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装饰的两点意义,“一据我们的见解,画身是最显著地代表着装饰的原始形式的;第二画身是显然和某几种固定装饰有因果关系的”。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在原始先民可以熟练地用美丽的颜色装饰自己身体时,对于素朴的器物表面又怎能不心生装饰的愿望。原始彩陶的彩绘效果使得彩陶艺术得以彰显其永恒的魅力。不论是色彩运用、纹饰造型、还是骨式特点,都将彩陶的装饰性表达的酣畅淋漓。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又有人形纹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文化又形成了各自别具一格的题材选取特点。半坡类型以彩陶盆为例,装饰题材以鱼纹与人面纹最富有代表性,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盆(图4),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7厘米,口径1.5厘米,盆腹外壁黑绘单体鱼纹,该鱼张开大口,露出锋利牙齿,鱼腹、鱼鳍部分都做了几何化处理,鱼的形态似乎正在水中捕食,简洁之中见凶猛,十分生动。其他彩陶鱼纹盆所绘鱼纹,有单体、双体之分,开口、闭口之别;河南省陕县庙底沟类型可以鼓腹小平底钵、曲腹平底碗为代表,纹饰以鸟纹、变体鸟纹、花瓣纹为代表性纹样;马家窑类型是以陶钵、陶罐、陶杯为主要器型,主要运用点、螺旋纹、同心圆、波纹等纹饰;半山类型以直颈鼓腹壶为代表,主要运用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等纹饰;马厂类型,通常以小口双腹耳罐、有提梁带流杯为代表,主要运用四大圈纹、人形纹、回纹、网格纹等纹饰,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人形浮雕壶(图5),壶高34. 4厘米,口径9.3厘米,泥质红陶,造型与其他类型壶相似,最为特别的地方,是其人形浅浮雕纹饰。
彩陶纹饰的构成形式主要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与适合纹样等。单独纹样往往作为主要纹样使用,绘于器体视觉的中心位置;连续纹样以二方连续较为多见,往往呈带状展开。在彩陶纹饰的装饰纹样中,最为突出的形式美法则就是对比手法,主要有主次、动静、虚实、点线面等矛盾对立的关系对比。比如许多单独纹样,既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与其他纹饰共同出现,在共同出现的时候,就要注意主次的关系,主要纹饰会绘于器体的主要位置,次要纹饰会作为配饰绘于非重点装饰的部位;动静关系对比,在彩陶纹饰中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原始舞蹈纹彩陶盆,盆内彩绘五个手拉手舞蹈的人,当盆内装满水时,光线的折射会使观者产生视错觉,即盆内的拉手小人会在水中翩翩起舞,静态的盆与盆内舞动的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虚实对比在彩陶彩绘中也多被利用,如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钵,沿口与内外器壁都进行了彩绘,但为了使观者不产生杂乱的感觉,在纹饰彩绘中,内外器壁的彩绘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法则。器壁内大量黑色彩绘,只在线条之间留有红陶的本色,而在陶器外壁上则大量的留有红陶底色,简化纹饰。
中国彩陶纹饰达到很高的审美层次,其中纹饰与造型之间相互呼应,协调统一功不可没。这表现在:第一,纹饰位置与彩陶观看视角的一致性。彩陶器型及放置方式决定着使用者的观看视角,同时也就决定了彩绘的位置及图案构成形式。比如半坡类型彩陶盆有两种器型。一种器型是广口、浅腹、平底,稍大彩陶盆,平时使用的时候往往置于地上,并因体积稍大,不适宜来回移动,人的视角往往是俯视,这样一类彩陶盆,一方面在口沿部会加以彩绘,另一方面将主题纹饰绘于盆内稍向上的部位。这样一来,使用者在俯视时,该主题纹饰与口沿部纹饰就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另一种器型较高的平底或圆底盆,因盆壁较高,会常常拿于手中,因此人的观看视角就会采用平视的方式,因此,这一类型的彩陶盆、彩陶碗,彩绘位置多在盆外上腹部。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盆口更宽,底部面积更大,俯视时,盆内腹壁及盆底彩绘皆一目了然,因此,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往往采用口沿部及盆内满绘的方式,主题纹样常常绘于盆内中心位置。彩绘时为了避免内外彩绘过于繁复的状况,往往内彩复杂,而外壁彩绘趋于简单。从而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并使之产生繁中有简、简中有繁的视觉艺术效果。第二,彩陶图案组成部分的划分与器型各部分划分的内在一致性。彩陶图案在彩绘的时候会按照口沿、颈部、上腹部、下腹部等部位进行不同的图案组织,比如黑绘仰韶文化尖底瓶,颈部是由一圈圈连贯的线条加以彩绘,肩部与上腹部满绘涡旋纹,下腹部以几圈线条终结,与颈部线条相呼应,而接近瓶底的部分则不加彩绘。彩陶上的纹饰是对陶器进行装饰,陶器的器型、使用方式、器型各部分的组成方式都会制约着彩陶纹饰的位置、组成格式,并使得器型与纹饰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中国彩陶文化是中国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多样的造型、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纹饰令人回味无穷,如何将这一民族瑰宝运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中来,值得人们深思。
注释:
[1]转引自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2]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